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梅山视角的梅山傩面具设计应用研究

2018-12-15李洁

参花(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应用

摘要:傩,承载地域文化、传承传统历史,是极富设计应用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傩面具伴随傩文化的形成而逐渐丰富,从一开始的远古崇拜到至今形成的祭祀典礼,傩面具记录并承载着古老而又文明的文化印记。本文试从梅山地域文化视角出发,深入挖掘梅山傩面具艺术精髓。并以此为课题基础,通过现代语境下的设计手法对梅山傩面具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创新研究。

关键词:梅山傩与傩面具 艺术符号 提取与创造 创新应用

梅山傩面具依据梅山傩文化的形成而产生,作为祭祀仪式当中的重要工具,梅山傩面具不仅演绎着梅山傩文化的重要形式,也十分富有艺术价值。梅山傩面具特有的艺术符号在艺术设计中有其可借鉴之处,从雕刻工艺、纹理样式、传统色彩层面研究其可行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创新利用提供新的路径。

一、梅山视角下的傩与傩面具概况

梅山文化源于长江流域的河床中心,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梅山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传承数千年,至今仍保留着远古时代遗存的文化基因,这其中就有祭祀仪式现象下特有的梅山傩文化。梅山傩文化成为梅山地域范围内人民的精神寄托,而梅山傩面具也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图腾”。采用祭祀的方式来祈求上天的保佑,以实现人丁兴旺、风调雨顺是乡土生活看得见的需要,与乡土生活息息相关。梅山傩生发于梅山地区,虽然相对其他地区的“傩”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也是梅山傩的特色所在。梅山傩分类有主神、男性傩神、女性傩神,角色丰富,具象性明确,形式分类上呈现的多样性使梅山傩的传承方式具有相对独立性。梅山傩以傩戏展示,剧本主题、角色选择、场景布置、服饰道具上都贴近当地,尤其是傩面具的造型上与梅山地区联系紧密,犹显亲切的乡土情感。

梅山傩面具体现的是梅山地域文化、乡土文化特色,作为一种民俗艺术,蕴含着梅山地区风土、精神、审美乃至工艺水平层面上的浓浓乡情。其雕刻工艺、艺术造型、线条色彩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仅由于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因其自身艺术符号所产生的美感。

二、梅山傩面具的艺术符号探索

(一)基于雕刻工艺的符号探索

在梅山傩面具的雕刻工艺中,浮雕、透雕、线刻是使用最多的三种技法,把线条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常见有直线、波浪线、弧线,这些线条或收敛、或扩散、或对称、或非对称,展现不一样的符号特征。性格刻画通过面具上的长短线条以及线条的曲直粗细、或疏或密来凸显。梅山傩面具雕刻工艺中的刀法并不复杂,十分简洁流畅,因此往往具有很强的粗犷美。这也与梅山傩文化息息相关,傩文化及其相关的祭祀仪式往往具有神秘庄重的气息,梅山傩面具的独有雕刻手法,让傩面具不仅契合祭祀的氛围,也为我们研究其特有的艺术符号提供重要的平台。

(二)基于纹理样式的符号探索

从纹理样式来看,梅山傩面具有曲线纹、漩涡纹、波浪纹、三角纹等具象性明确的丰富样式。以梅山傩面具中的正神面具为例,正神面具多使用波浪纹,这是因为波浪纹的纹理能体现出傩面具角色的面貌。在正神面具中也会交叉运用动物纹和植物纹,以丰富面具的画面饱满感。从梅山傩面具的纹理样式当中去提取艺术符号,我们会发现其艺术符号的归类大致源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生活形態等,如凤鸟、火焰、蝴蝶、虎、犬、莲花、头颅等。这些纹理样式大多出现在面具的前脸、额头还有冠帽上。

(三)基于传统色彩的符号探索

色彩是梅山傩面具的特色符号,其丰富的色彩样式以及各配色之间的强烈对比使梅山傩面具在造型上独具特色。配色上主要强调其整体性,在整体上再进行单色与复合色之间的搭配。单色的应用一般以红、黑、黄、蓝色为主,每种颜色都能区分面具角色的性格以及身份,就像传统服饰颜色的等级分类一样。比如说黑色给人神秘、阴郁、幽暗、沉稳之感,在梅山傩面具当中则显现为邪恶、正直的双重内涵;又如红色代表忠义、白色为善良、黄色为正常肤色,而蓝、绿色又常代表凶狠残暴的表象特征等等。联系到具体的面具人物上,常见的傩公与关公采用红色的单色,土地公、员外这类角色则是以黄色为主的单色。地域的影响也深刻影响面具的着色,梅山文化集中于湘中与湘西南,同一种面具因地域不同,其颜色也相差甚大。在湘中地域,红色一般出现在土地公的面具角色上;湘中的山魈、开山等角色的面具以偏黑红二色搭配为主,区别于其他地域的黑色代表阴森恐怖、桀骜不驯的性格。人物角色如书生、仙人等,常以白色为主,寓意圣洁善良。复合色分主色调与辅色调,主色调以红、黑、黄、褐、蓝为使用较多,辅色调以白、绿、金、银等使用较多。在金银的使用上,主要还是以点缀、平衡色调功能为主,在头饰上具有较好的修饰整个面具的作用。武将面具较多使用复合色的配色,梅山傩面具在湘西区域的复合配色能达到19种之多,类似蛮八郎面具形成的大花脸,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三、梅山傩面具的创新应用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利用上,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政策层面,对梅山傩面具的传承与利用是机遇也是挑战。梅山傩面具造型多样、纹理样式种类丰富,对于艺术设计创作者来说是不竭的题材库。在梅山傩面具的符号提取中,应注重其视觉上的隐喻表达,使用现代设计中的常用手法,如借用手法、重复叠加、化繁为简等。基于傩面具中的雕刻工艺、纹理样式、传统色彩三大块主要内容,从中提取设计元素。采用复合式的设计方式,将个人理念与图像表达融合在一起,进而重构设计中的传统审美。借用手法就是直接借用傩面具中艺术符号的内容,将其进行演绎与转化成为符合设计主题的图形语义。在设计作品中,用符号语义来表达设计思路,即让传统的梅山傩面具符号与当代设计作品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构成一个新的整体。重复叠加就是把面具符号的主旨部分加以提炼、分解、简化,再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设计元素上的重复和叠加。在传统色彩的创新应用上,色彩搭配的统一性是沿袭历史的特征之一。我们分析梅山傩面具,其主要运用的是补色、冷暖色的对比并通过黑、金、银色进行颜色上的分割,使面具整体协调统一。当然,梅山傩面具的色彩运用仍有地域性特征,如湘中通常是红配绿,湘西一带则喜欢用土红、褚石、土黄等色。细观梅山傩面具色彩搭配协调,颜色使用上也较为鲜艳明亮,我们在设计作品中可以稍加调整,根据作品的主题思想来搭配。

综上所述,梅山傩面具的艺术价值应从梅山视角来解析与重构其艺术符号和内涵。结合设计作品新的思想,使梅山傩面具的艺术符号从单一而古老的维度上升到对梅山文化历史传承及其内涵的审美与感知上去。从梅山视角出发,打上梅山傩与梅山傩面具深深的符号烙印,如此的设计应用才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地域元素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特色设计作品,并让梅山傩这类源于长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李鑫莹,肖小英,贺迪,等.梅山傩面具在软装饰品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6(01).

[2]禹建湘,龙典典.梅山傩面具的文化内涵及市场开发策略[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06).

[3]陈飞.湖南傩面具造型艺术变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4]李鑫莹,肖小英.梅山傩面具艺术符号琐谈[J].设计理论,2015(09).

[5]赵常春.湘西傩面具装饰形象在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8(03).

[6]李鑫莹.基于梅山傩符号的软装饰品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青年“基于插画设计的梅山傩面具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5QN2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洁,女,硕士,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梅山傩面具)(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创新应用
浅析传统背心服饰元素在现代背心设计上的创新应用
游戏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分析
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