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产后急性乳腺炎的中医护理

2018-12-17梁洛清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3期
关键词:乳腺炎乳汁哺乳

梁洛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急性乳腺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占乳腺感染性疾病的75%,多发病于产后哺乳期[1]。其诱因主要是产妇在哺乳期间的不合理哺乳而引起乳汁累积堵塞[2]。疏导乳腺导管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大部分急性乳腺炎患者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乳头皲裂等,同时伴有发热。处理或治疗不及时会造成乳腺脓肿,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其哺乳的同时还会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3]。传统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方法是暂停哺乳和使用大量的抗生素,但是抗生素的投入容易导致炎症组织机化,短时间内得不到消退,最后导致产妇得不到恢复,与此同时停止哺乳还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

西医认为,细菌感染和乳汁淤积是诱发急性乳腺炎的根本原因[4]。而对于中医学来说,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肝失所养,肝气不舒,则造成肝抑,疏泄失畅,乳汁分泌不调;忿怒郁闷,饮食不佳,胃积热,则肝胃失和[5];该病属于“乳痈”范畴,根本原因在于正风虚弱,外感风邪,毒邪入络,以至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乳房肿胀疼痛,淤滞乳汁在其内[6]。因此,治疗该病最重要就是要“通”。相应地,可以采取穴位按摩、推拿等中医治疗手法[7],为患者排尽乳房里积蓄的乳汁,疏导乳腺,促进炎症吸收,加快康复。

由于此病的患者发病期多处于哺乳的特殊期,因此在医治该病时应该更为小心谨慎。传统的西医疗法已经不能满足患者要继续哺乳与治疗同时进行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患者倾向于选择中医疗法,缩短治疗治疗进行乳腺炎的周期,避免长时间影响婴儿的发育生长。本研究对患者采用中药内服,西药同治和穴位指压三联辩证疗法联合医治急性乳腺炎,观察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2017年于我院住院的急性乳腺炎患者132例,纳入标准为: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高于正常值[(4.0~10.0)×109/L],C-反应蛋白(CRP)高于正常值(<5 mg/L),患者发热,体温>37.5 ℃,乳房有肿块,疼痛,皮温升高,经超声检查排除其他形成脓肿原因。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9~40岁,平均27岁,病程1~7 d,平均3.8 d;体温37.6~39 ℃,平均38.3 ℃;WBC为(10.8~18.9)×109/L,平均14.8×109/L;CRP为16.4~45.35 mg/L,平均32.45 mg/L。132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6例病例。治疗前,两组间的年龄、病程、体温、WBC以及CRP检查结果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都服用头孢拉定(口服,每日3次,每次0.5 g),而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内服和穴位指压的方法,3种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干预组患者在服用西药的同时,服用夏枯草口服液,每天2次,每次20 mL。而穴位指压,我们选取基本穴位合谷,太冲,肩井,至阳,内庭,大椎,曲池,膻中,灵台,乳根,乳中(乳头)进行指压。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穴位进行加减,如乳滞严重的患者加压少泽,至阳穴,乳房肿胀严重者,则按血海,内庭穴。穴位指压应该由有相关学历(中医护理专科以上)的护师进行,操作前应该洗净双手,将指甲修剪干净,双手涂以按摩膏,将患者置于合适体位,放松患者肌肉,这样才方便护师对患者进行穴位指压护理。护师应该以拇指尖对准对患者选定的特定穴位,进行规则的点、按、揉、压、挤、捏,直到穴位产生酸、胀、热、痛、麻等感觉效应为标准,每个穴位作用5 min,每日2次,连续3 d进行治疗。

1.3 评价标准:观察治疗后退热的时间,乳房疼痛缓解甚至消退所需的时间,治疗7 d后血常规WBC以及CRP的指数。根据患者乳房疼痛症状的缓解情况,乳房肿块的消退情况,确定治疗临床效果:痊愈,乳房疼痛完全消失,乳房肿块消失;显效,乳房疼痛基本消失,乳房肿块消失;有效,乳房疼痛有所缓解,乳房肿块有所减小;无效,乳房疼痛并未缓解,乳房肿块仍然存在,甚至两临床表现有所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得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干预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97%,显着高于对照组8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比较:分开治疗时,两组乳房肿块和疼痛程度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但是,干预组无论是退热还是乳房疼痛消退所需的时间都比实验组短。此外治疗7 d后针对患者WBC和CRP两项指标的数据来说,干预组恢复这两项指标到正常值的患者比例显着比实验组高。说明了干预组相对于对照组来说,患者经过治疗后疼痛程度有所缓解,WBC和CRP两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值,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表2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比较(±s)

组别 退热所需时间(d) 乳房疼痛消退时间(d) 治疗7 d后WBC恢复正常的比例(%) 治疗7 d后CRP恢复正常的比例(%)干预组 1.45±0.48 2.94±0.30 87.3±3.4 82.4±2.4对照组 2.01±0.70 4.01±0.52 75.4±5.7 71.2±3.5 P<0.05 <0.05 <0.05 <0.05

急性乳腺炎是以哺乳期女性为疾病高发人群的一种常见妇科病。急性乳腺炎发病迅速,病情发展快,通常患者在产后3~4周时间内即可见发病[8]。此病临床常见乳头皲裂、凹陷,乳房变形,患者感到局部疼痛,发热,这些通常对患者哺乳带来影响,增加患者痛苦,甚至会影响患者心理情况。西医多认为,急性乳腺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因此在治疗时多选用青霉素、红霉素和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同时处于哺乳期的患者还需要暂停哺乳,避免婴儿摄入药物。此疗法不仅康复速度慢,而且还会降低婴儿的营养摄入量,使婴儿的生产发育受到影响。西医所运用的疗法主要是根据抑菌,而中医主要应用的方法是引流。中医普遍认为,急性乳腺炎的发病机制是,情志郁结,外邪侵袭,以致乳络阻滞,气血不通,诱发此病[9]。而此病临床表现均为“不通”所导致的疼痛,因此疏通引流则为中医所使用的最主要治疗依据。内服中药,能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也能抗菌抗炎[10];而外敷中药,可使药物直达病灶,止痛消肿,令乳房在患病时的红肿疼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缓解。内服外敷,从内调理到中药直接接触病灶,双管齐下,可取得更好的疗效。除了中医药物外,中医能利用手法按摩乳房,应用“推、挤、提、拉”,减轻乳房导管的压力,将堵塞的乳房从根部开始疏通增强乳汁分泌的反射功能,促进分泌乳汁[11]。即使在非患病期间,坚持使用中医手法推拿按摩也能有效预防和抑制乳管堵塞,保持乳管畅通,有效避免乳汁的淤积,降低发病率[12]。此外,还能利用针灸,刺激相应穴位,直接减缓患者痛楚[13]。本研究应用中药内服,西药同治和穴位指压三联辩证疗法联合医治急性乳腺炎,抗菌抗炎的同时,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利用中西医手法结合护理急性乳腺炎患者,得到的治疗效果比单纯应用传统的西医疗法要好,不仅有更显着更高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而且还能够缩短患者患病的时间,最快速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他们的痛苦。因此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治疗急性乳腺炎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给患者带来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乳腺炎乳汁哺乳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会哺乳的树
乳汁点目需谨慎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早期护理干预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平躺,一个错误的哺乳姿势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妈妈的奶为何变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