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元名将:有一种忠贞感动千载

2018-12-26郭利

百家讲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元军忠贞钓鱼

郭利

炮殪蒙哥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七月,四川合州府钓鱼城(今属重庆)城外,蒙古大军云集,正在以势在必得的决心对守城的宋军展开最强的攻势。

钓鱼城位于合州城东的钓鱼山上,依山而建,三面临江,地势极为险要,战略地位无比重要。因此,蒙宋双方都为攻守拼尽了全力。

这一次,蒙古大军兵分三路对南宋发动大规模战役,目的是彻底消灭南宋。开战九个月以来,其他两路都进展顺利,唯独大汗蒙哥亲自率领进攻四川的这一路,竟然在小小的钓鱼城止步不前。这时有大将建议,钓鱼城易守难攻,不如绕道直接进攻江南。蒙哥拍案大怒:蒙古大军纵横世界,天下无敌,怎么可能攻不下一个小小的钓鱼城?如今围城已经这么久了,这些宋人一定快弹尽粮绝了。城破在即,我们不能退兵,否则将功亏一篑!

话虽如此,蒙哥心里却犯起嘀咕:这南宋守军到底怎么回事?他决定在钓鱼城东门外修建一座高台,亲眼看看城内究竟是何情形。

几天后,高台建成。在众多护卫的簇拥下,蒙哥一步步向高台攀登。这时,一群山鹰从头顶呼啸而过,让本来就眉头紧锁的蒙哥更加心烦意乱。他浑然没有注意到,对面城头上一位名叫张珏(jue)的宋军将领正在密切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

张珏看起来很年轻,还不到三十岁,身材高大魁梧,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果敢坚毅。看着蒙哥已经站在了高台上,他立刻挥下手中的令旗,顿时钓鱼城城头炮石齐发,纷纷射向高台。高台上的蒙古人猝不及防,又无处躲闪,一时间陷入混乱。其中一发炮弹正好在蒙哥附近爆炸,蒙哥被溅起的飞石击中、受了重伤,几天后不治身亡。

历史的发展自有规律,可也时常受到偶然事件的影响。

蒙哥在钓鱼城身亡后,蒙古大汗之位出现了空缺。为了争夺汗位,正在各个战场拼杀的蒙军统帅们都纷纷撤军,使得蒙古在欧亚的扩张停下了脚步,不仅南宋得以续命20年,非洲也因此免遭战火。钓鱼城因此被欧洲人称为“上帝折鞭之处”。

不知道是哪一发炮弹创造了这个奇迹,有人将之归功于当时钓鱼城的主帅王坚,也有人认为属于亲临前线指挥的年轻副帅张珏,还写了一首“咏怀合州名宦张珏”的诗,其中有“气敌万人悲信国,计工一炮殪蒙哥”之句。

张珏与钓鱼城的故事,与蒙元数十年的生死交锋,实在是太精彩了。

百战名将

张珏是陕西凤州(今属陕西宝鸡)人,原本是普通百姓,过着庸常而平静的生活。只因蒙古大军席卷南北,铁骑所到之处,山河变色,血流成河,屠城抢掠更是寻常事。为逃避战乱,张珏不得不随家人颠沛流离,以致很多亲人在逃亡过程中或死或散。因从小耳闻目睹百姓流离失所、蒙古军队残暴血腥,这一切都让张珏的内心充满了对蒙古人的憎恨。

18岁那年,张珏只身来到钓鱼城投军——他不想再逃避苟且,他要用自己的勇气和热血直面残酷的战争,保一方百姓安宁。在当时讲究等级的军队中,张珏没有天赋也没有人脉,更没有非凡的奇遇,他只能从最普通的士兵做起。可张珏有坚忍不拔的气质,有非凡的胆略智慧。他在训练场上不惜流汗,在战场上无惧流血,还坚持阅读兵书,随时留心观察,将山川地形牢记于心,将敌我情形谙熟在胸,很快成为一名勇气与智慧兼备的战士,被上司赏识夸赞,被战友信任敬重。

张珏一战战拼杀,一级级晋升,每一步都坚实有力,声名渐渐为人知晓。很多人被他的勇猛刚强与胆气韬略所折服,称他为“四川境(虎啸)将”。到击毙蒙哥的钓鱼城战役时,他已经成为中军都统制,是负责镇守合州钓鱼城主帅王坚的副手。蒙军围城进攻九个月,张珏协助王坚与敌人斗智斗勇,经常亲临前敌,冒着矢石,杀退了敌人一次次的进攻,直到“炮殪蒙哥”的那一天。

王坚在钓鱼城大战后不久被调走,1263年,张珏成为合州军政主帅,全权守卫钓鱼城。

与军中很多出身显赫的高级将领不同,张珏来自普通士兵,因此对底层官兵和普通百姓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在与他们朝夕相处、同生共死的日子里,张珏更将一份爱与忠贞融入自己的血脉,随着岁月流逝,越来越深厚坚韧。

张珏治军严谨、公平公正,无论亲疏远近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人人都有立功的机会,也都要承担自己的职责。所以他深得军心,使得“人人用命”,万死不辞。钓鱼城因此成为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蒙古大军虽然撤走,但钓鱼城依然处在前线。數年问双方反复攻守,战争从未远离。张珏一边修复工事、训练士卒,一边积极鼓励生产,甚至派兵保护农耕,让百姓安居,也让大军粮草充足。一边是流血死亡,一边是稻谷飘香,在战场上杀伐决断的张珏及其部下内心深处其实无比热爱生活,向往和平。

也正因如此,张珏从不消极防守,而是经常主动出击,多次收复失地,让四川形势一度好转。史书上说他经常“出奇设伏,算无遗策”,让对手深为忌惮,同时也无比钦佩。独擎西南

1271年,继蒙哥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踌躇满志要一统江山,再一次对南宋发动新一轮攻势,钓鱼城迎来更严峻的考验。

此时,张珏已经在合州坚守了将近二十年,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山川草木,也珍爱这里的每一条溪流,更与这里的百姓有着无比深厚的情谊。他绝不允许他人践踏这片土地,凌虐这里的百姓。虽然南宋其他战场不断传来战败失守的噩耗,但张珏率领的钓鱼城军民则同仇敌忾,大小数百仗,几无败绩。就在这反复交战的春种秋收、花开花落中,时间进入了1275年。

这一年五月,张珏升任四川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因为四川制置使平庸无能,无力统筹部队,张珏成为事实上的四川最高军政长官。

此时的形势已经越来越严峻了。

随着元军攻势的加强,重庆被元军合围,成为四川主帅的张珏竟然无法进入重庆掌控全局。而在另一个重要战场,襄阳已经失守,元军正在一路向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进军,朝廷急令张珏领兵出川保护临安。不料,蜀道被燃烧的战火隔绝,命令无法抵达钓鱼城。隔着千山万水,张珏也无法清楚了解其他战场的情况,他失去了上级的领导,也没有友军支援,唯有孤军奋战,统帅四川军民浴血奋战,保卫每一寸土地,竭尽自己最后的努力与忠贞。

1276年二月,元军兵临南宋首都临安城下,帝后出降,同时下诏给各地,命令停止一切抵抗。身为朝廷命官的张珏拒绝接受这最后的圣旨。他甚至特意修筑了皇城,专门派人去寻找尚未被俘的皇室子弟,想迎入钓鱼城来号令天下。他堅信只要有了旗帜与号召,自己一定可以力挽狂澜。

张珏在钓鱼城调度指挥,迭出妙计,使元军疲于奔命。经过数月苦战,张珏终于将围困重庆的元军打败。当年十二月,张珏将钓鱼城交给自己部将,然后恋恋不合地告别了这个自己守卫奋战将近三十年的城市,来到重庆,正式上任。

当一身风尘的张珏一行进入重庆时,重庆军民夹道相迎,争相目睹这个“炮殪蒙哥”“四川境将”的风采。

朝廷虽然已经倾覆,君王虽然已经投降,可西南仍有大宋的旗帜在高高飘扬。这面旗帜不仅鼓舞着大江南北依旧在浴血奋战的南宋余部,也穿过硝烟战火,穿越历史云烟,让对手和后人都肃然起敬。那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意志,那是坚持到底的忠贞与决心。

蜀江碧血

也许是流血太多,杀伐太重,让时序都变得胆怯迟疑起来。

1278年的春天终于来了,围困中的重庆顽强挺过了寒冷肃杀的冬天,更顽强挺住了元军一波波的攻势,却已是弹尽粮绝。张珏意识到,最后的时刻就要到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元军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战斗,加上宋军一些失去信念的将士倒戈,逐渐蚕食了四川大部分地区,重庆成为一座孤城。他们一次次派人劝降张珏,说天命已经归元,再抵抗毫无意义。而且在大元朝廷,从皇帝忽必烈到众将领,大家都十分钦佩张珏的勇敢和忠诚,说只要他放下武器投降,一定能得到元朝廷的重用。

面对一封封的劝降书,张珏随看随扔,从无一字回复。既然早已决心为南宋朝廷流尽最后一滴血,与道不同之人多说一句都是浪费时间,不如用来谋划多杀几个敌人。

张珏虽然知道大势已去,仅凭自己的力量已是无力回天,但不到最后一刻,他绝不轻言放弃。

元军无法在张珏这里找到突破口,转而策划他的部下投降。二月的一天深夜,张珏手下的一个部将打开城门,元军滚滚涌入。张珏率领残存的士卒投入了巷战,敌人越来越多,张珏在部下的保护下退入了官署。眼看城池不保,张珏悲愤万分,决意服毒自尽,却被手下阻止,说我们还有钓鱼城在手,不如趁乱渡江,回钓鱼城再战。张钰觉得有理,点头答应。可惜最终未能如愿,张珏一行渡江途中被元军追上俘获,随后被送往元朝首都大都。

在这里,张珏遇到了闻名已久却因天南地北无缘相见的南宋名臣文天祥。英雄惺惺相惜,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文天祥十分敬佩张珏的勇气与忠贞,特意写诗相赠:“气敌万人将,独在天一隅。向使国不亡,功业竞何如?”是啊,这样优秀忠贞的将军,如果不是南宋亡国,一定会有更伟大的功业!

张珏被俘后,元军不断劝降,但张珏从不为所动。1280年二月,早存死志的张珏终于找到了机会,用弓弦自尽。此时距离重庆城破、张珏被俘正好两年。

蜀江水碧蜀山清,楼兰百战显英雄。张珏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南宋抗元名将,在四川坚持抗元30年,不仅屡挫敌锋,百折不挠,更坚韧忠贞。他不只是忠贞于南宋朝廷,更忠贞于江山百姓。张珏不是文人,他不会写诗作文表达自己的志向,他是战士,是用数不尽的战斗、坚韧不拔、万死不悔的精神书写自己的情怀境界。七百多年过去了,他的故事传奇与精神气质镌刻在崎岖蜀道上,书写在浩瀚历史中,流传在来来往往的百姓口中,穿越时光,感动千载。

编辑/夏涵

猜你喜欢

元军忠贞钓鱼
十年等待,“大狼”的战友何时归?
十年等待,“大狼”的战友何时归?
咏犬
颜真卿
因偷马引发的倾国之败
钓鱼
第七章 去泥盆纪钓鱼
第七章 去泥盆纪钓鱼
第七章去泥盆纪钓鱼
盗刷房东余额宝,“安全堤坝”从哪里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