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社区教育课程评价研究

2018-12-18李若聃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10期
关键词:哈尔滨市互联网+社区

李若聃

摘要:文章分析了社区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意义、原则和标准,并拟定了《哈尔滨社区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试行稿)》,以期对哈尔滨市社区教育课程的内涵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字:“互联网+”;社区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16年,教育部、民政部、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强调社区教育的重要地位“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学者杜君英在《关于社区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一文中,强调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课程建设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那么,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从而体现社区教育的普惠性特点,达到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什么样的课程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彰显社区教育的独特魅力?基于我国国情及哈尔滨市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现状,亟须构建一套科学、可行的社区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达到反馈教学实施、提高课程质量、加强课程内涵建设的目的,从而促进社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哈尔滨市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哈尔滨市社区教育课程现状

截止到2018年5月,哈尔滨市现有社区教育联盟一个,提供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一所,提供师资培训、项目指导;社区大学一所、区(县、市)社区教育学院16所、社区学校305所,有各级各类社区教育培训点300多个,提供场地和组织保障。近3年来,哈尔滨市社区教育培训主要有网络学习、面授讲座、社区活动等3种主要形式,共累计培训32万人次。哈尔滨市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师资队伍来自于专兼职社区教育工作者,共计5 000多人。哈尔滨市社区教育课程并没有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二)社区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理论指导不足

作者以“社区教育”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搜索到20 908条文献信息。由此可见,随着社区教育工作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从社区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社区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学术界对社区教育的研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社区教育内涵及本质、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社区学院等方面,硕士、博士毕业论文,专著、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日益丰厚,研究内容日益成体系。在肯定已有研究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意识到,我国社区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别相比,理论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大多流于形式,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系统的培训。特别是针对社区教育课程评价的理论研究较少,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导致不能很好地解决现有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水平不均衡、粗放式发展等问题。

2.体验式学习课程开发不足

《意见》中指出:“创新社区教育形式,积极开展才艺展示、参观游学、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探索团队学习、体验学习、远程学习等模式。”传统的课堂学习往往学习方式单一、被动,通过教师的表述来传授知识、技能,课程评价往往“重结果轻过程”,亦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社区教育学生因兴趣参加课程,哈尔滨市社区教育还在初步探索“游中学、学中游”的体验式学习课程,但没有形成规模、体系。

3.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不充分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课堂上时间、空间的限制,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但是,与普通教育相比,现有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得不充分。仍存在微课资源开发重视程度不足、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人员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社区居民信息素养水平还须加强等诸多问题。

4.课程质量参差不齊,地区发展不均衡

社区教育课堂教学以兼职教师为主,公益性质,课程教学大多没有规范的课程大纲和专门的社区教育教材。社区教育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受社区居民欢迎程度各有不同,有的“一座难求”,有的“门可罗雀”。同时,受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重视程度不同的影响,社区教育地区发展不均衡。以哈尔滨市为例,南岗区作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能够定期组织课堂教学、居民文体活动,形成了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一体的“15分钟”学习圈,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而其他县、区社区教育重视程度稍显薄弱,存在社区教育知晓度低、满意度低、发展程度相对滞后等问题。

二、社区教育课程评价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数据呈几何级数倍增长。面对网上纷繁复杂、种类繁多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构建社区教育课程评价标准,提高社区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社区教育居民满意度,扩大社区教育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社区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发挥教育评价的鉴别作用,查找课程的不足,发现问题、寻找原因、提出解决策略;发挥教育评价的反馈作用,促进社区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专家学者等关于课程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性作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等方式来实现对课程开发流程的规范,对社区教育课程质量的提高,促进课程的建设、发展、完善,进而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

三、社区教育课程评价的原则与标准

(一)原则

1.针对性。

与普通教育不同,社区教育评价标准要结合社区教育的特殊性,从教学目的、学员背景、教学手段等角度,通过评价体系的指标引导课程开发,遵循社区教育的独特性。社区教育课程大多由社区教育教师自主开发,自主研发教材、自编大纲、讲义,学生由共同的学习兴趣集结在一起。参与成员具有广泛性,从孩子、在校学生、白领到老年人。

2.发展性。

课程开发不是一次性的,课程评价也不是终结性的,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改善的过程。社区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要紧扣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脉搏,以发展的眼光,促进教师、学生、社区教育工作者参与到评价中,结合实际情况修正评价标准。

3.个性化。

社区教育课程评价不能“千人一面”地加以评价,也要考虑到各个学校特有的资源和师生利用新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性,凸显地域特色,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使社区教育课程体现地域化、社区化、个性化。

(二)标准

1.课程内容实用性。

社区教育以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应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能够“接地气”,能够有效地激发社区居民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社区教育讲座、活动的热情。

2.评价方法多元化。

社区教育应将定量评价的方法和定质的方法相结合,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启发式评估等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汇总、分析材料,形成评价性结论。

3.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慕课、微课、翻轉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社区教育教师应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入融合创新,利用前沿的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近年来,哈尔滨市社区大学打造了网上学习服务平台——哈尔滨市终身教育学习网,现有视频课程4 000余门,合计4 000G资源,涵盖家庭教育、婴幼儿类、养生、法律、国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免费注册并向社会开放。并通过建立社区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规范自建、购买课程标准,提高课程质量,引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探索结合微信公众平台、利用AR/VR体验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智慧教室等来适应未来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哈尔滨市社区教育工作实际情况,笔者尝试构建了《哈尔滨社区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试行稿)》(见下表),以期解决现有的社区教育课程问题,保障课程质量,提高课程开发的水平。

编辑∕杨波

猜你喜欢

哈尔滨市互联网+社区
哈尔滨市天丰工具研究所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一中学校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