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更绘画艺术浅析

2018-12-28冯长根

艺术评鉴 2018年14期
关键词:装饰性

冯长根

摘要:保罗·高更是与塞尚、梵高提名的近代美术史上著名的“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他是一位激情中又加入原始野性的艺术家,他的创作生涯充满了冒险与传奇。为了追求原始艺术,他放弃现实生活,远赴南太平洋大溪地寻求新天地。高更在充满野性的岛屿上,自在地描绘毛利族原住民的风土人情,强烈的表现他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原始与野性憧憬的自我。

关键词:高更 绘画思想研究 装饰性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4-0054-02

一、高更的生涯以及艺术

高更的绘画,初期受印象派的影响,不久即放弃印象派画法,走上了一条反对印象派的道路,追求东方绘画中的线条、鲜艳亮丽色彩的装饰性。他的生活和创作都充满了不平凡。高更的绘画形式感很突出:色彩单纯,大笔挥洒,颜料厚重,大面积的平涂,不像之前的印象派强调明暗变化和注重光的色彩在一天的不同,而是注重装饰,充满象征性。高更并不像印象派那样片面追求“客观主义”表现的光影和色彩的变化,他更强调抒发作者的自我感情和情绪感受。在艺术表现上,高更更加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高于生活的真实,艺术作品要融入画家的主观感情,也就是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也赞同印象派对于光影和色彩的痴迷,但他更侧重于表现物体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高更的绘画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视角,对现代各绘画流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这位充满传神奇色彩的画家,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他在1891年3月,厌倦了巴黎社会的文明,憧憬原始与野性的未开化的世界,远离巴黎的繁华追溯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岛,与岛上的原始部落的土著居民同居,在岛上与他们共同生活。当时放弃巴黎前往大溪地时,他在法国年轻一辈的画家中已经享有非常高的声誉。两年后,高更重新回到巴黎,有些人认为高更是满载而归,也有些人认为高更是狼狈不堪,但是不管怎么说,高更是了解到了毛利族的狂野之情并且把这种憧憬带入到了他的画里面,创作出了一幅幅优异的油画作品。《诺亚·诺亚》便是高更带着重返法国的种种疑惑,创作出来的一篇文章。高更一直认为绘画和写作是有相似性的两种技法,常常把自己的绘画思维带入到写作当中,也认为钢笔能表达一些绘画表达不出来的艺术语言,所以尽管他有很多的书信和手稿但是他也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个作家,因为高更始终觉得他的写作不如他的绘画,所以高更更喜欢人们称他为一个画家,一个充满野性的画家。

19世纪的法国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科技、文化各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艺术领域受此影响,并因此产生了大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这一时期,正值巴黎公社起义,无产阶级政权登上历史舞台,加剧了封建社会的动荡。此后的法国一直处在动荡与变革中,改旗易帜、思潮起伏,各种艺术风格交替出现,从浪漫主义到自然主义,从象征主义至唯美主义,取得了不同的艺术成就,当时的法国美术领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脱离实际而孤立存在的艺术作品是不存在的,艺术家本身必定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任何新艺术形态的出现都是一种时代现象,都受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影响。高更生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这种改变不仅让人们对自然有了新认识,而且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传统的艺术标准已不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改革创新之路迫在眉睫,一股反传统的创新风潮席卷而来,之前的旧思想、舊艺术观被冲击,高更就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闪亮登场,笼罩着光环,在艺术世界创造神话。

二、印象主义的反对派

印象主义表现的是眼睛直接看到的物象,对生动的感觉真实是非常珍视的,追求物体的表面现象,注重光的变化,提倡户外写生。塞尚在艺术表现上,更加重视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高于生活的真实,艺术作品要融入画家的主观感情,也就是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塞尚除了在绘画思想上与印象派不同之外,其他地方并没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而高更和梵高则并不是排除印象派的作品思想,而是在思想上赋予了一种神秘、狂野的情感色彩。

继塞尚之后,高更走上了一条更加反对印象派的道路,追寻装饰性的原始画风。他摒弃了印象主义画家痴迷于事物的真实物象和光影变化的描绘,对塞尚强调物体构造的立体表现也无感,他只钟情于象征寓意的富有装饰性的原始画风。当梵高画《乌鸦群飞的麦田》时,当莫奈画《干草垛》时,何尝不含有一丝丝向社会反抗的意味?马奈、莫奈都经历过穷苦的生活,但是在他们的油画作品中一点都看不出来,难道脱离了现实的作品还能称之为印象派吗?这与印象派的原则相违背。

高更敬畏自然,他认为艺术创造要采取主观变化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现象,而对于印象派拘泥于自然现象的外表真实,则嗤之以鼻,他认为更加合理的利用自然而不是在自然的面前卑躬屈膝是每个艺术家的责任。从以上可以总结出:高更的绘画创作基础来源于其内心世界,脱离现实生活,认为艺术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是艺术家心灵的创造,他的作品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因此他的艺术风格必然走上背离现实生活的道路。

在塔希提岛,高更适应当地居民风俗,几乎每天都要换个土人女孩与他同床,在当地的思想是女孩以与远方客人共眠为荣,他很赞同这种有悖于欧洲现代文明对于身体的观念。他在写给他女儿的《致爱伦娜的笔记》中谈到性观念时写道:“在欧陆,性交是男女恋爱成功后的结果。而在这儿,爱情则是性交之后的果实。究竟哪一种对? 我们固有的观念认为,男人或女人交出身体是罪恶,这是值得重新思考的事。无论如何,创造生命总是可以被赦免的,那是世界上最美、最神圣的工作。它继承了造物者所创造的生命。无论男女……他们的天性是爱,一种奇特的爱,一种将自己完全奉献的爱,女人只有在完全给予的时候才有真正的自由,才会感到健康……”。

毕沙罗非常厌恶高更的这种反理性的艺术思想,他对此进行批判分析,他说:“被人民坚决的要求所震惊的资产阶级,感到需要给人民恢复迷信。因而产生了宗教象征主义者、宗教社会主义者的绝望情绪和唯心主义艺术,神秘学和佛教等等的喧嚣”。

三、高更绘画的装饰性风格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是法国画家保罗·高更于1897年创作的布面油画,该画呈现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裸体人物的形象。最右边的是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象征着人类的诞生;中间是一个正在采摘苹果的青年,寓示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最左边是一个老妇的形象,代表人类的生命将终结。整幅作品向观者展现了人类从生到死的三部曲。画面中大部分的人物肌肤色彩鲜亮。在鉴赏这幅作品的时候,人们能够看到许多令人迷惑的形象,能够感受到一股神秘的魅力,其中蕴含的哲理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深层思考。从绘画技巧上看,这幅画以平涂为主的造型手法使画面更加简洁而庄重,抽象化的背景衬托出了人物形象,使它富有东方的装饰性与浪漫色彩,同时具有壁画的风格。在色彩上高更更喜欢使用红色与橘红色、蓝色与绿色、紫色与暗褐色,使得画作在色调上比起他的早期作品显得更加斑驳绚丽,如梦如幻,而在构图上也变得更为直接而大胆,反映出画家的狂放不羁。

《塔希提少女》描绘的是岛上妇女劳动生活的一个场景,画面中心的两位塔希提女人形象,给人以一种平衡、庄严感。为了突出当地的风土人情,高更采用的是近于古埃及壁画的平涂手法,他把一切稚拙化了,有意采用單线大面积平涂色块的绘画手法。画上的两个人物棕色的皮肤、重色的头发,与鲜艳的裙子鲜艳色彩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富东方色彩韵味。高更把背景里的热带原始园林简化处理,没有透视、没有色彩层次,然而却更强化了原始味道朴素的异国情调,充满着主观的装饰味道。

《黄色基督》画面被基督钉在十字架上的形象所分割,布列塔尼的秋天景色衬在后面。整幅画在明朗柔和的黄色基调中渗透出一种凝重忧郁的情绪,三位虔诚的农妇神情木然呆滞。画家想借基督受难来比喻自己为艺术殉道的悲壮情怀。《黄色基督》也是运用大色块平涂的手法,简洁粗重的外轮廓线,强烈高饱和度的红黄色块,田野、天空、十字架形成的直线分割画面,形成视觉空间,又与妇女与树木形成的曲线形成呼应。蓝紫色调的天空、红色树木、橙色的大地、黄色的基督……用色彩表现情绪、营造凝重忧郁的氛围。不怕作品太过平面化,物体没有阴影,但却向人们描绘一个乡土气息浓厚的村庄中三位宗教信仰的虔诚者在哀悼基督,这里的基督寓意高更本人有着为艺术献身的悲壮情怀。

参考文献:

[1]张维青,高毅清.中外艺术史要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林夕校.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3]解媛媛.浅析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原始倾向[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2.

[4]何广政.高更——原始与野性憧憬[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人民美术出版社.外国名家作品选粹·高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6]高更,王惠云.大溪地风景[J].世界文化,2009,(10).

猜你喜欢

装饰性
装饰性配饰设计研究
住宅入户门装饰性探究
汉画像石艺术在装饰性绘画中的思考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当代中国画的装饰性表现
高校图书馆色彩信息架构
变幻多端的美术元素
从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看中国画创作中的装饰设计意识
Marco M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