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心雕龙》当代阐释

2018-12-17蒋思墀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7期
关键词:视域融合文理文心雕龙

摘 要:《文心雕龙》在当今文学理论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且对提升当下中国文学理论在全球文学理论中的话语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学应注重现实生活的反映,反对“淫侈”的文风;对《文心雕龙》体现的文理与文体进行概述。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文体;文理;视域融合

作者简介:蒋思墀(1985-),女,陕西南郑人,陕西理工大学2016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2

一、《文心雕龙》文理与文体

在刘勰的生平考据中,大多学者参考范文澜《文心雕龙》的考证推论。王元化先生在《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中引“刘勰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约当宋泰始初年(公元465年)生,至梁普通元年间(公元520或521年)卒,得年五十六七岁。”[1]30-31王运熙也援引范文澜先生的考证在《文心雕龙译注》中将其作为前沿;然而杨明照先生考证刘勰“一生历宋、齐、梁三世,计得七十二三岁。”[3]前言李庆甲先生在其《刘勰卒年考》中提出刘勰“的生年当是公元465年左右,他的卒年是公元532年,总共活了六十七八岁。”[1]62

《文心雕龙》结构分说。《文心雕龙》全书一共五十篇三万七千多字,当代学者结构划分则有所差异。杨明照先生云“是书原道以下二十五篇论文之体,神思以下二十四篇言文之术,序志统摄全书”。[1]19与刘永济先生在《文心雕龙校释》中所理“下编统论文理,上编分论文体,学者先明其理论与上编所举各体文印证,则全部了然矣”[2]序相通。刘绶松先生也认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分为上下篇。上篇自《原道》起,讫《书记》止,共二十五。下篇自《神思》起,讫《序志》止,也是二十五。”[1]168而王运熙先生在《文心雕龙译注》中将其细分为五部分“自《原道》至《辨骚》五编为第一部分;自《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第二部分;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为第三部分,泛论写作方法;自《时序》至《程器》五编为第四部分,在全书中属于杂论性质;末篇《序志》为自序”[3]前言谓之第五部分。并且在《<文心雕龙>的宗旨、结构和基本思想》中详细阐释了这一问题。

《文心雕龙》内容的阐释。刘绶松先生在《<文心雕龙>初探》中论述“《梁书·刘勰传》就说沈约读了《文心雕龙》后,称它‘深的文理,而且‘常陈诸几案。”[1]167其一,穆可宏先生在《论<文心雕龙>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中指出“《文心雕龙》阐明文学与自然景物的关系,也继承《礼记·乐记》的思想,《明诗》中‘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物色》中‘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1]115都表现这种关系。刘绶松先生也论述“宋初山水诗的盛行,《文心雕龙·明诗》篇说:‘宋初文咏,体因有革。庄老告退,而水方滋。俪采百字之隅,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词必穷而追新。《物色》篇说:‘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1]175周振甫先生在《<文心雕龙·原道>试论》中认为刘勰在《序志》里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就是要说明创作本与自然,以反对矫揉造作。”[1]304其二,《文心雕龙》表现文学创作与自然景物的关系,认识到文学创作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时序》篇中“时运交移,质文代变。”通过分析齐梁以前中国文学史上大量的事实,得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结论。其三,《养气》与《风骨》篇论及曹丕、刘桢受孟子影响而以“气”论建安诸作家,但有所不同,刘勰强调“缀虑裁篇,务盈守氣”,可见同样也受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其四,刘勰继承郑玄、郑众对赋的看法,并且在《诠赋》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比兴》篇也详论比、兴,但是更多的是侧重在比,进而对比、兴解释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其五,倡导清的文学导向,抨击“离本弥甚,乃始论文”的恶劣文学倾向。《序志》篇讲“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秀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刘勰《文心雕龙》的整体思想。王元化先生在论及刘勰的创作背景及其思想谈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吐露了内心的不平和愤懑,反对了代表门阀标榜的浮华尚玄的文风,提出了文质并重的进步文学主张,但是从思想体系上来说,他始终没有越出儒家那一套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思想原则和伦理观念。他不满于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却不得不向最高统治集团进行妥协。他恪守儒家古文学派立场反对浮华文风,却不得不与玄佛合流的统治思想沆瀣一气。这些矛盾现象只有通过他的时代和身世才能得到最终的说明。刘勰关于文学艺术的整体思想,刘绶松先生提出“依照刘勰的看法,文学艺术的主要任务,就是艺术地再现现实(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凡是能够真实地具现人们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思想感情的,就是美好的文学作品。”[1]183王运熙先生在《<文心雕龙>的宗旨、结构和基本思想》一文中论述“《文心雕龙》是一部详细研讨写作方法的书,它的宗旨是通过阐明写作方法,端正文体,纠正当时的不良文风。《原道》至《变骚》五篇是总论,提出写作方法的总原则和总要求,也是全书的基本思想。”[1]253马宏山先生在《论<文献雕龙>的纲》一文中认为“刘勰之所以要‘辨骚,就是他要阐明他所看到的文学上一个重要的文题,即文学的艺术性问题,他认为文学的艺术性在屈原作品中浓郁地表现着,但这种艺术性并不是由于屈原作品‘异乎经典者地‘夸诞所形成,而是由艳丽的辞藻所组成的。”[1]286马宏山先生在《论<文心雕龙>的纲》一文中也论述“‘道与文之前的辩证关系。即‘道和文之间,一个是‘本体,一个是‘末用:‘道是文之‘本,文是‘道之‘末;‘道是文之‘体,文是‘道之‘用”。[1]258从这里可以更进一步清晰刘勰《文心雕龙》的整体思想。

刘绶松先生认为《文心雕龙》存在着一些缺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了人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所给予文学的重大影响,即是人们之所以需要进行创作活动,乃是因为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里有了某种理解和感受的缘故。但是他还不能进一步地指出,人们之所以在自然界和社会里获得某种理解和感受,乃是人们在自然界和社会里进行斗争地实践的结果。”[1]206另有研究者认为:“《文心雕龙》是这样一部书:它充满着矛盾。当作者按照原道、征圣、宗经构造自己的文艺思想体系时,他是唯心的;当他总结大量文艺创作的历史经验,提出创作理论命题并回答这些命题时,他在许多地方又是唯物主义的。常常在看来是唯心主义糟粕的地方,并存着唯物主义思想,并存着丰富、深刻的现实主义理论,就像恩格斯在评论黑格尔哲学时说的那样:“由于‘体系的需要,他在这里常常不得不求救于强制性的结构。”[1]329

综上,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艺术乃至整个世界文学史上都是非常显耀式的里程碑。马宏山先生在《论<文心雕龙>的纲》中论述“乾隆时期《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纪昀,就曾在《文心雕龙·原道》篇眉批说:‘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识其本乃不逐其末,首揭文体之尊,所以截断众流。”[1]260在先于当代学者之前就有对《文心雕龙》进行深入地评述,而且认识其中的文學艺术观点,并进行阐释,进而在当下,就更有义务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进行进一步的认识与发掘,实现更有效的、有意义的阐释。

二、视域融合

《文心雕龙》当代阐释,正如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存在着阐释者与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循环。那么,如何理解,并且如何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就需要阐释者进行必要地视域融合。正如前文所讲,有研究论述刘勰受儒家的思想,或受道家的思想,抑或受佛家的影响。阐释者都是从主体角度出发,进行论述其自身对于刘勰《文心雕龙》的认识,对于某一问题进行阐释论述。视域融合强调的是作者的视域与阐释者的视域进行融合,在现在的研究中,这个融合是有较大的延伸与扩展的,不是作者与阐释者的视域融合之后,反之其视角变小了,而是不断拓宽与发掘的进程。举个例子,作者烹饪了一道美味的佳肴,阐释者进行阐释的过程中,在原作者烹饪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调料,形成阐释者的视角,这就是一个有效的拓宽与发掘的过程。当然,在这里也存在着施莱尔马赫的阐释观与伽达默尔阐释观的不同,施莱尔马赫强调阐释者的阐释是无限接近作者愿意的过程,而伽达默尔强调的是阐释者的主体性阐释。笔者更倾向于伽达默尔的阐释者的主体性阐释的阐释观,因为正如罗兰·巴尔特强调的“作者之死”,文本的意义超越了作者而趋向于独立存在,这就更凸显了阐释者主体间性的重要性。不论是任何阐释者在论及《文心雕龙》的任何方面,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都丰富了《文心雕龙》的当代意义。当代《文心雕龙》的阐释,有对刘勰生平的考证,有对其文本内容的分析,有对其结构的剖析等等,但是这些所有的阐释都不能离开阐释的循环,把握文本的原意的基础上进行阐释分析论述,才能夯实阐释者的阐释文本的信度与效度。那么,如何进行阐释的循环,施莱尔马赫所讲,阐释者必须从细节中去理解文本,同时也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简而言之就是细节与整体的统一。这样才能够不使阐释的主体性失去其立足的土壤,反之,不进行有效的元文本理解,就去盲目阐释,则失去了对于该文本阐释的初始意义,更谈不上阐释者的主体性。任何文本都需要结合时代的特征,进行符合时代的阐释,这是主流的,当然,笔者所述的主流是为符合历史潮流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主流。

最后,视域融合是阐释者、文本、作者的不断拓宽的融合。阐释者需要持续有效地进行基于文本细读的阐释循环,推进阐释的时代转化,实现阐释的视域融合。前文所述,仅仅是当代学者对于《文心雕龙》的当代阐释,其阐释视角也很明确。但是随着当下中国综合国力的日渐强盛,亟待转化20世纪由西方文论主导文学理论的历史现状,不仅仅是以中释西,抑或是以西释中,笔者认为这都是不全面的,《文心雕龙》作为一部具有重大文学理论价值的文学著作,其视域融合也应着眼于全球文学理论这一视角,强调其整体进而实现整体的话语权转向。

参考文献:

[1]甫之 涂光社主编.《文心雕龙》研究文选[M].济南:齐鲁书社,1988:1-1080.

[2]刘永济校释.文心雕龙校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王运熙 周锋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4]吴林伯注.《文心雕龙》义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5]胡海 杨青芝著.《文心雕龙》与文艺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张习文.伽达默尔视域融合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7]王涛.论视域融合的内涵及其对中西比较史学的重要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3.

[8]黄文前.试论“视域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00.

[9]柴橚 袁洪庚.隐身于译者主体性背后的“视域融合”[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猜你喜欢

视域融合文理文心雕龙
文理生的battl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in China
基于视域融合视角的古诗教学变革研究
论《文心雕龙》象喻批评的逻辑建构特征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
论现代释义学的“前世”与“今生”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