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种药剂防治稻田飞虱的药效对比试验

2018-12-27吴国锋陈翠芳上海黄海种业有限公司江苏省盐城市224151

上海农业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吡蚜噻虫胺飞虱

吴国锋 陈翠芳 (上海黄海种业有限公司,江苏省盐城市 224151)

稻田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是江苏省盐城市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长期以来生产上主要使用吡虫啉、吡蚜酮、毒死蜱等药剂防治稻田飞虱。前几年盐城市水稻生产上防治稻飞虱频繁使用吡虫啉,且近几年吡蚜酮的用量也明显上升,由于同种成分药剂的高频使用,已经使部分地区的稻飞虱产生了抗药性。为避免或减缓稻飞虱抗药性的产生,为大田防治稻飞虱提供新的轮换药剂,特开展了本次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6年设在上海农场十二队三排7号田北头第二丘内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淮稻5号”,于2016年6月17日种植。稻田内飞虱以白背飞虱为主,还有少量灰飞虱,其中,1~2龄飞虱约占30%,3~4龄飞虱约占10%,5龄至成虫飞虱约占50%。供试药剂为20%噻虫胺SC(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呋虫胺SC(江苏华农生物化学有限公司)、80%烯啶虫胺WP(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48%乐斯本EC(美国陶氏益农公司)、50%吡蚜酮WP(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处理:(1)20%噻虫胺SC 600 mL/hm2,(2)20%噻虫胺SC 750 mL/hm2,(3)20%呋虫胺SC 450 mL/hm2,(4)20% 呋虫胺SC 600 mL/hm2,(5)80%烯啶虫胺WP 150 g/hm2,(6)48%乐斯本EC 750 mL/hm2+50%吡蚜酮WP 150 g/hm2,(7)空白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60 m2,随机区组排列。

试验于2016年8月6日施药1次,兑水量为375 kg/hm2。施药当天微风,药液几乎无漂移。施药机械为3WBD-16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前建立浅水层,施药后保水24 h。

1.3 调查方法

于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1 d、3 d、6 d调查残虫量。采用盆拍法调查,每小区采用平行跳跃法调查10盆,统计稻飞虱虫量,并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口基数-施药后残虫量)÷施药前虫口基数]×100;校正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药剂的物理现象及对水稻的安全性

供试各药剂均易溶解、无沉淀。试验期间(8月6日施药后至8月12日试验调查结束)水稻植株均未出现明显的药害症状。

2.2 各药剂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

由表1可知,施药后1 d,各药剂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均在91%以上,其中以20%噻虫胺SC 600 m L/hm2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最好,校正防效为95.56%。施药后3 d,以20%噻虫胺SC 750、600 mL/hm2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较好,校正防效分别为93.43%、91.72%;其次为20%呋虫胺SC 600、450 mL/hm2和48%乐斯本EC 750 mL/hm2+50%吡蚜酮WP 150 g/hm2这3个处理,校正防效在82%~89%之间;80%烯啶虫胺WP 150 g/hm2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略差,校正防效为78.56%。施药后6 d,各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效均比施药后3 d有所上升,其中以20%噻虫胺SC 600 mL/hm2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最好,校正防效为96.29%;其次为20%呋虫胺SC 450 mL/hm2处理,校正防效为94.38%;48%乐斯本EC 750 mL/hm2+50%吡蚜酮WP 150 g/hm2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略差,校正防效为85.46%。

表1 各药剂处理对飞虱的防效

另据调查,施药后1 d,稻田内残虫以高龄为主,少量为初孵、1龄若虫;施药后3 d,残虫以初孵若虫为主;施药后6 d,残虫以1~2龄若虫为主。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20%呋虫胺SC 450~600 mL/hm2、20% 噻虫胺 SC 600~750 mL/hm2、80%烯啶虫胺WP 150 g/hm2、48%乐斯本EC 750 mL/hm2+50%吡蚜酮WP 150 g/hm2对稻田飞虱均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且对高龄若虫的防效也较好。因此,这几种药剂均可作为防治稻飞虱的轮换药剂在水稻生产上进行推广使用。

噻虫胺、呋虫胺、烯啶虫胺均属于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一类高效、安全、高选择性的新型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内吸活性,可作用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因而能有效防治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其中,呋虫胺是日本三井化学公司开发的第三代烟碱类杀虫剂,对同翅目的飞虱、黑尾叶蝉等害虫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而在本试验中,20%噻虫胺SC、20%呋虫胺SC对稻飞虱也均表现出优异的速效性和持续性。吡蚜酮是通过作用于害虫口针而产生阻塞效应,导致害虫停止取食,达到最终杀死害虫的目的,且此过程不可逆转[2],故吡蚜酮的持效性好但速效性较差,若配合速效性较好的毒死蜱可增加其对稻飞虱防效。因此,在水稻生产上,应根据当地农药的使用情况及时调整施药品种,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或复配使用农药,以增加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效,延缓稻飞虱抗药性的产生。

猜你喜欢

吡蚜噻虫胺飞虱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吡蚜酮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热力学行为研究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不同剂型噻虫胺对柑桔木虱的田间防治效果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对家蚕的毒性*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褐飞虱对噻虫胺、异丙威、啶虫脒的抗药性及其增效配方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