APP下载

鲁氏棉花画奉天绽放出的艺术之花

2019-01-02符振彦

旅游 2019年12期
关键词:技艺棉花

符振彦

1《摇篮曲》。

2 十二生肖系列——《狗年富贵》。

3 鲁彦君指导学员作画。

4 鲁彦君工作照。

5 鲁彦君指导学员作画。

6《貓》很生动,是评高级美术师参评作品。

7《天鹅》。

国家一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鲁彦君的工作室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彩塔街30号,走进工作室,紧凑的空间里或挂或摆着许多精美的画作,一幅幅形象生动活泼、逼真的画作很是吸引人,特别是那幅《天鹅》。在深蓝色湍急的河水之中,两只拥有洁白羽毛的白天鹅站在芦苇丛中,前面的那只伸直了脖颈,看着前方,后面的正在细心地用嘴梳理着羽毛。还有那幅《猫》,活灵活现,就好像趴在墙上的一只乖巧可爱的真猫咪。工作室主人鲁彦君说:“这些都是棉花画,是用棉花制作的,这是鲁氏家族传承了四代的技艺。”

棉花画艺术源远流长。据考证,棉花画最早出现在清代,史料记载有《御题棉花图》,展现了清朝前期,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冀中一带就种植棉花并发展棉纺织手工业。棉花的价值不在五谷之下,棉花除了做棉衣、棉被、纺线织布,还有用棉花做饰物。早年间农村每有老人去世,总会有用棉花做成鸡鸭狗一类随葬品一同下葬。民间手艺人受到启发,同时受杨柳青年画、剪纸、布艺、农民画等影响,在布上以棉花贴画,涂上颜色,形成各种各样的画作,只不过当时的画作颜色比较单调,所表现的内容也比较简单。

棉花画制作技法

棉花画制作概括起来有搓、拉、捻、铺、剪五大技法,最初看到棉花画制作时,许多人都会觉得很简单,实际操作时候才发现并非如此。棉花捏在手里又滑又软,生手根本搓不了,只有经过无数次地反复实践,甚至有了长年的积累才能熟能生巧。这其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用心对待每一丝、每一缕棉花。经过无数繁多的工序,最终才能做出来一幅出色的棉花画作品,展示出它的美丽。

2017年,鲁彦君创作的《家在东北》棉花画,到深圳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大奖赛,出现了一个动人的场面。在深圳的东北人看到了这幅画,非常激动,鲁彦君问他为啥这样激动,他说:“你做得太像了,让我想起了东北老家。”鲁彦君经常对跟她学做棉花画的学生说起这件事,就是要告诉他们,学做棉花画既要用心,更要带着情感、带着温度去做,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也只有这样创作才是成功的。

1《花鸟》系列,美丽的鸟儿呼唤人们热爱大自然,共创作四幅,其中两幅爱心捐赠了。

2《花鸟》系列,美丽的鸟儿呼唤人们热爱大自然,共创作四幅,其中两幅爱心捐赠了。

制作棉花画,“用心”就要从选棉花开始,这是第一步。作品好不好,选料很重要。一团上等的棉花,往往决定了作品70%的成功率,年轻时的鲁彦君就常常利用工作出差或者休假的机会,踏遍全国各地寻找优质棉花,久而久之,终于练就了一双挑拣棉花的火眼金睛。有些棉花,表面上看着挺白,但里面却掺了一些化纤的成份,一拉一拽就断,所以说在选棉花的时候,一定要选优质的、纯正的棉花。别人出差都是顺便采购鱼、肉、服装等带回家弥补家用,特别是在物资困难的年代,出差买回来家庭实用物品太现实了,可鲁彦君却背回家一大包棉花和一大包各色画布,家人埋怨她:包挺大,买的东西没有一样实用的。她却很满足,现在的原料有“存货”,几十斤棉花都是从天南海北收集到的“特别好”的优质棉。

第二步是染色,这也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将染料与水充分溶解,再把棉花浸泡进去,看似简单的步骤,却暗藏玄机。泡的时间长了容易影响棉花的质感,时间短了又会影响棉花的色泽,即使是“玩”了一辈子棉花的鲁彦君,很多时候也得反复试验,才能染出最满意的色泽。染好的棉花需要在室外晾晒风干,这样出来的色彩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自然。但由于北方四季温差巨大,所以,棉花风干的时间也会随之波动,少则三天,多则一周。

3《野趣》。

4《家在东北》。

5《生肖兔》,毛绒绒质感深受人们喜爱,曾多次被定制。

6《丰收》。

7《菜篮子》为餐厅私人定制佳品。

8《富貴吉祥》以金鸡牡丹寓意富贵吉祥。

第三步是打稿。与传统的手绘不同,鲁彦君采取的是方格构图法,如果按照名画制作棉花画,就要将原图按照一定比例规格以方格形式在底衬上勾勒出草图,这样还原出的名作精准度极高。任何名作和顾客拿来的样稿,她都能够制做出来,而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但是她更喜欢自由创作,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有一次出差到一家饭店去参观,鲁彦君被墙上的一幅幅生动漂亮的装饰画所吸引,傻傻地看着,直到大家都走了,才发现大厅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因此还挨了领导的批评。就是这样,遇到好的图案都要尝试用棉花来作画,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的作品也有上百幅。

打好了草稿,就该“五大技法”登场了。搓,是利用两手之间的摩擦力,将棉花搓成适合的形状。搓的动作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随心顺利地搓成。拉,是将搓好的棉花线条拉长,拉的动作就要小心翼翼了,手力太重容易把棉花拉断,手力太轻则拉不出棉纤维里的弹力与韧性,只有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操作,才能得心应手,准确无误。在搓拉之后还要捻,要用手指将其捻成0.1毫米的宽度,多一分则笨重,少一分则单薄,丝毫不能差,才算练就了真功夫。关键的是铺,这一步更能体现棉花画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过去,农村妇女絮棉袄、絮被子,就是这种技法。但艺术创作是高于生活的,铺薄还是铺厚,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质量和视觉感受。棉花画是画作,但又似平面上的浮雕,具有恰当的通透感和立体感的作品才有活力,才能打动人,特别是体现人物、动物、植物时,铺的同时还要边铺边塑形,比如铺马的鬃毛时,需要用镊子拉出一条条的丝。剪是第五步,就是依据画作的需要,剪去长出来的棉花丝和多余部分,这一步需要制作者具备足够的审美观。

9《连年有余》根据杨柳青年画题材创作。

1《鱼跃》。

在传统五大技法基础上,鲁彦君还创作出浆捻法、叠法、勾边法、手心手背交叉搓条法。这些方法在棉花画的制作中,更能将小动物的毛发、国画的画面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比如说叠法,适用于颜色过渡,因为棉花不像颜料,可以将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过渡色,如果想用棉花来体现渐变,就要用两种颜色的棉花,一点点拉成小片,再一层层叠出渐变的效果,这样棉花画的表现力也就更丰富了。再比如浆须法,用来做小猫的胡须,显得活灵活现。勾勒法是先搓后拉,然后粘在要表现的物体上,用于表现国画最适合。

棉花画不同于版画和油画,不仅有视觉之美,也有触觉之魂。它的一丝一簇,以棉花的朦胧和含蓄体现人物的栩栩如生,体现各种动物的呼之欲出,彰显着生命的灵动。

鲁氏棉花画的传承

鲁氏棉花画第一代传承人鲁李氏出生在河北,是鲁彦君的祖母。鲁李氏自幼心灵手巧,在老家常用老一辈的技艺做棉花饰物,以及简单的棉花画,自娱自乐,美化生活。鲁李氏一生都在做手工活,不断创新且乐此不疲,她始终感恩艺术给她带来的好运,这是她一辈子的情怀。她的技艺和精神一直在家族传承着。

第二代传承人鲁茂林是鲁李氏之子,鲁彦君的父亲。他天资聪颖,在农村旁听两年私塾,便爱上了绘画。冬天农闲时常在玉米皮、草纸上画画,画出的小猫、小狗、马和鸡等栩栩如生。鲁茂林跟着母亲学做棉花饰物,他能把棉花梳理成丝状,粘出的动物毛发非常逼真,母亲时常夸他比女孩子的手都巧。

上世纪20年代,河北黄骅县自然条件恶劣,常闹蝗灾,由于有点文化、有点见识,16岁的鲁茂林就离家到天津学徒,做织毯工人。当时天津织毯业特别发达,他常与毛纤维、棉花纤维及图案打交道。受母亲鲁李氏传给他的棉花画技法以及织毯手艺的影响,他萌发出新的灵感,能随意在棉被胎上铺缀各式图案,用棉花加纸胎糊制出了活灵活现的小兔子、小老虎。用搓、拉、捻、铺、剪、絮的手法制作出表现“吉祥富贵”内容的棉花画,如双喜字、桃花、鱼戏莲,刘海戏金蟾等。

2《冬雪》。

上世纪40年代,他离开天津到北京,生活在北京的一个大杂院里。大杂院里的人们生活虽然贫困,但是追求美好生活,崇尚手艺。老北京特殊的文化底蕴、胡同文化,积淀的历代各种手艺和民间技艺口传身授,大杂院中人们争相展示各家绝活,有做毛猴的,有捏面人的,有剪纸的,有做布老虎的,有做兔爷的。鲁李氏及鲁彦君母亲喜欢布艺,大杂院中比做女红,以手巧为荣,常与棉布、棉花打交道。鲁李氏在老家就会做棉花饰物,棉花又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取之方便,价格低廉,自然想到用棉花做画来展示手艺,不甘落后于大杂院的邻居,作品供自己欣赏,或赠与左邻右舍,或参与民俗活动,融洽邻里关系。简单的棉花叙述着温暖的故事,每逢春节、端午,鲁李氏用染色棉花晾干揉捏成小花,插在桃树枝上用浆糊粘住,说那是桃花,能避灾难消病痛,并愿生活像桃花盛开那样美好。

3《异国雪景》。

4《鹰》。

每逢左邻右舍有喜事,鲁彦君的父亲就给人家做个“活儿”,用棉花做个双喜字、桃花或者其他应景的画呀、饰品什么的,而且是搭工搭料还不要钱,因此一家人的邻里关系特别好。那时候的生活很苦,为生存,他在门头沟下煤矿,一次砸伤了头,多亏邻居接济才渡过难关,他就用手艺活儿感激邻居。他还认为有了手艺就饿不死了,因此就越发钻研棉花画,反复试验,不断改进,用棉花在纸或布底上粘出的图案多以寓意吉祥的和十二生肖为主,还总结出用色规则:“红配绿一台戏,红配黄喜煞娘,红红绿绿添喜气。”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自此,与鲁李氏技艺相比较,鲁茂林的技艺已经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5《孔雀》。

6《青灯有味》。

上世纪50年代,鲁彦君一家定居东北,鲁茂林又创作出棉花画《大秧歌》,画面活泼生动、色彩艳丽,体现出人们欢乐的心情,还有雪景及动物,完全是东北的风情,受到很多人喜欢和夸赞。尽管如此,鲁茂林还是认为,老一辈技艺虽然要珍惜,但那个年代什么工艺美术、小手工怎么说也算不上正经职业,不能养家糊口。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不得不把手艺隐藏起来而应聘到政府工作,并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第三代传承人鲁彦君是鲁茂林的女儿,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父亲的“道理”中成长,成了一名电气专业高级工程师。但是,她从小就对父亲制作棉花画感兴趣,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很多人家的孩子没有玩具,唯独老鲁家的孩子从没缺少过好玩的东西,奶奶和父亲做的棉花画,用棉花做的各种小动物都是玩具,让很多邻居的孩子羡慕。至今,鲁彦君还记得:拿着奶奶用树枝粘的棉花画满院子地跑着玩,好幸福啊!胜过现在多少高档玩具。

1《独钓》,用棉花表现白云很生动。

2《向日葵》。

多少年来棉花画技艺一直隐藏在家中,从没外传。但鲁彦君自幼也酷爱美术,七八岁时就喜欢跟着奶奶、父亲用棉花学做小动物,被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鲁茂林是真心希望家族的棉花画这一技艺不失传,为此他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老观念,一有空就教女儿做棉花画,使得这门技艺潜移默化地在鲁家传承着。直到1 974年去世,临终前他把传承的心愿托给了鲁彦君。至今,她还保存着当年做的两件小作品:棉花小狗和棉花小猫。

尽管鲁彦君没能把棉花画作为第一职业,但祖辈对这门手艺的执念,她却一直铭刻在心。

执着地追求

鲁彦君进工厂当了设计员,一干就是30年。上世纪70年代,知识分子都要到车间劳动,车间师傅跟她“犯生”不肯教她技术,家传的棉花画技艺派上了用场。在师傅过生日之际,她做了一幅《菊花图》棉花画,送给师傅,师傅很喜欢,于是她从师傅那里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这让她再一次感到了棉花画的魅力。90年代,她把棉花画放到了市场,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

退休后,已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鲁彦君放弃了高薪聘用的机會,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心传承、制作、设计棉花画,一心要把祖辈手艺发扬光大。这一举动,引起了同行的不理解,说鲁工不务正业,放着大钱不挣,却做什么棉花画,亲戚朋友也不理解,都说不该把本职业务扔掉。以至于在参加一些展览时,有些参观者看到鲁彦君的简历也非常吃惊,高级工程师怎么能去做这个?流露出惋惜之意。但是她却全然不顾这些,坚持自己的初衷。

全身心投入棉花画制作的鲁彦君,在技艺和创意上狠下功夫,她创作的棉花画《摇篮曲》,取材来自民间流传的东北三大怪之一:养了孩子吊起来。窗外月明风静,待成熟的南瓜藤蔓爬上屋顶,屋内洒满淡淡的黄色光线。母亲劳动之余,手拿未纳完的鞋底,温柔地哼着小曲,轻轻地推着摇篮,孩子甜甜地睡了。这是东北人常见的、亲切的、刻在记忆中的场景,此作品经电视台及报纸多家媒体报道后,被外国友人收藏。

3 仿毕加索的《女人和书》。

为了把棉花画做得精益求精,她克服重重困难,反复实践,在古老技艺基础上,把染色棉花高温定型,利用传承下来的手法,一丝一丝、一片一片地在绒布上打底作画,又发明了不少新技法,比如拔、拨、细条夹绒法……目前的棉花画极富立体感,其中内容有风景、静物、人物、动物,题材有传统的、有现代的,作品有近似油画的华美,又有不同于油画的含蓄朦胧,她还探索出仿国画、水粉画、粉笔画等效果的棉花画。鲁氏棉花画于2004年3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专利,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并获奖。有辽宁技艺考评精品展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深圳金凤凰创意大赛奖、沈阳首届古玩文化节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金奖、辽宁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沈阳广电局社区制作一等奖、旅游产品设计大赛获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巾帼发明奖、首届东北创意市集上获奖。

鲁彦君被评为国家一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2015年鲁氏棉花画被评为沈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鲁彦君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鲁彦君的女儿是第四代传承人,虽然本科毕业后成了一名软件工程师,但她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不但喜欢而且已经掌握了棉花画的制作技艺,也创作出了不少作品,可以说鲁氏棉花画后继有人。

随着媒体的不断宣传.知道棉花画的人已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来信像雪片一样飞来,其中有大学的邀请,还有小学、幼儿园的邀请,越来越多的人想拜鲁彦君为师。甚至有一些人从很远的地方专程跑过来拜师学艺,可当对方问:老师,这个棉花画几天能学会时,听了这话,鲁彦君就知道这个徒弟大概是没法收了,因为这不是几天就能学会的,这是手艺活儿,其中的一搓一捻都融入了鲁家几代人的心血。

4《马》。

为了推广棉花画,鲁彦君跑遍了沈阳城南北,虽然很累,但是看到大家对棉花画感兴趣,就很知足。现在,鲁彦君还是想沉下心来多收一些喜欢学做棉花画的徒弟。随着辽宁省内,特别是沈阳市的多家媒体竟相报道宣传鲁氏棉花画,这项技艺声名远播。鲁彦君希望能到北京宣传推广,如果有机会她要给北京的孩子们讲讲鲁氏棉花画的制作技艺,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部分图片由鲁彦君提供)

5《狗狗》。

6《秋韵》。用棉花表现秋天的景色,比如紅叶,树杆有浮雕感。

TIPS

鲁韵艺品

地址: 沈阳市和平区彩塔街30 号

电话:13840169240

猜你喜欢

技艺棉花
棉花是花吗?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雪白的棉花堡
神奇的棉花糖
心中的“棉花糖”
收拾文具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