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先”与“后”

2018-12-24高峰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10期
关键词:物理教学习题初中

【摘 要】习题教学是和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及物理实验的教学构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大支柱。高效的习题教学可以起到深化、活化知识,巩固概念、规律;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应变能力、及时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几个典型例题来说明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先”与“后”原则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习题;“先”与“后”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无论是物理概念的构建,还是物理情景的分析,先感性,后理性的认知过程是很有必要的。物理教材在处理概念与现象时,是极其讲究“先”与“后”的。比如:在引出新的物理量时,必定是先阐述学习此物理量的意义,然后再给出相关的定义;在分析现象时,也是先分析表象,然后由表及里,揭示现象发生的本质,因为这样处理,符合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本文主要阐述了习题教学中的“先”与“后”原则。

一、先定性,后定量

俗话说,“不明其质,不谙其理”。也就是说我们在运用事务的规律之前,必须先要明白该事务的本质。否则,盲目套用规律,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例1:有爬杆和爬绳两个项目。某同学先后以相同的姿势顺着杆和绳以不同的速度匀速向上爬,若爬杆时他受到的摩擦力f2,爬绳时受到的摩擦力为f1,则f1_________f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每一次出现这种题,学生的错误率基本上都是极高的。错误者在分析时都普遍认为绳的接触面更粗糙,摩擦力也就越大,因而选填了“大于”。这样的分析错在哪里呢?不难看出,其实,这是受了一定程度的前概念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摩擦力的概念之前,就已经或多或少有了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的观念。尽管后来知道摩擦力还有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之分,但在解题时还是惯性地产生了如上边一般的想法。如果我们在习题教学时,能够引导学生先分析清楚所涉及物理量的性质,再思考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大小如何计算。也就是“先定性,后定量”的思维方式,这样层层有序递进,才能有效地减少错误的出现。比如此题,先分析爬杆和爬绳时,该同学所受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这个静摩擦力与粗糙程度并无关系,而是等于该同学的重力。故两力相等。

类似的错误在力学中是很多的。以压强的计算为例,在遇到压强习题时,很多学生往往把固体压强公式用于液体压强的计算,把液体压力当作重力。从而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错误。如果学生在遇到这类问题时,能够做到先定性。即先分析清楚这是固体压强还是液体压强,这是固体压力还是液体压力。那么,在做题时就不会感到茫然无头绪,也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二、先定态,后定力

在力学中,物体的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什么样的运动,体现了什么样的受力,但是学生往往忽略了对运动状态的分析,导致了大量错误的出现。

例2:如图,用力F拉着一滑轮匀速上升。物重为G,,不计滑轮重。则F与G的关系是______。

很多学生在遇到这个问题时,往往是根据经验,动滑轮拉力是物重的1/2。故得出F=1/2G的结论。但如果能够理解到滑轮及滑轮组这一节所有的定量关系都是根据对动滑轮的受力分析而得出这一点。就不难解决此类问题。先确定状态,这是一个匀速运动中的滑轮(如果是定滑轮,则不需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对它进行受力分析,很容易得出F=2G。

由此可见,在力学部分,培养学生先进行状态分析的习惯是很重要的。这也有助于学生到高中以后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例3:如图,桌上一装满水的烧杯,用细线在杯底拴住一木球而处于静止状态,当细线突然断裂,木球上浮的过程中,杯内的水对杯底的压力将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很多学生在遇到此题时,认为水对杯底的压力就等于水的重力與浮力之和。殊不知,木球在加速上升时,相应空间的水就会加速下降,因而有部分水的重力因提供加速度而导致水对杯底的压力减少。故应填小于。

三、先定型,后定位

初中学生在刚接触电路时,对于电路故障分析存在不少困难。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电路故障的可能性太多以致分析混乱造成的。但如果在分析电路时,能够先根据电路的外在表现如灯泡不亮,电流表指针不偏转来确定故障的类型,即是断路还是短路,然后再根据电压表的示数为零或等于电源电压等方法来定位。这样就会使故障分析变得清晰而简单。

例4:如图,由于电路中有一处发生故障,导致亮灯均不亮,且电压表的示数为零。则存在的电路故障是( )

A.灯泡L1短路 B.灯泡L1断路

C.灯泡L2短路 D.灯泡L2断路

做此类题,首先要清楚串联电路在出现断路或短路时的表现。如果其中一处短路,其他用电器还是能够工作,电流表依然有示数。此处两个灯均不亮,可以确定是断路。这一步叫做定型——确定电路故障的类型。然后,由于电压表没有示数,则说明断口并不在电压表的两个接线柱之间。故可以判断出,是灯泡L2发生断路。这一步叫定位。

综上所述,这些“先”与“后”的关系,也是我们在讲授新课时必须让学生遵守的思维步骤。这能够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由表及里的逐层深入的思维习惯。先定性分析,最后得出恰当的定量关系。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盲目套用公式,或者根据感觉解决问题的错误做法。而不是在教学时,和学生做题一样,急于运用数学知识,得出具体数量关系。在学习其他内容时,这个思维步骤也同样值得肯定。比如:在讲授一个概念时,不必急于抛出其定量关系,而应该多在概念的感性认识上多花功夫。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让习题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唐守权.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4(02)

[2]陈国庆.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体会[J].理科考试研究,2013(24)

[3]李宗海.如何提高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效率[J].广西教育,2012(34)

【作者简介】

高峰,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教14年;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重要荣誉】

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物理教学习题初中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抓住习题深探索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