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拉伯画家:爱在爱中已满足

2018-12-26潘彩霞

百家讲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纪伯伦画展阿拉伯

潘彩霞

“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在爱中,一切就都已经满足。”关于爱,阿拉伯著名画家、诗人纪伯伦·哈利勒曾在其散文《先知》中这样说,正是经历了纯洁、高尚、超乎寻常的爱,从另一颗心灵中获得了宁静与慰藉、幸福与平安,才使他成为阿拉伯文学的“旗手和灵魂”,留给世界无尽的鲜花与馨香。

这场爱中的女主角就是玛丽·哈斯凯勒。

1904年,21岁的纪伯伦在美国波士顿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尽管过早展现出的绘画天赋让他已冠有“小画家”的称号,可这个背井离乡的青年移民还是被困窘的生活束缚住了手脚。原来,纪伯伦12岁时,父亲就入狱,家产悉数被没收,母亲带着他和哥哥、两个妹妹从阿拉伯远走美国,生活异常艰苦。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三年后,纪伯伦只身返回阿拉伯讨生活,那期间,他苦读阿拉伯古典文学作品,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重返美国不久,随着母亲、哥哥和小妹相继病逝,他不得不靠写文章、做零工来偿还家中欠下的大批债务,直到第一次个人画展的举办。

这次画展吸引了当时31岁、正任某女校校长的玛丽·哈斯凯勒的目光。凝视着纪伯伦的作品《痛苦的喷泉》时,玛丽若有所思:“只有痛苦才是艺术的喷泉。”她很欣赏他的艺术天赋,怜惜他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无奈,因此画展结束后,她友好地买下了两幅画。

此后,因为文学和艺术,相差十岁的纪伯伦和玛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看着勤奋努力却饱受贫困之苦的纪伯伦,玛丽决定帮助他:“如果你愿意去艺术的殿堂巴黎学习,钱的事不用担心,我来资助你。”

突如其来的惊喜让纪伯伦既兴奋又惆怅,他当然渴望去巴黎深造,渴望自己的才华得到提升,可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自己应该如何报答她?慧眼识才的玛丽顿时看出了他的担忧,鼓励他:“相信你自己,你一定会成功的!”

玛丽真诚的眼神让纪伯伦相信,她所做的一切绝非出自怜悯,而是对他才华的欣赏和肯定,这安抚了他强烈的自尊心。1908年,纪伯伦如愿前往巴黎,在著名美术大师罗丹门下学习绘画和雕塑。

分隔两地,纪伯伦与玛丽开始频繁通信,在信中,他称她为“最亲爱的人”“我美丽的所爱”。求学生涯是寂寞的,纪伯伦也没有什么朋友,当现实世界的苦闷来袭时,玛丽的信总能及时给他鼓舞,他忍不住对她说:“你是那样不凡,一定能将命运寄存在我身上的才华通过伟大的言行得到体现,就好似太阳催开百花,使它们争奇斗妍,馨香满园。”

不知不觉中,纪伯伦对玛丽的情感不断发酵和升华,在一次回信中,他热烈地呼喊:“玛丽,我的世界!”

是的,她已住进他的心里。一个人散步时,他仿佛感到她也在夜色中与自己同行;独处时,他似乎看到她就在桌子对面款款落座,听自己长谈;当他在绘画中纠结颜色的选择时,耳边就会响起她甜美的声音:“关于绘画,相信你一定可以的!”获得宁静的他便从容地“将自己的灵魂注入颜色之中”。

玛丽就是他的灵魂,是他“最亲近的人”。

心中燃烧着火焰,笔下也倾注着热情,技艺不断提升的纪伯伦开始为包括罗丹在内的知名人士画像。更喜人的是,参加巴黎春季传统画展时,纪伯伦的一幅含有玛丽名字的展画《秋》获得银奖。为了回报玛丽对自己的帮助,在信中,他向玛丽保证:“我在巴黎这间画室所拥有的全部绘画和肖像都属于你……因你给予我的太多了。”

玛丽看信后百感交集,她并没有想过让他回报自己,只想让他尽可能绽放才华而已。不过,看到他取得的成就,她还是异常欣慰。1910年12月,纪伯伦返回波士顿那天,玛丽在日记里写道:“一别两年零四个月之后,他回来了,我因见到他而欣喜不已。”除了少数几个亲友,他们的交往,外人几乎无人知晓,玛丽给了纪伯倫最充分的保护。

生活的艰辛和困苦让纪伯伦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玛丽占据了他的心,他开始渴望与她结婚。可是,面对他的求婚,她拒绝了:“我想到了结婚,不禁泪水簌簌下落,那本是欢喜与希望之泪,令人苦恼的障碍是我的年龄。”

十岁的年龄差距成了她无法逾越的鸿沟,她也深深知道“纪伯伦缺少的是梦想中的爱情,这种爱情的女主角不是我,而是另外一个女人——这是必然之事——无论我的损失有多大,我都不会背叛那个不知名者,因为我深深怜惜纪伯伦的天赋之才和未来荣光”。

在这一场爱中,她心甘情愿为他付出。

可贵的是,除去了爱情的名义,他们的交往非但没有疏远,心灵反而更加相通了,纪伯伦迁居纽约后,两人的通信仍然热烈地维持着,玛丽依旧在生活上对他慷慨相助,并不时寄书寄物,给离群索居、孤独寂寞的纪伯伦带去心灵的慰藉。对于纪伯伦多次想要偿还她的资助,玛丽生气地打断他的话:“一个负有使命的人,决不能让其濒于穷困潦倒的境地,以免埋没了他的才能,葬送了他的天资!”

纪伯伦视玛丽为守护神,她的爱让他“只能沉入欢乐与痛苦的深渊,以便发掘人生意义,并将之注入自己的绘画和文章里”,同样地,玛丽给了他最大的鼓励:“你和你那力量非凡、文如泉涌的才思以及引发它的那种激情,令整个世界一解干渴!”

1911年底,纪伯伦用阿拉伯文写的小说《折断的翅膀》出版,由于这部作品歌颂了叛逆和反抗,在阿拉伯世界引起许多质疑,这是纪伯伦预料之中的,然而他说:“我所珍视的只是冠于扉页的那三个字母M·E·H”“M·E·H”是玛丽名字的缩写,可见纪伯伦对她的用情之深。

当然,玛丽对他也是如此。当得知他被疾病缠身时,她多次从波士顿赶到纽约去照顾他;她用自己对尼采的热爱影响了他的“不大满意”,他最终受尼采哲学启发开始写《疯人》,并在她的帮助下译成英文;作为他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她以良好的文学鉴赏力和英文造诣,使写作局限在阿拉伯语的他删去了引起读者疑虑的那些地方,使得作品精益求精;她在日记里记录他的一言一行,理解他对于生活、社会、艺术的真知灼见,以至于他在信中感慨:“只有玛丽知道我的内心。”

为了感谢玛丽对自己的帮助,1913年,纪伯伦挑选了十幅画送给玛丽。有人对这十幅画很感兴趣,愿意出高价收购,他毫不犹豫地对那些想买画的人说:“这些画我坚决不卖,是我的心灵创造了它们!”

随着出版作品越来越多,不久,纪伯伦收到一封来自阿拉伯世界的信,信中坦言了对他的敬重,信末的署名是:梅娅一齐雅黛。

纪伯伦从信中得知,梅娅不仅擅长阿拉伯文写作,还是他的同胞,而且他们同样客居他乡,爱国情、思乡情让二人的通信越来越频繁。纪伯伦对梅娅的称呼也从“亲爱的梅娅小姐”到“梅娅,我的女友”,似乎梅娅就是玛丽所说的纪伯伦爱情中的“另外一个女人”。

尽管如此,在纪伯伦心中,玛丽才是他最想共度一生的人,以至于梅娅忍不住发问:“你的心里是不是一直住着一个人?她在你最苦难的时候,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帮助过你,所以你再也容不下第二个人闯进去?”对于梅娅的试探,纪伯伦表示他和玛丽之间只是“纯洁的感情”。

玛丽的确一直是他的“灵魂伴侣”,她放弃世俗的情感,用博大的爱成就他的艺术才华。1926年,玛丽答应了一位追求者,两人走入婚姻殿堂。在此之前,纪伯伦给她的建议是:“按照自己的内心本意行事,假若自己的心乐意迈出那一步,那就照办。”相爱,彼此却并不束缚。

后来,饱受疾病折磨的纪伯伦已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于是不顾重病缠身,为梅娅寄去最后一封信,那是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只摊开的手掌托着一团燃烧的火焰。这幅“蓝色的火焰”正如他对世界的爱,对玛丽的爱,炽热而永不熄灭。

十多天后,1931年4月的一天,纪伯伦停止了呼吸,年仅48岁。

接到纪伯伦妹妹发来的电报时,玛丽不顾一切,立刻赶往波士顿参加他的葬礼,那个自己心心念念支持的人走了,玛丽心碎欲裂。

一周后,律师宣读了纪伯伦的遗嘱:“画室中的一切,包括画、书和艺术品,全部赠予玛丽·哈斯凯勒。”整理纪伯伦的遗物时,玛丽意外发现,正像她保存着他所有的信件一样,纪伯伦也保存着二十多年间她写给他的全部书信,过去的时光缓缓而来,玛丽不禁潸然泪下,那属于他们两人的秘密,她要永远珍藏。

“我的心不服从我的意,我相信纪伯伦,深信他的伟大。我写给他的信及我和他的关系已是历史的一笔财产,它是历史的一部分。”几年后,玛丽说服自己,把纪伯伦写的325封信和她写的290封信一起交给了某大学出版。后来《纪伯伦书信集》成为不可多得的两性挚爱的文本。

“我遇见你时,这一生已经开始,而我深信它會永垂青史。”是的,时间证明了这一切。

编辑/夏涵

猜你喜欢

纪伯伦画展阿拉伯
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阿拉伯国家宣布举办男装秀
[黎巴嫩]纪伯伦《纪伯伦散文诗全集》
纪伯伦买驴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在黎巴嫩感受纪伯伦
纪伯伦的柏拉图之恋
白云
奇妙画展暗藏玄机
笨小孩的动物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