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及对策

2018-12-25张健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9期
关键词: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

张健

摘 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线。气象服务是关注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服务行业和重要服务活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结构更加优化,政府部门、广大百姓和不同行业更加需求气象服务,但是现有服务产品在供给数量和质量上满足不了需求,其本质是由于供给侧结构性失调,存在部分缺位和错位。该文试图梳理供给侧改革提出的渊源,进而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气象服务面临的问题,探讨如何进行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气象服务;需求侧变化;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9-0124-03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及其理论渊源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主线。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供给侧改革作为国家经济新政第1次被提出。

1.1 核心 供给侧改革的主旨是体制性、机制性的改革,管理和制度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可以促进或倒逼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明晰方向,产生新的市场动力,其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保障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有效供给,从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好政府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1.2 理论渊源 国外较有代表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源于美国的“供给学派”,国内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供给学派反对一味需求管理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认为生产的增长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从供给的角度强调通过放松对供给的约束,突出税率降低,鼓励再生产,由新供给产生新需求。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完善和调整,通过对生产方式中社会关系和物质技术双重结构维度的优化整合,达到理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4个环节交互关系的目的,有利于实现在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的社会生产目的。

2 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从经济社会的服务保障职责来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公众生产生活以及专业化的气象服务等是经济社会的需求,而气象部门提供的主要产品有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以及面向广泛社会大众的专业专项服务。当前,在构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4大体系”建设中,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社会各界对高质量气象服务需求不断增强,但气象部门提供的产品缺乏针对性、可用性和个性化,大量中低端、重复性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用户需求。

2.1 顺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新常态的主线。当前,我国正处于1个需求变革阶段,公共服务质量不高、供给不足的矛盾较突出,对健康、教育、安全、养老等公共需求增长加快,老百姓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需求升级,对公共服务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以公益性服务为主导的气象服务是国家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然需要满足国家对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要求。

2.2 满足公共需求 气象服务供给不足造成“气象部门有限能力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气象主要供给产品有气象监测产品、预警预报产品以及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形成的各种服务产品,出现气象产品定位不准确、划分不精细、同质化严重,气象产品供给存在着需求和供给错位、针对性不够、可用性不足、光顾率不高、排浪式传播、蜂窝式生产、无效供给过多、甚至消费外流等问题,主要是因为对服务产品深加工不够、价值挖掘不足以及对用户需求把握不准等。在现有体制框架下,气象供给的质量不高,形成“气象服务供给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气象服务需求”这个影响发展的主要矛盾。

2.3 现有结构出现问题 当前,气象供给业务结构主要表现为行政管辖区域分割下的垂直业务结构,业务分工“层级切割”、“条状分布”,产品市场“互不连通”、“行政割裂”,造成业务上下级重复劳动和市场规模上的小、低、散,不足以形成集约优势和规模效益;气象供给主体结构比较单一,以行政主导下的事业单位和少量内部企业为主,社会多元化参与度不高,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潜力和活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气象产品供给的渠道结构定位不准确,传统的电视、短信等渠道日渐式微,新型媒体、移动互联渠道开发不足,缺乏对受众差异性需求的精准化供给渠道,影响了气象供给的效益发挥;气象供给治理结构不合理,对如何处理好部门管理和市场的关系还不清晰,促进气象服务市场化的政策和制度也不完善。

气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撇开需求侧,而是气象服务不再是纯粹依靠需求侧来推动气象现代化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和配合。同国家经济供给侧改革一样,气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着眼于服务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增强可持续发展活力,当务之急是探求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解决途径。

3 对策建议

3.1 发挥政府作用,增强优质服务供给

3.1.1 加强市场监管,提高气象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

健全气象服务市场监管法规和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气象服务相关法规和标准,强化气象服务标准应用实施,制定气象服务市场准入、事中事后监管等市场规则和制度,探索气象服务事中事后监管的实现途径。推荐气象服务监管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建设,探索将气象服务监管职能纳入政府权力清单,强化气象服务市场监管职能。探索气象服务信用体系的实施途径,如开展信用信息披露的制度建设和相关信息系统建设等。强化气象服务第3方监管,培育第3方社会力量。

3.1.2 建立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气象服务事权清单 在双重体制领导下的气象管理现状,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事权划分清晰,需要在政策和制度上进一步强化地方公共气象服务事权责任,更多地争取地方政策、法规和财政支持,争取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与发展规划中列入公共气象服务,健全公共气象服务长效发展机制,推动将相关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事项纳入各项发展规划、政府绩效考核、公共财政投入渠道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将相关公共气象服務和气象防灾减灾等社会管理职能纳入政府权力清单。公共气象服务的供给还需要发挥政府“兜底”作用。全面改革供给侧机制,对限制或不利于气象供给侧创新发展的法规政策制度进行清理、修订或废止。

3.1.3 建立与需求相结合的分类供给制度 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对气象供给产品进行分类改革,突破需求侧的“决策、公众、专业专项”传统分类方式,从供给角度动态分类,将单一供给中心向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多供给中心转变。过去,根据需求侧服务对象的不同,气象服务产品一般分为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只是产品内容雷同,基本为同质化的天气预报产品,只是分发对象的不同。这显然已难以适应需求侧的要求,建立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分类制度刻不容缓。比如可以按照气象产品性质划分为气象实况产品、气象资料分析产品、气象预报预测预警产品、气候与气候变化产品、气象延伸产品(包括产量预测、森林火险、气象指数、风险评估等)、气象应用技术产品、气象与高相关产业融合产品(如农业、电力、能源、交通、水文、旅游、保险等)等类别。进一步采用服务产品替代预报产品对外服务,建立新的产品类别,设置专门的供给体制,各自负责不同类别产品的研发和产品供给。

3.2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加有效服务供给

3.2.1 培育气象服务多元市场主体 为了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更多社会力量加入气象产品供给序列,变单一供给模式为多元供给模式,将社会气象和行业气象纳入气象事业整体。公益类、基础性的气象产品由气象部门开放免费共享,专业性的气象产品鼓励利用市场机制供给,大力鼓励行业部门发展壮大气象部门难以涵盖的专业气象服务,为相关行业部门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满足更加专业化的深度需求。积极鼓励社会多样化的气象服务供给,最大限度地激发气象服务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使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社会气象服务供给能够极大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气象部门提供基础产品、行业部门提供专业产品、社会提供多元化产品的新局面。因此,需要完善气象供给市场的法治化水平和诚信管理体系,保障服务产品供给权益。

3.2.2 推进部门气象业务集约化 借助气象垂直管理体制的优势,按照经济发展和气候特点及公众需求,统筹业务布局,打破条块分割、行政区域限制、重叠分工的瓶颈,按照新的气象供给侧产品分类清单,统筹考虑气象業务机构配置。以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供给为重点,结合当地特点,在国家和省级层面集中优势研发资源和人力物力,构建有一定品牌的专业气象服务研发中心,提供高质量的品牌气象服务产品。在业务分工上,部门内由不同层级承担不同的产品生产,同一层级不重复生产同一产品,打破气象服务重叠分工的瓶颈问题。

3.2.3 探索“订单式、点餐式、清单式”服务 气象服务工作的根本是把握需求的规律、了解用户需求。通过对各地、各行、不同群体用户开展持续性的调研,了解和掌握用户对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规律,找出不同用户对气象服务产品差异性需求,拓宽服务领域,开发具有针对性、个性化、订单式产品,增大有效供给。

3.3 激发市场活力,提高有效服务供给

3.3.1 注重多元主体参与,提升社会参与度 提升创新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培育政策。目前,我国的气象服务面临的1个问题是服务体系相对封闭,供给模式单一、能力有限,亟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改善封闭的服务体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气象服务已经突出了有限能力和无限需求矛盾的焦点,更加需要促进气象服务社会化,让市场和社会来参与气象服务工作,提高社会参与度,体现多样化多元化主体参与形式。如当前发展较快、覆盖面较广的“墨迹天气”“彩云天气”等,就是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典型案例。

3.3.2 建立众创平台,让需求倒逼供给升级 建立用户信息交互的集约化全媒体气象服务平台,完成基于物联网的气象服务平台向公共云迁移,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利用气象信息员、气象志愿者、爱好者甚至普通百姓等各类人群,联合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等智能厂商,建立基于微信、手机APP等移动客户端的基于传感设备的实时气象数据辅助观测。通过交换共享机制获取第3方的社会化观测机构已有的观测数据。实现多元化社会化观测数据的收集、数据质控处理和数据标准化,最终形成社会化观测大数据。质控后的社会化观测大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筛选,对现有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和预警信息发布业务体系进行有效支撑,社会化观测数据作为观测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分析研判的参考数据,对于提升预报准确度和提升预警信息的制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3.4 依靠创新推动气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4.1 创新气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思路 由内部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以推动全社会的气象服务供给提质增量为立足点,将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打破传统布局瓶颈,提升气象服务的供给能力。

3.4.2 构建气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体制机制 根据能否有效提供高品质、高效益的气象产品作为主要衡量指标,理清市场化气象服务产品与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供给清单,转变思路,调整业务布局,构建气象服务供给新型体制机制。

3.4.3 以科技创新引领气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将科技研发和创新作为气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组件科研攻关团队,开展面向供给的应用研发,鼓励协同创新,万众创新。

3.4.4 以人才机制保障气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气象人才成长机制,探索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气象市场化人才和气象科研技术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探索社会化气象人才培养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建立气象专业人才、气象交叉学科人才和气象爱好者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4 结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5大发展理念,优化供给产品,提升灵活性的供给结构,提供让政府、百姓、社会各行各业满意的气象服务产品,是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目的是为了提高气象服务社会化水平,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需要,建设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气象现代化“4大体系”。

参考文献

[1]“气象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关问题研究”课题组.气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问题[R].中国气象局发展结语中心咨询报告,2016,02.

[2]于波.改善供给结构,更好满足需求[N].中国气象报,2016,05,20(1).

[3]李翀.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1):9-18.

[4]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2-17.

(责编:王慧晴)

猜你喜欢

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
农业生产中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及改进途径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