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西仙云洞石笋记录的Heinrich2事件年龄及亚旋回特征

2018-12-11车印平肖海燕崔梦月姜修洋蔡炳贵

沉积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石笋季风东亚

车印平,肖海燕,崔梦月,姜修洋,2,蔡炳贵,2

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 350007 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州 350007

0 引言

末次盛冰期(The Last Glacial Maximum,简称为LGM)是地球气候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最大冰川时期[1],一直以来都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问题。Heinrich2突变事件(简称H2事件)正是形成于LGM中一次典型的陆源冰漂碎屑层事件,时间大约在25~24 kyr B.P.[2]。H2事件发生时,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中冰漂碎屑层比值上升[3-4],北大西洋及格陵兰地区温度下降、海冰范围增加[5-6],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减弱[7-8],东亚夏季风(EASM)减弱[9],热带辐合带(ITCZ)向南推移[10],热带美洲降水减少[11]。与北半球变冷变干相反的是,南极变暖[12],南美夏季风增强[13-14]。尽管全球众多记录对H2事件都有记载,但受限于定年精度和样品分辨率等原因,目前对于H2事件的起止时间还存在一定差异[11]。深海沉积物由于沉积速率较慢,给出H2事件的发生时间大致在25~24 kyr B.P.[2]。高精度定年的伊比利亚半岛边缘SU818钻孔多指标解析,认为H2事件所对应的冰漂碎屑层峰值的发生时间为23.5 kyr B.P.[15]。遗憾的是,具有年层时标的格陵兰冰芯NGRIP在H2事件时δ18O记录变化特征并不明显[16]。

具有高精度U系定年的石笋记录能标定H2事件的年龄。在亚洲季风区石笋记录中,葫芦洞[9]、天鹅洞[17]、雾露洞[18-19]、万象洞[20]、羊口洞[21]、永兴洞[22]都记录了H2事件,但对H2事件的发生时间略有差异。对于H2事件内部突变过程的认识存在不同。葫芦洞石笋记录的H2事件呈现“V”型结构特征[9]。永兴洞[22]、天鹅洞[17]、雾露洞[18-19]石笋记录则表现为“突然偏正,缓慢偏负”的特征。万象洞和金湾滩洞[20]石笋记录则表现出缓慢偏正的过程。上述差异可能是由于定年精度和样品分辨率不同引起的,或者是不同气候区的气候记录载体对H2事件的响应不同。此外,陈仕涛等[17]、赵侃等[18]、吴秀平等[20]通过对比H2事件和H1事件,提出H事件内部具有复杂的亚旋回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位于我国东南部典型东亚季风区的福建西部仙云洞一支石笋(XYⅢ-28),利用 9个U/Th年龄和301个δ18O数据结果,重建了我国东南地区26.33~22.98 kyr B.P.期间平均分辨率为11 yr的东亚夏季风演化序列。通过与已有的南北半球高低纬古气候记录对比,探讨H2事件的起止时间和内部变化过程。

1 材料和方法

仙云洞(116°59′ E,25°33′ N,海拔970 m)位于福建省连城县赖源乡(图1),溶洞发育于二叠系栖霞组石灰岩中[23]。洞穴为三层阶状廊道式溶洞,洞穴封闭性较好,洞内实测相对湿度接近100%(2016年6—8月测)。仙云洞位于典型的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9.3 ℃,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洞内实测温度为17.5 ℃,与洞外年均温较为接近。洞穴上覆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连城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 500~1 700 mm,夏半年(4—10月)降水量超过全年降水的80%,并且该地降水δ18O受到东亚夏季风的强烈影响,夏季偏轻,冬季偏重,即当夏季风强盛时,大气降水δ18O值明显负偏,反之则偏正。

XYⅢ-28石笋采自于该洞穴底部,总长为760 mm,顶部直径约为70 mm,底部直径约为90 mm。沿着石笋生长轴切开并抛光,抛光面呈白色和透明色相间分布(图2)。距顶部305 mm处存在一个风化层面,有可能为沉积间断。

选择XYⅢ-28石笋0~308 mm层段,在抛光面上,用直径0.9 mm的牙钻共取得9个石笋粉末样品用于U/Th定年,分析仪器为MC-ICP-MS Neptune,在台湾大学地质系高精度质谱与环境变迁实验室(HISPEC)测试完成,年龄分析误差为±2σ,方法参照Shenetal.[24]。沿石笋生长中轴线采用0.5 mm钻头以1 mm为平均间隔共采集301个石笋粉末样品用于氧同位素分析,采用连续流Gasbench装置与Finnigan MAT-253型质谱仪联机测试,每9个样品加测一个标准样品(NBS-19),结果以δ18O(‰,VPDB)表示,计算公式为δ18O=[(18O/16O样品)/(18O/16O标准)-1]×1 000,分析误差(±2σ)优于0.06‰,在福建师范大学同位素实验室测试完成。

图1 仙云洞地理位置图红色五角星表示仙云洞位置,黑色五角星分别表示葫芦洞、永兴洞、天鹅洞和雾露洞位置;蓝色虚线箭头分别表示东亚夏季风、印度夏季风和冬季风Fig.1 Location of Xianyun Cave The red star indicates the position of Xianyun Cave, and the black stars indicate the positions of Hulu Cave, Yongxing Cave, Swan Cave, and Wulu Cave, respectively; the blue dotted arrows indicate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dian summer monsoon and winter monsoon, respectively

图2 仙云洞XYⅢ-28石笋抛光面图黑色线段表示测年点,黑色虚线表示沉积间断,49~127 mm表示H2事件突变过程层段Fig.2 Photo for sample XYⅢ-28 from Xianyun Cave, Southeast ChinaThe black rectangles indicate the positions of dated sub-samples. The black dotted lines instruct the positions of discontinuity. 49-127 mm represents the layer of the H2 abrupt climate changes

2 结果

2.1 XYⅢ-28石笋在0~308 mm层段年龄模式

定年结果显示,该石笋238U含量高((6.1~13)mg/L),232Th含量低((0.05~0.2) μg/L),定年精度高,均优于0.5%;在距顶部302~305 mm确为一沉积间断,石笋停止生长时间约为1.61 kyr,本文主要分析此沉积间断面以上至顶部层段(0~301 mm)。基于230Th测年线性内插和外推法,XYⅢ-28石笋沉积时段为26.33~22.98 kyr B.P.(图3、表1)。误差在±53~±76 yr之间,仅有一个误差较大(±107 yr)。在301~147 mm层段,生长速率为0.07 mm/yr;在147 mm以上层段,石笋生长速率相对较快,约0.11 mm/yr。

图3 仙云洞石笋XYⅢ-28年龄—深度曲线图误差棒表示石笋230Th测年点及测年误差(±2σ)Fig.3 XYⅢ-28 230Th dating-depth model Error bars represent the 230Th dating points and dating errors (±2σ)

样品号238U/(μg/L)232Th/(ng/L)230Th/238U(活度比)δ234U(测量值)234U初始值(校正值)230Th年龄(yr,未校正值) 230Th年龄(yr B.P.,校正值)XYIII-28-511 584±23148±90.438 2±0.001 61 259.9±5.01 344.6 ±5.323 044±10722 976±107XYIII-28-4111 270±1481±70.450 7±0.000 81 289.9±3.41 378.1±3.7 23 417±6023 350±60XYIII-28-6511 063±1673±110.453 6±0.000 81 288.5±4.11 377.2±4.4 23 601±6623 533±66XYIII-28-1238 008±10158±100.453 9±0.000 71 245.0±3.01 332.7±3.2 24 128±5524 060±55XYIII-28-14713 017±16129±110.458 5±0.000 71 251.0±3.21 339.9±3.4 24 324±5724 257±57XYIII-28-2036 171±18201±90.476 1±0.000 81 268.2±2.91 361.4±3.2 25 139±5825 071±58XYIII-28-25011 920±1878±90.486 1±0.001 01 266.2±3.81 361.7±4.1 25 747±7625 680±76XYIII-28-3009 815±15143±80.498 7±0.000 91 272.5±4.11 370.9±4.4 26 401±7626 334±76XYIII-28-30811 702±1252±110.527 4±0.000 71 278.6±2.61 383.8±2.8 28 008±5527 941±55

注:λ230=9.157 7×10-6yr-1;λ234=2.826 3×10-6yr-1;λ238=1.551 25×10-10yr-1;δ234U=[(234U/238U)活度比-1]×1 000;δ234U初始值是根据铀钍年龄获得,即δ234U初始值=δ234U测量值×eλ234×T;校正铀钍年龄假设初始的230Th/232Th原子比为(4±2)×10-6。yr B.P.为相对于公元1950年。

图4 H2事件突变阶段不同洞穴记录对比a. 葫芦洞δ18O记录[9];b. 永兴洞δ18O记录[22];c. 天鹅洞δ18O记录[17];d. 雾露洞δ18O记录[18-19];e.仙云洞δ18O记录;不同颜色误差棒为石笋记录的测年点及误差(±2σ);虚线表示各记录H2事件开始和结束;灰色矩形框为H2事件内部的百年至十年尺度弱季风事件Fig.4 Comparison of δ18O records of different caves in Heinrich Event 2a. Hulu δ18O record;b.Yongxing δ18O record;c. Swan δ18O record;d. Wulu δ18O record;e.Xianyun δ18O record (this study). 230Th ages and errors are color-coded by cave. The dotted lines indicate the onset and end in H2; the gray bars represents centenary-decade scale event of the internal H2

2.2 XYⅢ-28石笋δ18O记录变化特征

XYⅢ-28石笋在 0~301 mm层段的δ18O记录随时间变化序列如图4所示,平均分辨率为11 yr。在26.33~24.09 kyr B.P.时段,石笋δ18O整体相对偏负,在-6.2‰~-7.3‰之间波动,平均值为-6.8‰;在24.09~23.39 kyr B.P.时期,石笋δ18O快速正偏,变化范围为-6.1‰~-6.8‰,振幅达0.7‰,为H2突变事件,内部表现为“两谷一峰”特征;在23.39~22.92 kyr B.P.时段,石笋δ18O整体相对偏负,在-6.2‰~-7.1‰之间波动,平均值为-6.7‰。

3 讨论

3.1 仙云洞石笋δ18O记录的指示意义

近20年的石笋研究表明,亚洲季风区石笋δ18O所指示的气候意义各有不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认识:1)石笋δ18O记录表示冬/夏降水比率变化[9];2)指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和洞穴地点之间气团在运移过程的水汽剩余比[25];3)反映受控于亚洲季风强度变化的大气降水量变化[26-27];4)指代印度季风强度变化而不是东亚季风降水量[28];5)石笋δ18O记录反映的不是季风降水量变化,而是水汽源变化[29];6)石笋δ18O记录主要反映了远近水汽源份额变化,即“环流效应”[30]。

尽管存在上述争议,但东亚季风区内各洞穴石笋δ18O记录在轨道—千年尺度具有大范围的区域一致性,说明该区石笋δ18O记录最可能是反映夏季风强度[31-32],具有全球性意义。最近,Chengetal.[33]指出东亚季风区石笋δ18O值的变化一般指示平均气候状态下夏季风强度变化,即δ18O值偏正指示夏季风减弱,反之则相反。此解释也得到模型研究结果的支持[34]。与已发表的东亚季风区葫芦洞[9]、永兴洞[22]、天鹅洞[17]、雾露洞[18-19]石笋δ18O记录比较发现,该区域各洞穴石笋δ18O记录在H2事件上表现出整体一致的偏正特征。仙云洞与葫芦洞、永兴洞、天鹅洞、雾露洞石笋δ18O记录整体一致的证据说明,同位于东亚季风区的仙云洞石笋δ18O记录在千年尺度气候事件上指示了季风强度变化,即季风越强,石笋δ18O越偏负,反之则偏正。

3.2 H2事件年龄

东亚季风区石笋记录在H2时段具有整体一致性,表明东亚季风区石笋记录响应于共同的驱动因素,但在细节上还有一定的差异。已发表的葫芦洞[9]、永兴洞[22]、天鹅洞[17]和雾露洞[18-19]记录分别在24.5~23.5 kyr B.P.、24.3~23.3 kyr B.P.、24.3~23.5 kyr B.P.和24.3~23.6 kyr B.P.明显偏正,持续时间分别约为1.0 kyr、1.0 kyr、0.8 kyr和0.7 kyr,对应于H2突变事件(图4)。永兴洞、天鹅洞和雾露洞记录开始时间相同,表现为突变开始的特征;葫芦洞记录比其他洞穴记录开始时间早约200 yr,持续时间比天鹅洞和雾露洞记录明显更长。如图4所示,在H2事件期间及前后时段,葫芦洞石笋记录仅有1个定年点,测年误差为±100 yr;永兴洞石笋记录提供有2个定年点,测年误差为±120 yr;天鹅洞记录提供了3个定年点,测年误差在±220~±335 yr之间,平均误差为±278 yr,定年误差相对较大;雾露洞记录有3个定年点,误差在±99~±221 yr之间,平均误差为±186 yr。在测年误差范围内,已有的亚洲季风区石笋记录由于定年精度和样品分辨率不同,使得H2事件的起止时间和持续时间仍有一定差异。

本文重建的高分辨率仙云洞石笋δ18O记录在24.09~23.39 kyr B.P.时段整体正偏,振幅为0.7‰,对应于H2突变事件。仙云洞记录在H2事件的起止时间上分别提供了2个定年点,误差在±55~±66 yr之间,平均误差约为±60 yr,测年误差较小。根据突变事件主要变化过程中间点的位置可以标定仙云洞石笋记录H2事件的起止时间分别为24.09±0.06 kyr B.P.、23.39±0.07 kyr B.P.,持续时间为0.69±0.06 kyr。因此,我们认为具有高精度定年和高分辨率的仙云洞石笋记录更为精确的标定了H2突变事件。

3.3 H2事件亚旋回特征

在H2事件期间,高分辨率的仙云洞石笋δ18O记录整体呈现出“两谷一峰”结构(图4)。在24.09~23.87 kyr B.P.时期,石笋δ18O值平均值为-6.3‰,相对整体偏正,为H2事件内部的百年至十年尺度的弱季风事件;在23.87~23.64 kyr B.P.时段,石笋δ18O值平均值为-6.6‰,相对整体偏负,为H2事件内部的百年至十年尺度的强季风事件;在23.64~23.50 kyr B.P.时期,石笋δ18O值平均值为-6.4‰,相对整体偏正,为H2事件内部的百年至十年尺度的弱季风事件。

由图4可见,H2事件期间的这种亚旋回特征在雾露洞也略有体现,但并不如仙云洞石笋记录清晰。天鹅洞石笋记录则在H2事件内部呈现波动振荡的亚旋回特征。永兴洞和葫芦洞由于样品分辨率的原因,没有记录到这些亚旋回事件。研究发现,仙云洞石笋记录H2事件内部的百年至十年际尺度的气候振荡特征在H1事件[35-36]、新仙女木事件[37-39]以及小冰期[40-43]也同样存在。这说明,在这些千年尺度极端变冷事件的内部也是不稳定的。前人研究表明,这种千年尺度气候极端变冷事件内部百年至十年尺度不稳定的气候事件有可能是在太阳活动的影响下[35,37-38],使得北大西洋海冰异常、ITCZ南北移动[10]、全球大气环流重组[44]、低纬度大气环流显著变化[9]、亚洲季风区水文变化异常[45],从而使得这些千年尺度事件内部呈现出不稳定的变化特征。

3.4 高低纬记录对比

先前的研究已表明,H2事件具有全球性特征,南北半球气候呈现“see-saw”模式[13,46-47]。在百年至十年际尺度上,这种“see-saw”模式依然存在。格陵兰冰芯GISP2 Ca2+(图5a)[16]具有仙云洞石笋记录(图5b)类似地亚旋回特征。已有研究表明,格陵兰冰芯GISP2 Ca2+在百年至十年尺度上指示了亚洲冬季风强度[18]。仙云洞石笋记录与格陵兰冰芯GISP2 Ca2+在百年至十年际尺度上具有很好的关联性,即石笋δ18O增加对应于Ca2+离子浓度增加,反之则相反。这也说明在H2期间,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呈反相位关系。仙云洞石笋记录的H2事件期间2个百年至十年际尺度的弱季风事件同样体现在反映热带美洲地区降水变化的高分辨率墨西哥石笋Itzamna记录中(图5c),在23.7 kyr B.P.、24.1 kyr B.P.时期2个百年至十年际尺度的降水减弱事件[11],与仙云洞石笋记录的弱季风事件具有一致性。同时,指代ITCZ位置变化的Cariaco盆地反照率记录(图5d)显示,ITCZ向南移动[10],反映南美季风系统(SAMS)的高分辨率巴西南部石笋JAR-13 δ18O记录(图5e)在23.6 kyr B.P.前后则出现两个偏负过程,南美夏季风增强[14]。南极冰芯EDML δ18O记录(图5f)显示,在H2期间呈现两个阶段的温度升高过程[12]。南北半球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表现为反相位特征,即“see-saw”模式。

图5 仙云洞石笋δ18O与高低纬气候记录对比a.格陵兰GISP2 Ca2+记录[16];b.仙云洞δ18O记录;c.墨西哥石笋δ18O记录[11];d. Cariaco盆地反照率记录[10];e.巴西石笋δ18O记录[14];f.南极冰芯EDML δ18O记录[12];不同颜色误差棒为石笋的测年点及误差 (±2σ);灰色矩形框为H2事件内部的百年至十年尺度弱季风事件Fig.5 Comparison of δ18O records for Xianyun Cave and high-low latitude climate recordsa. GISP2 Ca2+ record; b. XYⅢ-28 δ18O record (this study); c. Itzamna δ18O record; d. sediment reflectance record from the Cariaco Basin; e. JAR-13 δ18O record; f. EDML δ18O record; 230Th ages and errors are color-coded by cave; the gray bars represents centenary-decade scale event of the internal H2

这种模式有可能是AMOC通过改变ITCZ位置和大气环流来调节东亚季风和南美季风所形成的[47]:当AMOC偏强时,ITCZ位置北移,东亚夏季风环流增强,降水增多;此时,SAMS也随之北移,南美夏季风偏弱,巴西南部则降水减少。反之,当AMOC偏弱时,ITCZ位置南移,南美夏季风偏强,巴西南部降水增多,东亚夏季风则偏弱,降水减少。

4 结论

(1) 基于福建西部仙云洞石笋(XYⅢ-28)9个U/Th年龄和301个氧同位素结果,建立了26.33~22.98 kyr B.P.期间平均分辨率为11 yr的东亚夏季风演化序列。石笋δ18O记录最为显著的特征在24.09~23.39 kyr B.P.时段偏正,振幅为0.7‰,对应于北大西洋显著的 H2突变事件。根据主要变化过程中间点的位置可以标定H2事件的起止时间分别为24.09±0.06 kyr B.P.、23.39±0.07 kyr B.P.,H2事件的持续时间为0.69±0.06 kyr。

(2) XYⅢ-28石笋记录在H2事件内部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百年至十年尺度“两谷一峰”结构的亚旋回特征,这种亚旋回特征在H1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以及小冰期等内部同样存在,表明这些千年尺度极端变冷事件的内部气候变化也是不稳定的。仙云洞石笋记录与高低纬古气候记录对比发现,H2时期南北半球呈现反相位关系,即“see-saw”模式。

致谢 感谢台湾大学沈川洲教授在定年上提供的帮助。

猜你喜欢

石笋季风东亚
绿水青山图——海洋季风的赞歌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第7 届东亚焊接技术论坛(7th EAST- WJ)在杭州落幕
学霸“三小只”
户撒刀
石笋功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万马奔腾
游石笋山(外一首)
客鸟尾石笋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