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品行的影响

2018-12-10唐斌

教师·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影响

唐斌

摘 要:国学就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究,其中涵盖了两汉经学还有宋明理学等。若是从广义上去分析,国学经典诵读还包含历史、哲学还有政治以及经济等。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若是对其进行学习可以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部分,便于学生纠正和培养品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此,文章对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品行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学生品行;影响

一、引言

经典诵读就是学生对一些经典的典籍或者诗词等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其文化底蕴更加丰厚,可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经典文章的诵读可以传递智慧和文学的精华部分。我国众多经典文章也是时代性的经典读物,并没加入任何的修饰成分,因此这些知识或者思想印记在学生的脑海当中,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可以让学生的大脑更加聪慧、敏锐,品行也更加高尚。

二、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行为影响现状分析

1.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力弱,积极影响缺失

在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品行和综合素质至关重要。新时期的教育并不是灌输方式的教育,更不是束缚和强制性的学习,而是更多地需要对学生进行激发和唤醒,唤醒小学生的天赋还有基本的潜能,再进一步唤起学生个体的心灵自由,让学生勇敢快乐地做自己。

经过笔者的走访和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认知率非常低,特别是一些乡镇的学校或者私立学校,将近有20%的学生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认识不到位,持有不喜欢的态度。

2.缺少国学经典诵读氛围,学生品行教育环境缺失

国学经典诵读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并没有相关的硬性规定,学生所受到的国学经典熏陶不足主要是因为国学诵读的时间在学校缺少保障。国学教育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或者单一性的教育工作,还需要将其融入教育和管理的每一个方面,从品行和思想上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纠正,改变学生头脑空化的现象,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对国学经典诵读教育进行特别的关注,缺少国学文化氛围,所建立起的相关评价体系也缺少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联,这样就很难激发起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国学经典教育就成为一种外在的形式。例如,一些学校只是在早晨上课之前进行象征性的朗读和领读,阅读的时间非常短暂,并且非常仓促,甚至在考试之前也减少了诵读的时间。此种现象在学校中十分常见。

3.缺少国学经典诵读积极行为模仿对象

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就是家长,能够接触的第一环境是家庭,因此,家长的言行对于孩子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感染和榜样带头的作用,学生也愿意去模仿家长的言行。笔者在走访和调查中发现,在一个学校的三个班级当中至少有50%的学生家长对国学经典不是非常了解;一部分家长甚至连电视上的国学经典节目都没有听说过;将近有70%的家长对于孩子学习国学经典持有消极性的态度;有40%以上的家长未参与过学校举办的经典诵读活动[1]。

三、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品行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1.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品行的影响

在学生少年时期,好的教育能够启迪其心性。学生可以通过国学经典阅读和背诵的项目朗诵理解文章和故事的内涵,然后将这些道理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学习经典也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不断对学生的品格和人格进行完善,并且成就自己的人生。

经典学习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国学经典当中蕴含着非常多的传统美德,这些都能够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提升学生的品格素养和综合素养。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学生的品德息息相关,也与学生的国学品德素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其中的孝亲敬长、诚实守信等都是重要的品德修养。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明,这些都能够给学生带去一定的情感熏陶,使其一边学习一边对自己的祖国、家庭产生情感,生发出强烈的民族意识。例如,在《论语十则》当中的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教会学生做人道理:自己不想做、不想要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做、去接受。有了这些品德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也可以更有秩序。《论语》《孟子》当中蕴含了很多精华思想,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人思想的精华并且也对后人的生活進行指导。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社会,善于诵读经典,在经典当中塑造自己的品行,才能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才可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道德观[2]。

国学经典属于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文化精华部分,其中蕴含的品德修养内容比较多,学生在人生的成长阶段以及道德品行的形成阶段当中,对品德的关注还比较多,因此只有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才能够更好地让文化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潜移默化中让待人接物的态度发生转变。课堂上经常开展经典诵读的项目还可以让班级的良好氛围得以形成,学生相互比对着谁的素养更高,谁的纪律性更强,并且学习态度也会得到明显的转变,例如,见到长辈或者教师会主动地问好[3]。

2.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对策分析

首先,提升学生的诵读兴趣。国学经典是语文学习课外项目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夯实自我思想、了解古代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强化内部推动力,兴起对某个个体进行事物研究的推动,并且在其中也会有积极的心理体验。教师在教学的内外可以建立起“经典角”“民族月”“爱我中华,书写中国字”,然后将经典编辑成小品、节目等供学生去表演,一边表演一边体验故事的情节以及人物的思想,提升小学生对经典诵读和经典文章的研究兴趣。

其次,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和分析。环境具有暗示性的作用,可以对学生的品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建立就十分必要。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创建一些朗诵的亲子比赛活动,由此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也能够让家长对经典诵读产生正确的认识。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榜样带头作用对于学生品行的带动有积极的影响。除此之外,学校也需要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在校园张贴一些古文化奠基精华语句等,让学生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早课进行经典朗诵,使这些动听的声音可以传播到校园当中去,给予学生更多感官上的刺激。

最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构建。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相关活动,在这些活动当中学生认真了解国学经典部分,并且按照教师的活动要求进行阅读,阅读之后开始讲一讲、说一说、评一评内容部分对自己产生的行为影响。教师对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评价可以从重奖优秀原则开始,在班级中做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并且可以给予考核突出的学生一定的奖励。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十分关键,并且对纠正学生的不良品行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家长和学校乃至学生自身都需要对经典诵读进行关注,更好地展现出经典诵读的精华智慧和思想,给学生带去良好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江素梅.浅析如何通过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学生品德养成[J].速读(下旬刊),2016,25(2):236.

[2]高 敏.新课标下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品德养成教育之我见[J].速读(中旬刊),2016(2):317-318.

[3]孙广青.用国学经典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策略元[J].东西南北(教育),2014,14(6):6.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诵读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