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农业”模式创新的探索与思考

2018-12-26史庆滨

杭州 2018年47期
关键词:农业生产者互联网+农业业态

文∣史庆滨

传统农业借助互联网进行产品打造、品牌创建、市场营销,这些探索在杭州乃至全国都有较为成功的案例。但是,在我国传统农业产业中,进一步融合互联网发展则是一个崭新课题,仍有许多问题亟待探索。

目前,广大农户、农业生产者认知中的“互联网+农业”,一是利用互联网的媒体属性,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扩大产品知名度,进而打造品牌,提升市场吸引力,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销售利润;一是利用互联网业态中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产品生产与消费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以直供模式让利消费者,同时提高生产者收益。这也就是农业生产者,尤其是中小规模农户常说的“帮我们宣传一下”“帮我们网上卖一点”的基本内涵,追求的本质依然是“产品生产+销售”的思维方式。

就本质来说,政府倡导“互联网+”,除了互联网技术的合理应用、互联网媒体属性的挖掘运营、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渠道拓展之外,更多指的是“跨界”经营,是突破原始产业边界,是实现多业态融合,从而寻找新发展空间的思维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已经有了较多尝试,并且塑造了几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较典型的“互联网+农业”成功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运用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特性,实现农业生产中区域或者业态联合,共同做大做强地方产业的模式,运用了互联网信息共享、效率提升的功能属性,其本质是农业合作社+互联网平台;二是利用互联网创建农产品品牌,实现产品与市场对接、进行线上销售的模式,这种模式大多数依靠品牌创建者个人或者机构的吸引力,以及超强的网络运营能力,是典型的“互联网+农业”创业模式,如“褚橙”;三是将与互联网相关的各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进行应用,实现智慧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通农产品从选种到生产直至销售的各个环节,形成可追溯的生产链路,提高市场对农产品的信心,是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成果;四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生产场景、劳作过程为休闲娱乐内容,打造综合休闲农业,通过互联网平台聚集消费者进行旅游休闲,同时选购自产优质农副产品,从而实现农业生产业态拓展。

这几种类型的“互联网+农业”模式,依托的均是特殊环境或者优势资源,结合较强的互联网运营能力方能取得成功。杭州范围内,建德市的红群草莓生态基地及以其为核心组建的红群草莓合作社,将高科技草莓种植、品质检测与草莓主题农业休闲融为一体,实现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余杭区中泰乡志绿生态基地,将种养殖一体的循环农业打造成研学、休闲基地,通过互联网信息共享、分享模式将优质产品与高端用户直接对接,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以临安农产品销售为核心的“大脚师傅”天猫店,使本地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互联网+农业”业态拓展中,除了传统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产业协调、集群发展,拓展产业边界、打造休闲农业,创建电商平台、促进农产品销售等模式之外,占农业生产主流的传统分散型农户小规模生产和现代集约型大规模农产品种养殖生产中,围绕产品为核心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互联网+”仍有较大的难度,即便是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运营者,也不得不面对千变万化的互联网环境及不断提升的用户需求。当前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① 建德草莓园

② 富阳区东洲街道依托“互联网+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打造乡村旅游

③ “大脚师傅”天猫店

“互联网+”的知识和能力不足。基于互联网的各种相关运营已经是相对成熟的专有产业,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庞大的团队支持。农业生产者在互联网运营技能、网络消费者服务意识等方面仍有较大不足,减缓了通过互联网创建品牌、集聚客源、销售产品的发展速度。

“互联网+”运作资金投入不够。目前,互联网运营已经从创意依托型产业发展到了创意+资金双依托型产业,没有投入就无法进行有效的互联网业态拓展。而农业生产者对运营资金的投入从认知到投资能力方面都不足,难以满足现代“互联网+”的运作需求。

“互联网+”物流供给不能匹配。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的物流运输问题始终是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传统农产品本就附加值低、运输成本高,而电商化运作对物流时效性要求又高,高企不下的物流成本与传统农业生产严重不匹配,难以突破。

面对传统“互联网+农业”面临的难题,需要农业相关部门给予相关的支持,构建相对完备的服务支撑体系,来促进农业新业态的发展。当前尤其要注重模式创新。一方面,积极探索“品质证明”模式。农户小规模农产品生产较容易实现精耕细作,在产品品质提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生产过程通过互联网直播方式、销售环节追溯机制,能够方便消费者了解生产工艺、直击生产过程,以“互联网+”的方式实现农产品品质“证明”的效果,增强消费者购买信心,并逐步实现产品品牌化。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定制生产”模式。定制化生产开始成为“互联网+”模式消费领域重点探索的一个发展方向。在农产品生产方面,实现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直接相连,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提前锁定产品销路,令农业生产者专门从事生产,并引入过程监督机制,可实现产、供、销、用的一体化,发挥“互联网+”的真正作用。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互联网+农业”模式创新。

组建“互联网+农业”运营机构。由政府牵头,组建由农业生产者、网络运营者构成的网络运营公司,实现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联合运作模式。实现生产协调、网络运营、物流运输统一运作,解决生产与需求对接的各种问题。

建设农业生产互联网平台。支持在农业专题互联网平台内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过信息共享、分享,连通区域内业态信息,联合各类资源和渠道,实现共推共促;接入直播影像信息,支持农业生产过程跟踪,为产品生产过程的可信度提供支持;实现农产品可追溯的信息体系,为农产品品质保证提供查询平台。

建设农业生产过程监督系统。在农业生产现场、农产品转运各环节建设影像、信息监督检查设备,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透明,以此保证生产过程可信、销售渠道可溯、产品品质可证的效果。

总体而言,未来“互联网+农业”模式,可以在农产品品质保证、农业生产休闲、农村生活体验等各个方面进行开发,以互联网平台为中枢,将生产与消费有机结合,共同构建创新性农业生产模式。

猜你喜欢

农业生产者互联网+农业业态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共享员工”更需共同呵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农业生产者农药施用行为选择与农产品安全
农业生产者农药施用行为选择逻辑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