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区1月龄婴儿的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8-12-28王念蓉

重庆医学 2018年35期
关键词:月龄婴儿问卷

李 正,刘 霞,文 静,王念蓉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400021)

睡眠是婴儿最主要的生命活动之一。婴儿体格生长、行为发育、亲子关系等多方面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睡眠健康。睡眠状况好坏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体生命早期,婴儿早期的睡眠问题有可能持续到学龄前期和学龄期而形成成年睡眠障碍[1-2]。然而目前婴儿睡眠问题在国内外研究中均提示较高的发生率[3]。1月龄婴儿由于出生时间较短,其自身的睡眠模式、睡眠周期、睡眠环境等与大年龄婴幼儿不完全相符,具有其独有的年龄特征,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因此,亟待搜集1月龄婴儿的睡眠质量资料,研究睡眠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早期婴儿睡眠相关保健制订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愿意在本院保健门诊行系统健康管理的600例1月龄婴儿的母亲。母亲孕期、产时均无异常,婴儿情况和家族史无异常。

表1 重庆市区不同性别1月龄婴儿睡眠模式

1.2研究方法

1.2.1根据1月龄婴儿的实际情况,参考国际睡眠障碍分类标准以及中国婴儿睡眠监测研究组的诊断标准[4],对睡眠问题的定义:(1)入睡困难。入睡所需的平均时间超过30 min;(2)睡眠节律紊乱。白天睡眠难以控制,夜间清醒;入睡过早,甚至傍晚人睡;(3)异态睡眠。用口呼吸、呼吸暂停、打鼾、抽搐等。 以上情况每周至少发生3次,持续时间至少1个月,上述情况存在者即诊断为睡眠问题。其中将夜醒问题不作为1月龄婴儿患病情况研究。

1.2.2本研究在查阅参考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专家咨询修订后制订完成统一自制的“1月龄婴儿睡眠状况及家庭情况问卷”[5]。本科儿童保健医师经过统一培训后,对婴儿母亲逐项说明问卷填写方法,当场发卷当场收卷,要求入选的被调查婴儿母亲根据婴儿出生后4周的睡眠情况填写,问卷内容涉及一般情况、婴儿睡眠情况、抚养行为、家庭信息、父母心理及睡眠健康状况等,填写后对问卷现场核查,以免错漏。所有问卷经过复核由专业人员统一进行数据录入。

2 结 果

2.1一般状况 本研究在儿童保健门诊现场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8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6.3%,其中男女比例为1.09∶1,按有无睡眠问题分为两组,睡眠问题组211名,男婴113名,女婴98名,无睡眠问题组367名,男婴188名,女婴179名。

2.21月龄婴儿睡眠状况 重庆市区1月龄婴儿平均睡眠总时间为(14.47±2.13)h。白天、夜间睡眠总时间分别为(6.80±2.47)、(7.67±1.97)h。就寝和晨醒平均时间为(22:37±1.44)时和(6:11±1.82)时。平均入睡潜伏期为(26.41±20.55)min。夜醒平均次数为(2.30±0.88)次。不同性别婴儿白天睡眠总量、夜间睡眠总量、入睡潜伏时间、就寝时间、晨醒时间、夜醒次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不同性别婴儿常见的睡眠问题及发生率 在578名婴儿中有36.5%(211例)出现睡眠问题,其中常见睡眠问题发生率由高到低为入睡困难17.0%(98例)、睡眠昼夜节律紊乱12.3%(71例)、肢体抽动4.7%(27例)、打鼾2.6%(15例)。不同性别婴儿上述各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1月龄不同性别婴儿睡眠问题发生率[n(%)]

2.41月龄婴儿睡眠问题的影响因素 在本次调查中,研究因素包括母亲孕期情况、婴儿疾病情况、喂养情况、睡眠行为、家庭居住环境、父母睡眠情绪等多个方面。首先以有无睡眠问题进行单因素分析,为进一步探讨各因素对婴儿睡眠问题的影响,降低各混杂因素的影响,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本研究发现婴儿患有腹泻、母亲失眠、混合喂养、需要外界安慰入睡的婴儿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见表3。

表3 婴儿睡眠问题与否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1月龄婴儿平均总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总时间、夜间睡眠总时间分别为14.47、6.80、7.67 h,与中国城市0~5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结果的时间15.7、7.13、8.56 h[6]相比,分别减少了1.23、0.33、0.89 h;与赵妍等[7]研究重庆城区婴儿睡眠时间得出结果18.05、8.48、9.57 h相比,睡眠时间也有大幅度的减少。由于婴儿平均晨醒时间为06:11,与其他调查结果接近,而平均就寝时间延迟到22:37,提示婴儿睡眠时间的减少主要是在夜间睡眠总时间。全国12个省市大样本的婴儿睡眠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婴儿晚上就寝时间多集中在20:30左右[6]。本次研究中1月婴儿就寝时间明显延迟。这些差异,一方面考虑可能与调查对象的地域区别有关,由于城市人群生活节奏快,成人平均就寝时间相对较晚,成人的作息节律使得婴儿的就寝时间受到间接影响;另一方面,本研究的发现与国外IGLOWSTEIN等[8]研究相一致,对不同年代出生的3组队列人群的睡眠/觉醒模式比较发现,1岁以内婴儿每10年间隔早晨觉醒时间基本不变,然而夜间就寝时间出现后移趋势。这提示中国近年来突飞猛进的现代化发展,特别是大城市日新月异的生活变化,其中就体现在城市人口的睡眠规律变化。

本次对重庆市区婴儿的调查发现其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36.5%,国外的研究报道得出婴幼儿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在40%左右,这与国外的相关报道相接近。王惠珊等[6]调查中国城市0~23个月儿童睡眠问题患病率为21.90,重庆市城区0~5岁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35.22%[9]。入睡困难在1月龄婴儿期睡眠问题发生率最高,其次按发生率由高到低为:昼夜节律紊乱、打鼾和肢体痉挛性抽动等,这与其他研究相似[10]。早期小婴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睡眠节律尚未形成,睡眠相当脆弱,容易受环境干扰,自主入睡能力缺乏。入睡困难作为早期婴儿最常见的睡眠问题,有时候表现为单纯的入睡时间延长,更多时候表现为婴儿需要某些外界的安抚如抖动、抱起或者安慰物如奶嘴才能入睡,这样不仅会使婴儿入睡的潜伏期增加,也会增加夜醒后再次入睡的困难[11]。因此婴儿期的睡眠困难主要存在于难以建立稳定的睡眠规律,培养婴儿建立起自我安慰的能力会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入睡和持续睡眠习惯。

本研究发现罹患腹泻的婴儿睡眠问题明显较健康婴儿更多。考虑婴儿在腹泻患病中肠蠕动、肠胀气的情况增加,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导致皮肤不适,照顾者频繁地更换尿布以及擦拭肛周,都会影响婴儿正常的睡眠节律,另外患病的婴儿通常会获得家长更多地过度的照顾和关注,增加了睡眠问题的发生。这提示通过改善护理和喂养技能,避免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对于早期良好睡眠习惯养成有重要作用。同时本研究显示母亲的睡眠状态与婴儿睡眠问题有相关性,母亲的失眠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不但会降低母亲对婴儿睡眠行为回应方式的正确率,而且会导致亲子交流的互动性和积极性下降。大多数失眠的母亲自身睡眠不足,导致情绪问题,从而常常给婴儿过度的保护性干预,使得婴儿睡眠节律和睡眠行为正常发展受到影响[12-13]。那么母亲在产后保持良好的睡眠状况、良好的情绪反应在亲子互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常睡眠过程中会有非快动眼睡眠期-快动眼睡眠期不断交替循环的过程,婴儿期早期没有自主安排生活规律的能力,家长通过对婴儿啼哭、吸允等身体信号了解婴儿的需求状况,对信号的错误判断导致不良的养育行为。部分养育者常常以拍抱、摇晃、吃奶等方式安抚婴儿睡眠,在入睡阶段需要外界安慰的婴儿大多数无法自行完成深浅睡眠的交替过渡,相反有恰当睡前活动安排的婴儿,其睡眠问题会明显下降,让每天的睡前活动尽量保证一致,比如先洗澡、再喂奶、最后放轻音乐,能形成有效的睡眠暗示作用[14],能够在婴儿早期养成其自行入睡的习惯,避免睡眠时的不良伴随行为。

国内研究报道混合喂养会导致婴儿生物节律差,会干扰婴儿正常睡眠的建立,同时认为混合喂养的婴儿易出现睡眠不安、频繁夜醒。混合喂养婴儿在新生儿期更多地采取安抚奶嘴或吸吮其他物体的方式帮助入睡,分别是完全母乳喂养及配方奶喂养婴儿的2倍和10倍[15]。国外研究提示亲子之间较多的肢体接触有助于降低婴儿入睡时的安抚需求[16],本研究发现混合喂养是婴儿睡眠问题影响因素,混合喂养婴儿安抚需求高于完全母乳喂养人群,考虑与混合喂养婴儿的乳头错觉导致的不安全感有关,同时从睡眠角度证明婴儿早期纯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良好的睡眠是正常生长发育的保证,新生儿期是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时期。婴儿早期睡眠习惯的养成和睡眠问题的预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家长睡眠、家庭环境、家长认知、儿童的疾病等),需要加强医务工作者的宣教工作,使得父母加强对睡眠健康知识掌握,从而建立起合理的养育方式。

猜你喜欢

月龄婴儿问卷
艺术家婴儿推车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提高育肥猪出栏率合理的饲养密度
不同月龄荷斯坦牛产奶量的研究
问卷网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不同月龄婴儿ABR正常值分析
问卷大调查
婴儿为何会发笑?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