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大视角的建筑符号
——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设计

2018-12-27梁鼎森梁路许景峰

重庆建筑 2018年12期
关键词:观众厅演职人员川剧

梁鼎森,梁路,许景峰

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图1)是以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领衔的市川剧院专业剧场,设计重点考虑戏曲演出、展览和川剧人才培训等功能。艺术中心由一个696座的戏曲剧场(也是主剧场),一个150座的旅游剧场(建成时调整为300座的实验剧场),和一个小型川剧博物馆和川剧院业务(含排练厅、琴房等)、行政用房及少量商业服务用房组成,总用地面积20169m2,总建筑面积12261m2。2006年设计,2008年主体竣工验收,2012年完成川剧博物馆内装及戏台(又称万年台)建设,各组成部分先后投入使用。

图1 川剧艺术中心鸟瞰图

1 设计理念——基于城市大视角的建筑符号

川剧是巴蜀地区的主要剧种,流传于四川、重庆和贵州、云南、湖北等地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重庆作为川剧的主要发祥地和繁盛区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彰显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性的川剧艺术,设计首先考虑艺术中心建筑要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传统艺术特色,这也和业主提出的“艺术中心应该是一个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建筑,设计要“古色古香,玲珑剔透”的要求相一致。设计同时考虑到川剧艺术中心的建设是重庆继启动重庆大剧院和重庆国泰艺术中心建设项目以后启动的又一项地方重要文化设施建设,虽然川剧艺术中心的规模和内部设施远不能和大剧院与国泰艺术中心相提并论,但作为地方戏曲剧场的代表,仍然不失为重庆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所以从城市剧场建设的大视角看,三个建筑从区位、规模、性质、造型上各具鲜明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城市文化建设盛况,符合城市设计的需要。还有从城市建设总体形象来看,在重庆这样高密度的现代建筑群中,川剧艺术中心的传统建筑特色为渝北城区景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基于以上几点,川剧艺术中心设计选择了更倾向于建筑的民族、地方特色鲜明,传统建筑文化感强烈的建筑符号——虽然这条路不是平坦的。

2 总体布局——基于与环境、建筑功能相融的民族地方特色

川剧艺术中心位于重庆市渝北区金山大道和金开大道交汇处立交桥东北隅,背倚照母山天湖公园,山林葱郁,环境优美。用地面宽260m,进深最大120m。艺术中心建筑的性质、组成等功能和环境用地条件为总体设计提供了构思的切入点:总体设计选用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庭院式建筑布局方式。设计力求塑造一个和立交桥保持适当距离,又和天湖公园山林相依相融的优美场地,各组成庭院既适当分区,相对独立,又联系方便。主剧场居中,主入口、休息厅、观众厅、舞台和后台沿建筑总平面主轴线依次布置。建筑正面退进红线50m,以减轻道路噪音及视觉的压抑感,并形成前区集散广场。场地周围道路及消防通道环绕,观众、演职人员、道具、舞美器材各出入口分别布置,交通流畅,使用十分方便。总图东西两翼均设有停车场,北翼设有供演职人员的停车场地。剧院业务、培训(含功能房、琴房)等用房临公园山林布置。主剧场东西两翼形成三大院、两小院,庭院周边设院廊。西翼大院为川剧博物馆古剧场,设有巴渝雕饰的古戏台(万年台),既可供观演,又是川剧历史展台。东翼大院入口二楼设乐台,北面为旅游剧场,东、南面商业茶点等服务用房环绕,为来访者提供了又一个小憩好场所。而主剧场西北翼川剧院行政业务用房区(含练功房、排练厅、琴房、美工、办公等)及主剧场两侧休息厅相邻的两个庭院为绿化景观庭院。总体布局组成部分各得其所,分区明确,与环境相融,尤以借景天湖公园山林为观众和演职人员创造了一个优美宜人的环境。大部分屋顶为坡屋顶,主入口取巴蜀地区会馆、戏楼符号,上方装饰川剧院名牌,建筑山墙起伏婉转,色彩鲜艳。坡屋顶、起伏的山墙、庭院的花木、影墙、景窗、奇石、雕栏等传统景观元素及小品,隐喻和强化了川剧艺术殿堂的性格特色和中国传统文化格调。剧场总体布局及形态与周围现代建筑形成强烈对比,益显其文化品位,独具特色。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姿色将更显美丽。

3 平面空间——基于现代观演设施的内部空间

重庆市川剧院曾多次出国演出,享誉海内外,对国内外现代剧场也有较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因此对川剧艺术中心观演设计,特别是对舞台和后台区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沈铁梅院长还根据国外演出的体会提供了一些具体建议,为设计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作为剧院建筑的内涵最重要还是观演设施的设计,观众视听条件好,演职人员有优良的表演设施。为此,容纳观众696座的主剧场观众厅选择了宽24m、长24m(初设为27m,因座席数减少调整),屋架下弦较头排地面以上高13.5m的结构空间,其厅内体型根据最佳视听要求设计。最远视距23m,设四排浅楼厢,池座与楼座均达到无阻视线设计要求。按视距、水平视角、偏斜视角、俯角分析,座席区视线优良,尺度宜人,观感现代大气。声学设计方面,主剧场观众厅室内体积约4717m3,每座容积约为6.8m2/座,天棚及侧墙的界面造型均充分考虑了早期反射声的利用。根据观众厅体积及戏曲演出要求,将该观众厅中频(500~1000Hz)满场合适混响时间的取值确定为1.2秒。经过科学严谨的声学设计及计算,其500Hz的满场混响时间设计值为1.21秒,空场为1.51秒。在严格选材、施工和调整下,完工后的观众厅500Hz的空场混响时间实测值为1.35秒,混响时间频率特性曲线符合规范要求,并可满足自然声演出需要,音质优良,厅内界面造型美观,天棚、墙面材质均考虑了声学和观感的要求,达到技术与造型艺术的统一,同时也为相近剧种的利用提供了音质的保证(图2)。

图2 主剧场观众厅内景

舞台既是观众聚焦的目标,也是演员表演的空间。传统剧场戏台表演空间集中、小巧,为适应现代戏曲表演的需求,舞台沿袭箱式舞台,主台宽24m,进深21m,两侧设侧台,主台、侧台宽敞适用。舞台机械设两排各2.5m宽、15m长的车台及升降台,吊杆齐全。升降乐池同时可起到伸出式舞台的功能,满足某些剧目的需求,使用机动灵活。舞台设计不仅满足传统与现代川剧剧目等戏曲演出的需求,而且考虑了其它相近剧种如小歌剧、杂技、话剧等使用的可能,设施较齐全,使用方便。

设150座小剧场按旅游剧场功能设计,采用了经典的传统小戏院形式,厅长(含戏台)21m,宽16.8m,周边二楼设小楼箱,观众席设茶座,是一个古香古色、音律绕梁的特色小戏场,与主剧场观众厅和舞台的现代氛围形成强烈对比。小剧场因业务需要,在装修时改为300座实验剧场。化妆等后台设施可与主剧场共用,十分方便。

此外,川剧博物馆的古戏台(图3)及其庭院是露天剧场,其戏台完全按巴蜀地区古戏台设计,为观众再现了历史沧桑和上溯到几百年前的古戏场记忆。

图3 川剧博物馆戏台

川剧艺术中心的建成,为市民、川剧票友、来访者提供了一个有优良视听条件,环境优美宜人的现代剧场和好去处,为宣传川剧艺术、品鉴川剧历史、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新场所,为艺术家和演职人员创造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新平台。特别是为保护和扶持川剧艺术,树立新重庆文化形象,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猜你喜欢

观众厅演职人员川剧
济南市钢城区万和小学邀请济南市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演职人员们走进学校
冬天的舞台
川剧版画传四方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茶文化视阈下上海迪士尼乐园服务现状研究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观众厅视线分析软件《神眼》的应用
坚守川剧的后现代主题
京剧剧场的观众厅设计浅析
海南省文化艺术中心剧场建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