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校园欺凌个案看欺凌现象背后的心理成因

2018-12-18陈启刚陈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5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

陈启刚 陈萍

〔摘要〕在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中,初二学生小浩在欺凌他人时被反欺凌。通过个案分析,揭示欺凌现象背后的心理成因。家庭教育造成的个性缺陷和认知偏差,以及由此形成的偏执的个体信念和畸形的人际交往方式都是造成青少年参与欺凌事件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校园欺凌;心理成因;个性缺陷;认知偏差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5-0072-03

某校初二学生小浩(化名)平常爱欺负同学,小到推搡,大到伤害,同学们都不喜欢他,甚至有些害怕他,老师多次联系其家长批评教育,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小浩在欺凌他人的过程中反被欺凌,在没有一人愿意帮助他的情况下,小浩陷入恐慌。一反平常的趾高气扬,变得闷闷不乐,消极闪躲。至此,经由班主任联系,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得以走进其内心世界。

小浩从小体质偏弱,经常生病。父母离异,母亲再嫁,又育一子,平时较少联系。父亲独自带他,为生计奔波,对孩子的管教简单粗暴,没耐心。因为担心男孩子在外惹事,工作忙时就将未上学的小浩锁在家中。刚上小学时,小浩融入集体较慢,比较孤立,经常受到同学们的欺负。到了小学高年级,随着个头的增高,身材变得魁梧,他开始先发制人。从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的过程中找寻存在感,不断试图用武力武装自己怯懦的内心,慢慢地小浩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小霸王”。

目前关于校园欺凌的定义和程度界定,国内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在欺凌事件中,欺凌者给被欺凌者造成的肉体和精神的伤害确实有目共睹,其危害已经引发了教育、心理、法律等领域的关注。因此对身边的欺凌事件进行理性思考,剖析当事人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成为预防或杜绝此类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

一、“ 如果你气得发疯,那么出手打人是没有问题的。”——偏执的父辈教育导致认知偏差的处事信念

心育老师在和小浩的交流中得知其父亲平日忙于生计,与孩子很少沟通谈心,遇到孩子淘气或不听话,多以严厉说教和打骂为主。小浩对父亲教育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气得发疯,那么出手打人是没有问题的。”渐渐地这也成为小浩深信不疑的处事信念。

父亲遇事易激动爱发火,这一点一开始让小浩心生畏惧。在父亲长期易怒个性和偏执教育的引导下,这种畏惧转化为一种认知,即一旦怒火中烧,发泄才是一解心中不快的有效途径,久而久之这种信念直接成为身体对此类情绪的自动化反应。

在这种偏执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常常会秉持认知偏差的处事信念看待生活中的不公事件。他们对待负性情绪是难以忍受的,急于摆脱,当寻求不到合理疏通方式的时候,就会被情绪掌控,变得冲动不理智。一旦行为脱离了头脑的控制,伤害他人或自己就自然而然成为失去自控后的直接后果。

二、“大家总是针对我,看不起我。”——缺乏关爱的内心养成敏感多疑敌对的个性特征

从小在孤独的单亲家庭生活,母爱的缺失让小浩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父亲难以做到生活上的细致照料和教育上的正确引导,再加上过于简单疏离的人际关系,让小浩极易形成情感脆弱,敏感多疑的个性特征。这类人的心理特点表现为认知的敌意化、情绪的脆弱性和行为的攻击性,即常以悲观敌意的态度看待一切事物,为避免受到伤害,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

1.认知的敌意化

把他人的无心之过看成轻蔑,认为他人对自己怀有恶意,对同伴之间的玩笑和戏弄小题大做,将同学交往时无意的碰撞摩擦看成有心的报复,继而进行猛烈的还击,让同伴对其避之不及。遇到生活中的困境或不公平事件时也极易反应过度,让原本疏离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僵化。被孤立感又加剧了内心的愤怒和恐慌,让其对不公平的事件和对待更加敏感,最终陷入人际交往的恶性循环。

2.情绪的脆弱性

情绪的脆弱性让其敏感多疑,内心经常感觉不安和不满。当这种不安全感集聚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开始出现混乱,轻易地将善意行为当成恶意行为,或者出现退缩、焦虑和抑郁,或者凭借直觉进行恶性反击。

3.行为的攻击性

遇到问题不能以恰当的方式找出事件的关键所在,更不会以礼貌的方式宽容相待或者用适合的玩笑巧妙化解。常常采用外归因模式,在内心强化对方的仇恨,形成指责、叫嚣和打斗等一連串的自动攻击行为。

三、“如果我不去争斗,大家都会认为我是懦夫。”——缺乏合理引导的个体经验发展出畸形的人际交往方式

回忆自己上学初期被同学欺负不敢还手时,小浩露出愤恨和落寞的神情,讲述自己第一次通过欺负低年级弱小体格的同学平复内心的不平时,小浩窃喜,仿佛找到了一种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由于平日里朋友很少,小浩经常会偷偷上网看视频,尤其喜欢看《古惑仔》《复仇者联盟》和黑色魔幻类型的电影。这些剧目多传导一种讯息,即恃强凌弱。

心育老师在引导小浩反思自己对同伴的欺凌行为时,小浩最常找的借口就是“如果我不去争斗,大家都会认为我是懦夫。”这种认知缺陷的形成应该是小浩对影视剧人物情节的模仿,也是对自己人际交往经验的总结。

类似的个体经验被不断重复,就形成了情绪和行为习惯,在青少年期形成的这种习惯会很难改变,教师和家长帮助其矫正起来也更加困难。因此,家长和老师在习惯养成前的正确引导就变得格外重要。最有说服力的情绪处理经验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家长应教导孩子正确处理负面情绪和负性事件,及时和孩子交流他们的感受,让感受被看见、被理解。不要急于评判或妄下结论,引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当你愤怒时除了反击报复,还有什么其他方法。

四、“被欺负的孩子并没有那么痛苦,这是他自己无能的后果。”——选择性接受外来信息合理化其欺凌行为

随着参与欺凌事件的增多,小浩似乎看惯了被欺凌者流出的眼泪、红肿的伤口和恐慌的神情。从最初内心还有些波动到后来习以为常,甚至把它们看成是自己胜利的标志,是被欺凌者应该付出的代价。小浩自述每次自己动手都是受到别人“迫害”后,出于正义的反击。相比较而言,“受害方”更加好斗,虽然他看起来被欺负了,但不值得同情,这是他自己无能的后果。被欺凌者是被“正义”所压制,是罪有应得,因此并不是很痛苦。

小浩的这种心理实际上是通过选择性接受外来信息来合理化自己的所作所为,即选择有利于对自己行为进行合理解释的,屏蔽掉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这种做法最初可以平复其欺凌他人行为带来的内疚和自责,让小浩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借口,内心变得“强大”。久而久之借口变成理所应当,面对伤害事件心生触动的心理自然反应被阻断,情感在此不流通,直接被转化成心安理得。

五、“现在有人比我厉害,我不再是老大,我彻底完蛋了。”——原始信念崩塌退缩还原成更脆弱的自我

1.一叶障目看不到“老大”的未来之路

依赖暴力和恐吓获取内心自大的孩子都会存在认知偏差,会被偏见或错误的信念左右,短視地看待为人处世之道。他们看到的是同学们因为其“厉害”都怕他,却看不到自己未来成长之路的危机重重。青春期后的很多欺凌行为与违法行为有着很强的关联性,这类孩子普遍存在严重的学习障碍,在校园里很难和人交朋友,当媒体不良影响和家长监管不到位时,会逐渐融入社会不良闲散人员的群体。成年后出现反社会行为,甚至走上暴力犯罪道路的概率远远高于一般的孩子。

2.“老大”地位不保时, 陷入深度的自我恐慌

老师反映小浩自从被反欺凌后,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了,整日焦虑抑郁、惶恐不安。在与其谈话中感受到他深深的失落和绝望。自己被别人欺凌,不再是别人眼中的“老大”,成了连自己都蔑视的弱者,心中那个“必须成为老大否则就被别人轻视”的信念变成沉重的心理枷锁,让其思想和行为受限,逐渐退缩还原成更脆弱的自我。

注:此文是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学生校园人际关系建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K170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苏春景,徐淑慧,杨虎民.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8-20.

[2]龙文.校园欺凌现象的检视与防控[J].科教文汇,2018(1):126-130.

[3]冯帮,何淑娟.关于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1):55-63.

[4]宋友艳.校园欺凌预防对策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48-50.

(作者单位:1.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合肥,230061;2. 安徽省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蚌埠,233000)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要抓住哪些关键点
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
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应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从社会建构论视角看“校园欺凌”
法律规制校园欺凌的若干思考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