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北大鼓传承策略研究

2018-12-28陈晓

艺术评鉴 2018年14期
关键词:传承

陈晓

摘要:湘北大鼓是流传于湖南湘北地区(常德),以澧水流域为核心的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的民间曲艺形式,其演唱时常用道具为一面牛皮鼓,有时配有唢呐、月琴、锣、钹等乐器伴奏。它源于楚地,道具配置、唱词旋律都深受楚辞歌赋的影响,是湘北荆楚大地祭祀文化中的一种活动形式,始称丧鼓、孝鼓。原先一般用于丧事中,是一种用来悼念亡人的活动。

关键词:湘北大鼓 传承 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4-0042-02

一、湘北大鼓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

众所周知,任何民俗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总是充当着这样那样的角色,满足各种需求,且在特定场合举行,有一定人群参与,因此具有社会性。湘北大鼓的产生源于湘北人民的丧葬活动,在丧葬活动中其功能可分为“娱人”(娱乐活人)和“乐神“(超度亡人)。

在当地有老人寿终正寝的丧事一般会办三天左右,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当地人会在祭奠中做道场,后人会为之守夜,也叫“陪亡人”。湘北大鼓由庄子的“盆鼓歌”发展而来。进入湘北孝堂之后,一方面缅怀亡人,回忆歌颂事迹;另一方面可以帮守孝的人打发时间。

(二)娱乐功能

虽然湘北大鼓最初是产生于孝堂,但是在长时间的发展演变中也成为当地人们闲暇之余一种抒发情感、自娱自乐的活动,并随着时代变迁从孝堂走向田间地头,来到茶馆,登上舞台。

湘北大鼓的传统演唱内容唱由“起鼓”(相当于打闹台)开始,在正书前有开场、孝堂專用两个类型的节目内容。孝堂专用主要是宣扬请神劝亡,劝诫世人恪守孝道,尽德行善,勤劳节俭的传统道德思想,然后才进入正书。正书大致可分三大系列:一为古典系列,多以古代特别根据唐宋以来的演义、传体小说改编,如《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朱元璋》等历史题材书目;二是武侠系列,是根据《三侠五义》及现代版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人武侠小说改编的;三为近现代小说系列,如《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等。正书一般都是连台本,类似于电视连续剧,有的可唱三五日,有的可唱数月之久。

湘北大鼓逐渐成为当地人们的娱乐活动之后,使其成为人们消遣娱乐、慰藉心灵、打发闲余时间的一种方式,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茶馆、舞蹈,湘北大鼓唱词灵活性大,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大家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很多新创作的台本就反映出当地的一些生活现状,如《吃酒前的风波》《婆婆和媳妇》《赈酒也烦恼》等,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它已和它依存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在一定程度了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三)文化传承功能

湘西北是土、汉两个民族共同居住地,湘北大鼓千百年来植根于湘北大地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之中,伴随着湘北地区传统德孝文化的积淀而产生和发展。其在演唱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承载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和风俗,具有见证土、汉两个民族民俗文化和巫文化的特征,对于研究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族语言以及巫文化都具有重要作用。

湘北大鼓的唱腔和道白语言通俗、诙谐幽默,有如相声、小品的语言风格、唱腔中又不时融入听众熟知的地方戏剧、山歌小调,给人以亲切、鲜活的感觉。且使用的都是湘北地区官话,并不时根据需要夹入地方方言,地方色彩浓厚,因而具有强劲的精神内核,包含当地丰富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承载了当地的民族文化特征。

二、湘北大鼓的传承方式与渠道

(一)传承方式

在现代背景下的民族民间音乐或者文化的传承方式一般可分为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传承方式。传统传承指的是不依赖于任何现代技术和手段,以口口相传,口传心授为主的传承方式。目前湘北大鼓的传承与运用都无系统曲谱,也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主要是通过大鼓艺人反复示范与模仿而达到传承的目的。这种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方式直接、有效,因此最普遍、最受欢迎。

现代传承方式则是信息科技现代化的产物,它以曲谱、各种音视频及理论知识为载体通过现代媒体与教学手段得以实施,目前湘北大鼓的现代传承还很薄弱,需要积极分析并研究对策。

(二)传承渠道

湘北大鼓的传承渠道可分为民间传承与官方传承。

民间自发传承渠道又可分为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即家族内部如父子、爷孙传承与拜师学艺,师傅教徒弟这样的传承。目前湘北大鼓分为五大谱系:李国元谱系,苏文昭谱系,陈小彩、李长松谱系,李启正谱系,江用弟谱系。五大谱系的第一代大鼓艺人大部分出生在19世纪末,至今已经沿袭到第五代甚至第六、第七代,其中大部分都是属于师徒传承,也有一部分是家族传承。例如:湘北大鼓北鼓代表人物邵朝质是李启正谱系的第三代传承人,其子邵丹(第四代)从小耳闻目染,随父学艺,父子均是当代湘北大鼓的领军人物。

官方传承是国家体制下的产物,指通过政府机构的方针、政策扩大湘北大鼓的影响,目前已经实施的官方传承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文艺表演团体的下乡或登台演出来实现。另外为加强对湘北大鼓的保护,由临澧县发起、策划和承办了常德市首届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现在该项赛事已成为常德市一项品牌活动,每两年一届延续下来。这些演出与比赛都通过舞台及电视、网络媒体辐射大众,增强了湘北大鼓的曝光率和影响。

三、湘北大鼓的现状

(一)湘北大鼓生存环境受限

湘北大鼓艺术是承载了湘北地区德孝文化的地方民间艺术,它产生于孝堂,源自庄子的“盆鼓歌”,并且在湘北大地的丧葬文化中得以传承并发展,并逐渐走进田间地头、茶馆、舞台。

孝堂是湘北大鼓的根基所在,是湘北大鼓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湘北大鼓继续发展的活水源头。但是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变快,进入了一切从简的时代,大鼓艺术不再是孝堂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了一种选择性的存在;另一方面殡葬制度改革,殡葬场所开始规范化、集中化,同时悼念习惯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原生态的大鼓演出场所严重萎缩,场次也剧烈减少。

(二)湘北大鼓受众减少

在改革开放之前,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还比较匮乏,需要在茶余饭后打发闲暇无聊的时光,每当有主家请了大鼓艺人说唱时大家都欣然前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浪潮瞬息万变,这种来自民间的地方艺术受到了外来文化和媒体的冲击。各種各样的媒介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获取途径,人们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视听信息和新的娱乐方式,在这种大的信息轰炸中人们的信息量变大、视野变得更开阔,审美倾向也逐步变化。尤其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思维的冲击下,大家开始认同现代文化和现代娱乐方式,大多数年轻人钟情于现代流行音乐与艺术,审美趣味已经和他们的祖辈相隔万里。

笔者于2013年8月22日,来到位于临澧县安福镇迎宾路的大中华曲艺茶社,该天的鼓曲是《杨宗保征西》,听众大约一百多人,一般为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部分60岁左右的,除了笔者和负责倒水的工作人员没有青年人,倒是有几个由爷爷奶奶带来的小孩。在之后的调研中笔者走访了多家茶社和孝堂,均发现听众只有老年人,除了玩耍的小孩没有其它年龄阶段的观众。

四、湘北大鼓的传承保护

(一)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

在目前的信息浪潮中各种文化的喷薄而出,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各种外来的文化的夹击,而属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湘北大鼓是当地人们的民族信仰和精神内核,真切的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根源、审美取向等。因此要想促进湘北大鼓的传承和发展首先就需要增强大家对本民族本地区民族民俗文化的认同,不盲目崇洋媚外,对当地的相关文化能肯定、承认并且自信。这一点需要政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本地文化的自信与认可,同时在政策上加以扶持,资助相关资料的整理,提供更多展示与宣传的机会。

(二)湘北大鼓进课堂

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要从学校教育抓起,把湘北大鼓引进课堂能让青少年尽早、尽可能多的认识、了解、掌握这一艺术,为湘北大鼓的传承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学校的教育传播能辐射及家庭单位,增强社会宣传的效果,对于湘北大鼓的传承与保护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要做到湘北大鼓进课堂首先需要教育专家、资深教师充分了解、学习湘北大鼓,去湘北各地区采风、收集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将湘北大鼓编写进当地音乐课教材,从而实现当地湘北大鼓的广泛传承。

(三)建立后备力量的培养机制

建立后备力量的培养机制是解决湘北大鼓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关键,也将是湘北大鼓将来蓬勃发展的活水源头。针对目前后备力量不足的情况,可由政府牵头出资资助建立湘北大鼓培训基地,举办定期举办湘北大鼓艺人培训班,通过培训班提高大鼓艺人的演唱水平。此外建立湘北大鼓民间演唱协会,加强艺人之间的交流,同时扩大影响,让社会充分认识湘北大鼓独特艺术魅力的同时确保湘北大鼓传承后继有人,这将是湘北大鼓的传承进入良性循环的强大动因。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