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天野我感觉戏剧就是我的一生

2018-12-24彭立昭

北广人物 2018年45期
关键词:蓝天野北京人艺茶馆

□本刊记者 彭立昭

1979年,北京人艺由焦菊隐和夏淳导演,复排了《茶馆》,最受关注……

“一事能狂便少年”。对于老艺术家蓝天野来说,91岁高龄仍能够宝刀不老亲自执导演出,身体力行地将北京人艺优秀的艺术传统传递到新一代青年演员中,堪称“奇迹”。从他17岁投身艺术表演算起,已从事话剧事业70多年,获得过中国话剧金狮奖荣誉奖、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从话剧舞台上的业界翘楚,到电视荧屏里的大众明星,再到书画界里炙手可热的佼佼者,无论扮演哪一个角色,蓝天野都始终如一地专情而投入;因为他相信,“戏比天大”,所以才有了那些历经半个世纪却依然鲜活的舞台形象;因为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才重拾画笔用浓墨重彩,表达心中的美好。如今,这位全身散发着人格魅力的老艺术家,每天依然工作量惊人,除参加各种书画、访谈活动外,还演戏、办个人画展、导戏……其旺盛的创造力、精力,以及对人的真诚,做事情的考虑周全细致、讲究方法的方式等,每每让身边人感动。“认真”“严谨”“执着”“倔”,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艺术家的风骨,也见证了一位长者的人格魅力!

最难忘,改革之初人艺复排《茶馆》

“我们真的就是想把过去的一些我们认为优秀的剧目,观众非常喜欢的那些戏拿出来再演。当然这也有一个过程……我估计可能北京人艺是第一个恢复上演保留剧目的。”谈起改革开放,蓝老说记忆深刻的是北京人艺复排《茶馆》。“文革”十年,北京人艺的创作几近停滞。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北京人艺一方面着手恢复经典,一方面努力创作新戏。1978年《丹心谱》和1979年《蔡文姬》恢复演出,可以看作是人艺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一个开端,赋予了艺术的新生。1979年,北京人艺由焦菊隐和夏淳导演,复排了《茶馆》,最受关注,这个版本一直演到了1992年。”蓝老说,“《茶馆》的上演把中国话剧历史上的这部巅峰之作留住了。”

蓝老说,1980年《茶馆》演出团首次出国演出,作为中国首个走出国门的话剧,在西德、法国等国家的15个城市演出,其收获的巨大成功使北京人艺成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剧院。“当时团里一共有170多人,那还是第一次出国演出。《茶馆》在西德历时约一个月,在11个城市演出,反响特别大。国外的很多媒体把《茶馆》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1992年,蓝天野最后一次演《茶馆》时,已经是年过花甲,接近秦二爷最后一幕的年龄。为了抓住年轻时候秦二爷第一幕那种年轻气盛的感觉,他设计了一个骑马上台,下马,跃上茶馆大门的台阶的“亮相”,从而体现其步履轻盈、潇洒不羁的神态,让观众大饱眼福。“他在《茶馆》中第一幕的出场,光彩照人,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任何人也达不到。北京人艺里能演《北京人》里曾家大少爷,蓝天野以他的文弱书生气质被称为江村以后的第二人。”那次,他的老友,90岁的老艺术家郑榕在分享会上道出了自己对蓝天野的印象。

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蓝老在《茶馆》里还客串过“群众”。那是1963年演《茶馆》时,因为是和其他大戏搭配着建组的,人手紧,第二幕茶馆门外有一群乞丐的过场戏,正好第二幕他没有戏,反正要改装,就自告奋勇演了个叫花子。当时导演焦先生还担心,“你可千万不能让人认出来。”他说,绝对没问题,化装肯定让人认不出来,体形也尽量改变了。

纪念北京人艺导演焦菊隐诞辰100周年的2005年,《茶馆》再次复排。蓝天野、郑榕、朱旭这些“老茶馆人”再次出山。蓝天野在发布会上坦承,“虽然是复排,也不要简单地描红模子,如果只是简单地复位,工作3天就完成了,还是要有自己的创造。”那次在首都剧场和观众见面的《茶馆》,依然引起轰动,不久,该剧又赴美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巡演。

至今最想说的话就是“观众,你好”

上世纪90年代起,蓝天野告别了舞台,但还是参加拍摄了一些电视剧集。《封神榜》中他饰演仙风道骨的姜子牙,60岁的他仍然亲力亲为,就算拍摄打戏也坚决不用替身。《渴望》中他饰演温文儒雅的王子涛,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该剧播出后,他收到了很多观众的来信,有一个小学生还把他的成绩单寄给了他,表示是看戏后取得的进步;还有一个中年观众给他写了一封17页的来信,说因为自己家庭生活的不幸,一直没有得到过父爱,真心诚意想让他做他的父亲……蓝老说,至今最想说的话就是“观众,你好。”

离休后,蓝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画画上。当年,他是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的高才生。刚考上国立北平艺专那年,蓝天野的同学苏民(著名演员濮存昕之父,北京人艺第一代演员、导演)拉他进了沙龙剧团演了第一个话剧《日出》(饰演黄省三)。接着他又演了一个话剧《沉渊》,他演男主角,是个老年人。那年他17岁,从此与话剧结缘。解放前夕,蓝天野的三姐石梅和姐夫石岚从解放区回来了,负责北平的地下工作。当时情况特殊,由于时局发展迅速,上级领导指示,要立即开展工作,发展组织。于是,他们家成了当时地下党的联络站。三姐回到北平后发展的第一个党员就是蓝天野,从此在三姐引领下他参加了革命。1945年9月,蓝天野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蓝天野被组织派到演剧二队(全名是抗敌演剧二队)工作。剧团以后演的几个戏,蓝天野虽然没有在其中担任角色,但参与了舞美、服装设计以及前台的一些工作。革命的需要,时代的呼唤,最终让他放弃了喜爱的绘画,毕生工作在戏剧舞台上。

蓝老的画作用笔简练,设色典雅,颇具大气、潇洒、儒雅之风。前不久,为庆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第二届百位影视名人书画展在京成功举办,蓝老的参展作品为《英踞苍莽》,堪称展览中的高水准之作。

“我感觉戏剧就是我的一生”

2011年,蓝天野受张和平院长之邀出演《家》中的冯乐山。没想到这一演就收不住了,人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既然重迈舞台,就一门心思琢磨,再弄个什么戏?”这个戏就是32年前他导演过的《吴王金戈越王剑》。首演当天,作家白桦还从上海赶来,被人搀扶着进入剧场。84岁的老人,能看到自己53岁写的剧本再度呈现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应该是一件感慨万千而又十分欣慰的事。而后,88岁的蓝天野在舞台担纲主演《冬之旅》,将一个受尽艰难困苦却又倔强顽强的老金饰演得入木三分。在春夏季的巡演中,由于戏中的情节设定是在冬季,观众穿着单衣坐在台下看戏,而蓝天野却需要穿厚重的棉袄、大衣,还要系上围巾,在舞台聚光灯底下表演。一场戏下来,全身的衣服早已湿透。

听他的同事介绍,有一次蓝老没有胃口,但硬着头皮扒拉着盒饭往嘴里送,生怕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给剧组工作人员增添麻烦。新版《北京人》,万方对父亲的剧本进行重新改编,而90岁的蓝天野担任导演。为了保证作品质量,蓝老亲自在现场为演员指导示范,每天坚持工作六个小时,年近九十仍精力旺盛,令剧组青年演员赞叹不已。

北京人艺建院65周年之际,蓝天野导演了《大讼师》专为剧院庆生。将京剧故事搬上话剧舞台,导演蓝天野说,在他的印象里,这还是头一回。

为什么在离开舞台20多年之后,蓝天野还能拥有如此旺盛的创作欲望和能量?蓝老的回答是:“不是说我演戏的能力,演戏的技巧有多大本事,我感觉戏剧就是我的一生……”

如今老人已是耄耋之年,可他仍像经霜的枫树那样,令人敬佩。和老人聊天,更觉得他的襟怀坦荡。酽茶一壶,经典依旧。

猜你喜欢

蓝天野北京人艺茶馆
《茶馆》
『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的养生心得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姜子牙”蓝天野随性养生记
“少年”蓝天野
蓝天野的几次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