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课本中小说的个性化阅读教学

2018-12-24张遥环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法中学语文

张遥环

【摘 要】当前,小说的阅读教学现状差强人意。实行小说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阅读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抓好小说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要学会独立分析文本;二、提倡批注点评法;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习惯;四、写课堂片段作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教法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小说无疑是最能吸引学生阅读的文体。然而,小说的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没有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灌输得较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抓好小说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觉得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关注:

一、教师要学会独立分析文本

毋庸讳言,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参考甚至照搬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分析或者结论,自己则很少去独立思考、分析文本。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给学生讲解的内容往往就是教学用书上的内容。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自己上课之前没有独立、认真地思考和分析文本,所以上课时对于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不大会珍视,也就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或者引导。另外,时下的图书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辅导书,学生如果有一两本这样的辅导书,发现教师讲的内容竟然和辅导书上的内容差不多甚至一模一样,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学生学会个性化阅读,首先自己要作出表率,学会独立分析文本,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

比如:莫泊桑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师教学用书上对该小说的主题的分析是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现实概括”,这样的主题显然是不全面的。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人和人之间(包括亲人之间)的关系不也沾染了铜臭味吗?如果教师把教学用书上的上述分析硬塞给学生,恐怕是难以令学生信服的。如果教师在备课时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就会发现于勒虽然值得同情,但也有让人憎恨的地方。他在前半生毁了自己,也确实拖累了菲利普一家。菲利普夫妇的做法虽然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价值观,但是他们也确实是有难处的,如果认下穷困潦倒的于勒,收留他,那么他们本来就拮据的生活会雪上加霜,待字闺中的大女儿的婚嫁问题就更加棘手。二女婿难保不会有想法,二女儿的人生命运可能也将被改写。菲利普夫妇的选择其实也是无奈的。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这篇小说不是也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辛酸的生活吗?

二、提倡批注点评法

在以往的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能会不时地遇到这种情况,比如:对小说中的某一人物形象作出评价,一位学生发言完毕,另一位学生被点名回答,会说:“我和他(她)的看法一样。”这是因为一部分学生懒于思考,不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就人云亦云。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如:教学鲁迅的《故乡》,让学生采用批注点评法阅读。学生们个个凝神阅读,有时若有所思,在文中写下了不少有见地的点评。有学生对“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这句话作了如下批注:“闰土迟疑了,说明他有所顾忌,认为自己是下人,不配和迅哥的母亲平起平坐。他的这种神态和动作与前面的称我为‘老爷都反映出他头脑中已经有了封建等级观念。”有学生在“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的“飞”字下加了着重号,并写道:“用‘飞字看似不合常理,实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宏儿天真活泼的性格特点和兴奋喜悦之情。”学生们纷纷用三言两语写下自己的见解和感悟,真正使自己的心灵融进了文本中。

采用批注点评法,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读书探究的氛围,构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习惯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启迪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是多么重要。

曾经听过校内一节公开课《谈骨气》,上课伊始,执教者于学生朗读全文之际,在黑板上画了一张评分表格,表格中依次列出了全班各小组的序号。她解释道,只要某小组的同学能提出问题或者解决问题,就给该组加上3分。得分最高的小组就成为这节课的优胜小组。在判断文章标题是不是论点和划分文章层次之后,她就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问题,比如一些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闻一多为什么要选择死?”“文中都是中國的、男性的事例,能不能举外国的、女性的事例?”“本文所说的骨气与我们现在义气有什么差别?”······然后学生互相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引导、点拨。

这节课最大的优点,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释放出活力,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种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的方式,一扫以往阅读教学中教师占主体地位、搞话语霸权的阴霾,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盎然的春意,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和创新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在小说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也引入了这种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质疑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以上是笔者对小说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方式、手段等,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补充。

猜你喜欢

教法中学语文
开放在线课程教法的适应性变革:从OCW到MOOC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中学语文四美赏析法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