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手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胃癌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

2018-12-20吴亚萍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21期
关键词:腹部胃癌住院

吴亚萍

(东台市中医院外科,江苏 东台 224200)

近年来,我国胃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进行手术是临床上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在对胃癌患者进行手术后的早期,临床上常对其进行肠内营养支持(enternal nutrition,EN)[1]。多数此类患者在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期间会出现恶心、腹痛等症状。上述症状可导致对患者实施的肠内营养支持被迫中断,进而可延缓其术后的恢复。集束化护理是基于循证医学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护理模式[2]。近年来,在对进行手术后的胃癌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常对其实施集束化护理[3]。为了进一步探讨对手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胃癌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东台市中医院进行手术的62例胃癌患者。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其经电子胃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综合检查确诊患有胃癌;2)其年龄为48~72岁;3)其择期进行手术治疗。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其合并有肠梗阻;2)其临床资料不全。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后,均对其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在对两组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进行常规护理的方法是:护理人员遵医嘱为患者使用营养输注泵为泵注营养剂,注意控制为患者输注营养剂的温度,以防营养剂的温度过高使其出现烫伤。同时,严格控制为患者泵注营养剂的速度。营养剂的初始泵注速度为20~40 ml/h,最大的泵注速度应≤120 ml/h。护理人员经常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将询问的结果反馈给医生。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进行集束化护理的方法是:1)建立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小组。由本科室的1名主任医师、1名护士长组成肠内营养支持方案评估小组,由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及若干名护师组成肠内营养支持方案落实小组。对肠内营养支持方案落实小组的成员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相关知识的培训。2)肠内营养支持方案落实小组的成员结合相关文献与临床经验制作肠内营养支持巡视卡。该巡视卡的正面包括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时间、营养剂的泵注量、患者发生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肠鸣音等不良反应情况等内容。每项内容的总分为9分。在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期间,护理人员每隔4个小时巡视其病房1次,并认真填写肠内营养支持巡视卡。根据患者的主诉及其临床表现对其肠内营养支持巡视卡上的各项内容进行评分。根据患者的评分及时为其调整营养剂的泵注速度。在肠内营养支持巡视卡反面标注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情况。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其中包括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必要性及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在肠内营养支持巡视卡中详细记录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相关情况。每隔4个小时对患者进行1次脉冲式冲管,以防其导管出现堵塞。3)在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前,护理人员应对其腹部进行按摩。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按摩的方法是:将患者的床头抬高40°,协助其取仰卧位,使其放松腹部的肌肉。护理人员按照顺时针的方向开始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按摩。按摩的手法包括按抚、轻擦、揉捏、振动。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按摩的动作应由轻到重。首先,按照横结肠、升结肠、降结肠的顺序对患者法腹部进行按摩,然后按照降结肠、升结肠、降结肠的顺序对其腹部进行揉捏,最后用手掌振动患者的腹壁。上述每个步骤每次按摩5 min,每个步骤重复按摩3 次。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时疏导其不良情绪,帮助其建立对康复的信心。

1.3 护理效果的评定标准

1)记录两组患者恶心、腹痛、腹胀、腹泻等对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2)记录两组患者住院的时间、住院的费用及在手术后3 d、出院当日其对护理的满意度。通过为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其对护理的满意度。该调查问卷包括满意、不满意两个选项。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的比较

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恶心、腹痛、腹胀、腹泻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住院的时间、住院的费用及在手术后3d、出院当日其对护理满意率的比较

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住院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住院的费用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手术后3 d及出院当日其对护理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住院的时间、住院的费用及在手术后3 d、出院当日其对护理满意率的比较

3 讨论

胃癌患者在进行手术后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临床上常对其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进行手术的胃癌患者实施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一方面可以帮助其恢复体力,补充其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恢复其肠胃道功能,增加其身体各个系统的营养供应,提高其免疫力[4]。

在对进行手术后的胃癌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期间,护理不当或营养剂选择不当均可使其出现恶心、呕吐等肠道不耐受的症状,进而可导致肠内营养支持被迫中断。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发现,肠内营养液提供的热量无法满足患者机体的需求、患者对肠内营养不耐受均可影响对进行手术的胃癌患者实施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因此,在对进行手术的胃癌患者实施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应对其实施有效的护理。集束化护理是临床上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在实施该护理的过程中,将原本分散的护理操作集中起来,并进行系统化、个性化的分配,以便医护人员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可确保患者接受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进行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地提高其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

猜你喜欢

腹部胃癌住院
妈妈住院了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