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Web2.0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设计与实现

2018-12-10祝志敏李强

软件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祝志敏 李强

摘要 针对现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用软件工程方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通过Web 2.0技术实现邮件推送、及时刷新、博客管理、RSS推送等功能,以增强师生、生生交互,构建功能强大、资源丰富、多元交互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Web 2.0; B/S;心理健康教育;交互

DOIDOI:10.11907/rjdk.181052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8)009014004

英文标题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ebsite Based on Web 2.0

--副标题

英文作者ZHU Zhimin1 , LI Qiang2

英文作者单位(1.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2.College of City and Tourism,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421002,China)

英文摘要Abstract:In order to tackl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college mental health website and innovate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e employ software engineering method to construct a new website to offer kinds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college. The website realises the functions including pushing email, refreshing timely, managing the blog, pushing RSS feeds through Web 2.0 technology, by which it can strengthen interaction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build powerful, resourceful and multivariate interactive network platform of mental health. The new website provides new ideas for colleg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英文关键词Key Words:Web 2.0; B/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interaction

0引言

大學生群体承担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1],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但仍存在因观念滞后导致心理咨询不被学生认同、咨询对象不能连续跟踪等问题,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尤为紧迫。网络共建共享资源已成趋势,无线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及内涵。傅荣[2]、魏荣等[3]认为网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手段;李强[4]从问题意识角度认为网络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内容。

(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体系构建。姜巧玲[5]提出 “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创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李莉[6]从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视角提出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王佳利[7]以积极心理学为主,从工作队伍、教育阵地和互助体系等角度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陈新星[8]、何炎芬[9]、乔海英等[10]将新媒体运用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

(3)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开发。赵文丽[11]、赵新跃等[12]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和开发网站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研究,而心理健康网站开发相关文献较少,网站设计和开发缺乏应用研究。本文采用软件工程方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思路。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存在的问题

现今高校已普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具,构建了以校园网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和网络咨询的平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体系分布不全面。大部分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但多数网站的内容集中于学生的学习、人际及恋爱3方面,而专业规划、生活、情绪管理等方面很少甚至没有涉及,且多以理论性知识展示为主[11],缺乏案例分析,难以吸引学生。

(2) 评测系统不规范。少数网站能提供标准化心理量表,但多数网站的心理测验题为网络转载的趣味测试,本身缺乏科学性,可能误导学生[13]。

(3) 交互系统不完善。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多为静态网站,缺乏与学生互动。即使设有留言板功能,使用率不高;且交互手段单一[14],学生只能通过文字与教师交流,难以有效表达内心真实想法。

杨文登[15]提出整合的“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创建本土化研究证据数据,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基于该理念,本文设计和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通过网站数据挖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利用推送技术为大学生量身定制“心理健康食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积极影响。

2Web 2.0技术

传统的Web技术以网站为中心,面向用户呈广播式展示网页内容,用户只能被动接收,与网站无交互;而Web2.0技术能以自主服务模式为主,注重网站服务的自主性和内容建设参与性[16]。Reilly[17]最早对Web2.0进行定义,认为Web以用户为中心覆盖整个网络,以数据为核心、借助群体智慧的设计,运用轻量级编程模式的系统开发平台,能实现富用户体验,软件可借助多设备运行并不断改进。简而言之,Web2.0是一种能够根据用户行为习惯生成内容的互联网。本文通过Web 2.0技术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多角度、多途径引导大学生,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3基于Web2.0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功能模块设计

现代大学生看似独立却又渴望与人交流,他们好奇心强、接收新生事物快,但遇到问题却找不到解决途径,所以平台立足于帮助大学生及时解决人际、情感、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其建立原则包括专业性和凝聚性。专业性原则旨在为学生提供科学、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站呈现方式凝聚多种技术,符合大学生网络行为习惯。理论性和趣味性结合,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多元交流,注重保护隐私,打消学生咨询顾虑;丰富资源与新兴技术,增强网站的吸引力。结合Web 2.0的特点,网站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1)后台管理模块。提供学生、教师、管理员3类账号。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能实现对整个网站的所有操作,主要是网站维护、账号管理、资源管理;教师实现对资源的修改及增减,发布信息,提供咨询;学生主要浏览网页,咨询及测试。

(2)检索模块。提供以关键字、内容或标题3类文本检索方式,通过检索功能快速定位资源,提高搜索效率。

(3)资源模块。作为网站核心模块,提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包括常见心理问题及相应解决对策,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18]。课程学习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包括课件、教案及作业展示;典型案例介绍引导学生反思、扬长避短;专题知识从专业角度介绍各种心理疾病,如洁癖、抑郁症、精神衰弱、焦虑症、网络成瘾等,让学生全面认识心理问题,增加自身心理健康储备知识;书籍推荐和影音娱乐提供相关心理教育书籍或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放松心情。

(4)论坛模块。注重生生及师生交流,在遵循网络安全法则的前提下,学生畅所欲言,以自助或互助形式解决问题,拓宽思路。专题讨论是对某种心理问题展开辩论,学生可心理互助中提问,其他学生解答,培养学生自助及助人能力;还可在心得讲堂中分享知识经验;在活动交流宣传模块分享心理活动。

(5)咨询交流模块。咨询模块提供咨询流程及咨询方式。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敬而远之,抱有“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有问题”,或者“精神不正常”的想法。而网络隔离性可消除尴尬,心理咨询师通过网络帮助学生解決问题,保障网络回访率,或引导学生面对面咨询。咨询方式人性化、交流多元化能使学生消除自身顾虑,坦然接受心理咨询。

(6)测评模块。该模块提供专业测评和趣味测评。专业测评提供专业心理测评,包括人格测试量表、心理状态测量量表。学生需通过实名账号登陆方可测试,测试结果仅供学生本人、咨询老师查看,咨询老师在后台观察学生测量数据,从中筛选出疑似有心理偏差的学生,一方面观察并分析该学生浏览记录、发表言论、聊天记录等网络行为,预测该生心理状况,另一方面通过朋辈心理互助员对该生观察、了解,确定该学生是否有异常表现,运用网络技术及时性与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预测学生心理状态。

4基于Web2.0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实现

4.1系统环境

考虑网站应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移植性,本系统对硬件、软件要求如下:

(1)硬件端。客户端:连通网络,安装Web浏览器或手机上网;服务器端:设置在校园网服务器集群中。

(2)软件端。采用B/S架构,通过浏览器与网络服务器和数据库交互,方便用户使用,服务器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 Server 2008,IIS6.0及以上,采用ASP.NET技术,结合C#构造应用程序,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使用Adobe Dreamweaver 制作网站框架,结合Adobe 系列的Photoshop 、Flash、Audition等制作网站多媒体素材。

根据B/S结构特点及网站开发原则,设计网站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用户以账号认证或游客匿名访问的形式,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对网站进行访问,由访问工具层和表示层提供界面。应用层逻辑上依据其功能划分多个模块,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持,响应用户请求,调用数据库访问层的内容完成相应处理。逻辑层分析、挖掘用户行为,特别是针对BLOG和讨论区页面信息做结构化处理,进行本体语义标注;通过词频分析、检索和组织等技术分析、重构,形成新知识,通过推送技术将知识推送到上一层,实现定制服务。数据库层实现数据管理,用户经应用层写入、存储数据,应用层及逻辑层通过接口调用数据库数据,实现数据与用户的双向流通。

4.2关键技术

4.2.1.NET技术

.NET是一种基于网络计算与服务的应用软件开发与运行环境,通过.NET 可以实现基于 Web 的分布式计算[19]。例如利用.NET的mail组件将信息通过邮件推送至学生,实现过程包含处理Email的类,如SmtpClient类、NetworkCredential类、MailMessage类等[20]。通过设置MailMessage类的参数发送电子邮件,初始化实例(发件人地址、收件人地址、邮件主题及内容)后,可将邮件发送到邮件服务器,设置代码如下:

System.Net.Mail.MailMessage message =new MailMessage(strFrom,strto,strSubject,strBody);

message.BodyEncoding = System.Text.Encoding.UTF8;//设置用于邮件正文的编码

message.IsBodyHtml= true;//设置邮件正文是否为Html格式

client.Send (message) ;//将指定的邮件发送到Smtp服务器

4.2.2Ajax技术

用户界面采用Ajax技术,实现不刷新页面就能实时交互,结合JavaScript、CSS、DOM 和XMLHttpRequest等,增强了用户体验。例如, Ajax实现注册页面不需刷新就能显示注册账号是否存在。自定义函数checkacount( ) 检测账号是否为空,不为空则调用createRequest( )函數检测用户是否存在。另设置检测用户名按钮,在其超链接onclick事件中调用checkacount( ) 方法显示检测结果,通过调用数据库语句,对比注册账号是否与已有账号相同,判断注册账号是否唯一。其关键代码为:查看用户名

4.2.3X3-BLOG系统

支持多用户、开源的系统X3-BLOG 是基于XML+XSLT+AJAX技术构建的开源多用户博客门户系统,支持ASP.NET开发及SQL server 2008数据库。通过对该开源程序二次开发实现本系统BLOG管理。

4.2.4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标记数据、定义数据类型,允许用户定义标记语言。其中RSS是根据XML规范创建的一种文档格式,实现简易信息聚合,让用户获取更新的网站内容[21]。通过RSS技术,网站用户可对某些特定主题进行定制,获得相关推送,享受定制的个性化资源[22]。RSS推送服务过程见图3。

具体流程如下:用户通过站点提供的链接或多种方式选定信息主题,生成相应的RSS文档,进行类聚合后写入提取库,利用提取库在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主题集合,更新RSS种子,通过阅读器展示给用户。生成RSS文档时按一定格式生成数据字段(见表1),后期服务器分析获取的信息,通过匹配表1关键字段,决定是否推送该信息。

5结语

本文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展开探讨,通过Web2.0技术构建了个性化定制资源推送、多元化交流的网站。网站强大的资源库能为大学生提供专业、个性化科学心理指导,有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提供新模式,拓展教育形式,推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马建青,石变梅.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影响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8(1):97102.

[2]傅荣.网络教育、网络心理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4):7577.

[3]魏荣,魏婧.高校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琼州大学学报,2004(4):2526.

[4]李强.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健康心理培养探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221224.

[5]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长沙:中南大学,2012.

[6]李莉,杨玉宇,张燕.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视角[J].学术探索,2017(08):150156.

[7]王佳利.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4):5860.

[8]陈新星.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1):6165,73.

[9]何炎芬.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阵地的建设[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9):270271.

[10]乔海英,张朝红,李明月等.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为例[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7779.

[11]赵文丽.校园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8(10):4243.

[12]赵新跃,何敏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环境的系统实现与探讨[J].医学信息,2002(5):286289.

[13]盛鹏飞.高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现状的实证分析——基于对某省113所具有ICP备案高校网站的调查[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6):98102

[14]姜巧玲,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6):8186,111.

[15]杨文登.美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循证实践:理论、实施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7,44(6):5467.

[16]余燕芳,葛正鹏.终身学习平台设计与构建——以Web2.0到Web3.0的学习理念变迁为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14(4):7076.

[17]张树人.从社会性软件、Web2.0到复杂适应信息系统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4.

[18]滕欣欣.Web2.0时代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5):9699.

[19]崔维响.基于Web2.0的网络课程设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0]赵辉,祝志敏.基于微博推送信息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服务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4):403406.

[21]张婕.基于RSS技术的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研发[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22]张焕俊,焦克莹.Web2.0技术:教育的解放还是破坏[J].中国成人教育,2017(13):1518.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江艳)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