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伴奏中胡琴的地位和声腔化

2018-12-15姚小风

参花(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胡琴弦乐声腔

摘要:胡琴是来自中国北方的传统乐器,胡琴音域突出,音色浑厚悠扬易于辨识,很早就在北方的地方戏曲乐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现在的昆曲演出,伴奏乐器丰富多彩。胡琴的出现、发展与变化都与昆曲的文本和实际演出状况的变化有重要关联。昆曲逐漸从单曲目演绎到整体剧目的大型演出,所涉及的主题、情节、人物和场景也越来越多。因此在昆曲乐队现场伴奏中承担了重要的职能。

关键词:昆曲伴奏 胡琴 地位 声腔化

胡琴是来自中国北方的传统乐器,据记载从唐代以来就已经是宫廷音乐的主力乐器。胡琴音域突出,音色浑厚悠扬易于辨识,很早就在北方的地方戏曲乐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不过在昆曲的创制初期,昆曲的伴奏主要是以昆笛为主的,往往一支笛子一首曲牌,就可以在戏台上演绎悲欢离合。不过,随着昆曲的不断发展、完整剧目的出现,昆曲演出也逐渐开始出现编制较大的乐队。现在的昆曲演出,伴奏乐器丰富多彩。打击乐有锣、鼓、钹、板、铃、木鱼及编钟等;吹奏乐有笛、箫、笙、埙、唢呐;弹拨乐有琵琶、古筝、扬琴、柳琴、三弦、中阮;而弦乐则有提琴和各种不同编制的胡琴,如革胡、雷胡、高胡、中胡和二胡。

昆曲音乐和伴奏乐队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艺术,相比于西方的歌剧、音乐剧等舞台艺术先有剧本、再有唱词和谱曲,我国的昆曲是先有各种“曲牌”,也就是先有固定的曲目和曲调,并且可以单独表演而无剧情要求。那么在有文本、有唱词的昆剧演出中,乐队要做的,则是将原有的曲牌、旋律,结合当时的剧情和唱词进行“二度创作”。而胡琴就是在这样的“二度创作”的昆曲伴奏中,最早为了扩大乐队编制,展现多人更为宏大的场景而出现的。它的出现、发展与变化,都与昆曲的文本和实际演出状况的变化有重要关联。昆曲逐渐从单曲目演绎到整体剧目的大型演出,所涉及的主题、情节、人物和场景也越来越多,此时来自北方的胡琴兼具拉弦和弹拨两种功用并具备各种变化,因此在昆曲乐队现场伴奏中承担了重要的职能。

首先,革胡、雷胡、高胡、中胡、二胡等胡琴乐器音色浑厚,富有气势,能够给观众新鲜感,对故事情节进行重点的强调和渲染,制造让观众能沉浸其中的演出氛围。这一点,胡琴和昆曲乐队中昆笛之外的乐器基本起到较为相似的功用,但胡琴的弦乐首先具有连贯性和较强的旋律性,呈现效果流畅,表达的情感也绵延悠长,因此胡琴成为了烘托气氛、增强音乐情感冲击力的首要选择。

其次,胡琴作为昆曲伴奏乐队编制中的弦乐的主力,本身在音乐语汇里就承担基底和结构的作用。音乐的乐句中往往弦乐演奏最为完整,旋律的呈现主要是依靠弦乐作为铺垫——也许在现场的伴奏演出中,观众感觉到新奇的、印象深刻的并非是胡琴打底的音乐基础,是跳跃的打击乐器或者是吹奏乐器演奏的一些精彩旋律,但是这些出彩的地方如果缺乏胡琴的配合,就会显得单薄,没有铺垫和基础,也就失去了音乐的光彩。

最后,胡琴已经和昆曲的曲牌以及演员的演唱产生了共生的重要联系。这就是胡琴演奏中所说的“声腔化”。

我们知道,演员在演唱的过程中,伴奏注重的是乐句自己独立的节奏,是旋律自我进行的逻辑,虽然与唱词存在互相贴合的关系,但本质上还是较为独立的,需要演员和乐队一起寻找相互适应的节奏和处理方式。

具体到以胡琴为代表的弦乐演奏,更是把重点放在了整体音乐氛围情境的塑造和对观众情绪的把握和宣泄上,相比于昆笛的“紧紧伴随”和打击乐器的“节奏切割”,胡琴和弦乐目前“声腔化”的发展方向,正是希望进一步加强演员的演唱气口、情绪与胡琴演奏风格、节奏、速度、乐句的处理之间的关系和对应,让演员的演唱与胡琴的演奏融为一体。也就是说,除了昆曲剧目的整体氛围和观众的反响,胡琴的演绎还需要关注与演员、唱词这些领域内部的相关逻辑。

胡琴的“声腔化”演奏有这样两个具体方向:一是加强与唱词的对应,在唱词的高亢与低沉处,音调加以配合;在演员演唱的气口、节奏和停顿上,都与演员多加磨合形成较为有机的同步性,从而让观众体会到曲牌乐句在被胡琴的演绎不断强调和加深印象;而另一种方式,则是着重增强与唱词的“对话性”,不与演员的唱词“争宠”,而是在唱词的间隔、气口进行更多情绪性的、装饰性的处理,让乐器的演奏成为和演员唱词的一种“复调”对话,从而让胡琴的演奏能够承担更多的叙事功能、有更强的感染力。

(作者简介:姚小风,男,江苏演艺集团昆剧院,三级演奏员,研究方向:昆曲伴奏)(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胡琴弦乐声腔
穿越皓月的胡琴声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走西口弦乐四重奏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八)——第八弦乐四重奏oP. 110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七)—— 第七弦乐四重奏 op.108
胡琴心:我用整个生命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