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单位专利产业化途径管理思考

2018-12-24谭荔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科研单位管理

谭荔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9-213-02

摘要 专利的数量和专利产业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我国专利呈现出一种专利申请量很大、但专利利用率和产业化率很低的现象。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专利产业化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专利资产的创造、使用及管理成为关乎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专利管理的实施势必处于特定的经济、政治及科技环境之下,本文根据科研单位特点,指出疫苗企业专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专利产业化的策略,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科研单位 专利产业化 管理

企业专利的数量和质量、能力和水平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通往成功最捷径的桥梁。加强专利运营管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出路,为促进国企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我国科研单位专利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高价值“闲置专利”,这种严重的专利资源浪费呈扩张的趋势,专利交易成为经济制度的必然。如何完善科研单位专利管理成为现代企业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管理,是目前资产管理部门的重大理论课题,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专利技术产业化是对专利技术实施商业化运作,包括自己实施、专利许可、专利转让、作价对外投资入股、抵押、质押等,对于科研单位而言,除了自己实施、对外投资外,专利转让和专利许可、合作等也是常见方式。

一、科研单位专利产业化存在问题

(一)机制制约专利产业化进程

1.对专利的重要性缺乏清醒认识,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科研单位重视获取研究经费的多少以及成果的鉴定与评奖,而在促使专利成果研发时,不以获得发明专利并将之产业化为目标,对专利发明人缺乏激励机制,因此,不存在促使专利产业化的利益驱动。科研单位在专利产业化上只是作为一个科研院所和高校,缺少与外界的合作,不懂得如何与人合作,甚至不愿意和人合作,一出现问题就认为是市场、政府、企业中的“潜规则”作怪,不懂得正常的变通。

2.科研创新和应用能力仍显不足,科研创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未能真正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新产品开发投人支持和资金保障有待落实。缺乏研发整合力度,各科研科室只注重本科室的课题以及基础研究,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与同类企业和科研机构沟通交流的机会,不能及时结合市场需求,研制出新型疫苗,创造显著效益,制约专利产业化的进程。

3.专利数量有限,专利实施率低下。科研单位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对政府投资形成的技术成果往往不重视其市场价值,一方面,研究人员在科研活动中,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搞科研,注重论文的发表而不注重科研的实际应用价值;研究人员专利申请的动机不以投入使用为目的,而是为满足课题验收或者出版论文需要,科研成果没有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他的授权专利处于样品和展品的状态,专利实施率低下。

4.缺少生物技术学科带头人。科研单位培养出来的优秀生物技术方面的学生基本流向海外,与发达城市相比,技术水平和实验室配置相对落后,由于体制的原因不能像上市公司给予海外生物技术专家优厚的待遇,导致科研单位缺乏开发型和创造性的人才。要发展疫苗研究科研单位的生物技术产业,必须吸引海外学科带头人,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空间发展和融资问题成为专利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科研单位作为事业单位,融资渠道有限,缺乏专利技术转化的资金、设备,眼看着那些有市场的专利技术闲置而无法实施。

一部分的研究成果由于得不到资金支持而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迟迟不能产业化;目前研究所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在业内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专利产业化链条,主要是缺乏中试环节,从而导致这些专利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停滞不前。

(三)技术转让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小

国外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转让收入大多数占销售收入30%左右,技术含量高的可以达到60%,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仍以制造产品为主要获利方式,利润较低,转让收入占销售收入3.1%,科研单位技术转让收入几乎为零,专利交易处于初级阶段,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不符,反映了科研单位的无形资产运营水平不足。

(四)专利产业化的机构设置不健全,缺乏无形资产管理职责的人员、制度

在科研单位的资产管理实际工作中,“重有形,轻无形”现象客观存在。科研单位的管理人员均是科研人员,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及能力,不利于专利产业化的发展。内部管理规范中缺少无形资产管理、核算、使用的具体管理办法;没有设置专门产业管理机构,各部门之间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落后的管理与雄厚的研发实力形成反差。

(五)行政审批周期较长

专利属于科研单位的无形资产,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的处置、对外投资、担保、出租等事项需要经过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加上专利本身具有时效性特点,疫苗专利转移需要经过临床试验,转个专利转移到实现生产至少需要3-4年,而错过最佳专利产业化时间。

二、完善科研单位专利产业化的策略

(一)完善科研单位专利产业化管理机制

首先,专利评估多为形式化,科研单位的評估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我国专利技术评估市场法律体系不完善使专利实施受到干扰,因此科研单位内部需要建立专利价值评估小组对专利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估。其次,完善专利产业化的管理制度: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积极探索新药研发及技术转移的模式,和疫苗生产企业进行创新药物的技术合作和联合开发,加快新药研发的进程。

(二)形成新型对外科技合作机制

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发展要求,尽快提高科研单位疫苗研发的水平,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重视战略联盟的应用,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依靠与其它企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缔结技术联盟的创新方式,迅速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联盟的基本形式可以采用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间项目联盟。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所的人才、研究设备、技术等信息,结合企业在市场信息、资金方面的优势构建产学研联盟,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三)加大专利产业化资金投入力度

研发阶段是专利产业化的源头,在此阶段,增加政府、企业资金投入,配套相关的优惠政策,从而激发发明主体创造专利的动力。积极申请国家对疫苗相关知识领域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的课题,加大疫苗研发专项基金的申请力度,在疫苗产业化生产上得到国家资金的支持。

(四)建立良好的人才培育激励和引进机制

首先,培养专利管理人才,保证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可以让充分享受高水平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把科研成果成功转化,提高科研单位在行业内竞争力。

其次,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同时,塑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使全体员工都为企业的目标努力工作,从而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改变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创新,培养和招聘创新技术骨干,构建一支高层级、高水平、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技术转让收入有利于研究所实现低成本扩张形成超额收益,是现阶段科研单位新的利润增长点,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发明专利,因其技术含量较高,反映科研单位的专利水平,也是科研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多种方式实施专利产业化,

猜你喜欢

科研单位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浅谈科研单位消防防控体系的建立
嘉吉(Cargill)进军RAS饲料研发,与美国知名科研单位达成合作
关于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科研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探析
浅析科研单位技术人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