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D电影技术中的转换、修复与未来发展

2018-12-10杨俊蕾

上海艺术评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泰坦尼克卡梅隆

杨俊蕾

电影诞生百年时,各国影人都有纪念方式。作为诞生地,法国出现了一个趣味盎然的活动策划—“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从全球范围邀请著名电影导演40位,使用卢米埃尔时代的摄影机(活动电影机),分别拍摄一部短片,黑白两色,无后期配乐配音,无后期画面剪辑,所有能够视听得到的内容只是时长52秒。

52秒的时间持续不要说对于一部电影的比例极为有限,和常见的长镜头1分钟容量相较来看,甚至比不上大多数的长镜头运行内容。电影的创始人卢米埃尔兄弟有史以来第一次完成连续影像拍摄的这部摄影机器,自然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其摄录影像的最高参数仅能达到52秒。然而正是这一闪而过、稍纵即逝的影像技术,为后来的第七艺术发展提供了人类技术史上极为重要的基础,也使电影成为所有艺术中和技术发展最互为因果的特殊类型。在经历了默片转有声电影,黑白电影变成彩色的两次跨越式发展之后,电影在20世纪和21世纪内的技术跨越获得了几何式成倍增长的爆炸变化。其中,媒介类型上的胶片转为数字,不仅是拍摄过程中胶片盘变成了存储硬盘,而且将拍摄完成后的单层平面镜头视像变成了加强纵深立体的3D成像,再加上放映画面的长宽高之比一变再变,日益成为IMAX格式为主导的宽幅巨幕,电影与它百余年前诞生时的52秒样貌相较,变化的量级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

此次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设置了詹姆斯·卡梅隆的展映单元,《终结者》《异形2》《泰坦尼克》和《阿凡达》,尤其是时隔二十年后的《泰坦尼克》,经过3D技术的修复与全面转化,以杜比视界格式进行放映,再一次集中而强力地把3D电影技术与3D修复技术推入公众视野。

3D修复技术对于电影的存在具有强大的改变力,针对上世纪50年代的初级3D电影技术而言,在画面的分层和画面光线呈现方面都有显著提升。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放映的《泰坦尼克》最新版本,改变了电影的一般传播程序,正在作为一个技术化样本重写着关于电影的概念定义。一般来说,电影本身的技术复制性质决定着它的存在性质—“没有原本的机械技术复制品”。本雅明关于复制技术的哲学洞见把电影解放出传统艺术的禁锢,划时代地进入了艺术发展的现代界面。而3D拍摄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则从拍摄步骤开始,将立体化的视觉映现效果包含于创作观念中。

根据人的视知觉原理观察与应用,视觉神经在传导过程中有极轻微的占时错位。在此基础上采用偏光视野模拟人眼观察景物对象,将2台摄影机以左右眼的分工方式加以分置拍摄,得到的拍摄画面彼此之间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水平时差。在放映阶段中,同步运作的两部放映机分别形成左与右叠加的双影画面。而对于观众来说,所佩戴的偏光眼镜使其左右眼的观看各自获取画面上的一重,又在脑神经传导和处理之后,在视觉上产生三维立体的效果,并跟随叙事的连贯性,体验画面上人像、物像的不同运动方向,或者是感受到脱出银幕外的扑面而来,或者产生不断纵深到银幕深远处的视知觉,逐渐提升的浸没感强化着犹如置身于内的身临其境实感。

《泰坦尼克》在肇始之初就被视为“现代高科技手段讲述戏剧性故事的经典范例”。1原先在拍摄中采用的是2D技术,卡梅隆在从项目申请到项目启动的过程中,主要攻克的技术难题是后期电脑动画特效技术,特别是针对海难影片中的船体爆裂和短暂却震撼人心的沉船发生过程。而且不出意外地,在模型制作、模型拍摄画面和后期的比例调整等环节一一取得突破。2技术连环突破的结果是《泰坦尼克》不仅获得表面上的全球票房胜利,更重要的是它重新校准了电影视觉方式的评分量级。这艘冰海沉船所到之处,在故事叙述中完成的是一个青春可人奉献爱情并获得人生价值真谛的感人体验,而在影片的放映之外则是对整个影业的冲击与新变。影院的技术革新吸引了更大的注意力,而不再是爆米花的酥脆程度或者座椅的海绵含量。影院经理人开始检查银幕的画面亮度,测量画幅宽度,倾听音响的环绕效果是不是能够真的匹配顶级技术新片的席卷放映。1997年和1998年的2D版《泰坦尼克》新片全球上映,表层上促发无数讨论和修辞中的冰海沉船,实际上却是全球电影工业启动全面升级换代的领航旗舰,拖动了沉寂已久的影业,将当时显出疲态颓势的电影业重新推上观众的视野,得以与方兴未艾的电子游戏行业一争高下。

电影的技术发展道路不同于电影史的记录方式,甚至对后者也形成了新的改写冲击。以往的史学记载是编年式的,以电影放映时间、发行时间、片内叙事的时间设定和放映时长作为基本数据来营造并固定地结构着一部影片在影史中的评价占位。然而,3D技术在转换与修复方面的升级对上述习以为常的记录写作流程提供了开放的,甚至无法预期是否无限开放的,影片技术格式增补新可能。

早在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进行杜比视野格式的放映之前,《泰坦尼克》就以初步的3D修复格式吸引了中国市场。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相隔15年的旧片重映,不仅没有丝毫降低人们的观影期望和热情,而且完全相反,火爆的票房反应比新片上映有过之而无不及。2012年,詹姆斯·卡梅隆在3D版《泰坦尼克》的放映过程中和观众们分享了很多技术细节。尤其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修复,3D技術修复对于一部2D旧作来说会更改到哪些部分?对此,卡梅隆举了片内一个经常为人津津乐道的抒情画面:影片渐至尾声,露丝躺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仰望天空,然后镜头跟随人物视线上扬,星空中繁星璀璨,却又异样凄凉……

就在无数观众的心绪被卡梅隆的高超镜语给牵动地欲哭无泪时,他收到了一封纠错Email,指出这个看上去很美的星空画面完全就是一个谬误。因为从天文物理学的事实角度来测量,泰坦尼克所沉没的时间—1912年4月15日凌晨,所沉没的海域—大西洋的纽芬兰海域,绝无可能看到影片中的那片星域。挑刺吐槽找穿帮镜头,卡梅隆早已受够了全球迷影粉丝们对他作品爱恨交织的过度注意,但是这一次他不得不高度重视,因为邮件发自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天文馆,作者就是馆长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推动宇宙系列丛书的作者之一。2D胶片时代,电影是遗憾的艺术,这句话流传已久并且深得人心,有时候作为演员对自己表演的开脱,更多时候则是对影片中一旦出现谬误就只能听之任之的物理限制原因。数字化时代到来后,3D修复技术将遗憾驱逐出电影。卡梅隆向天文学家求得了正确绘制的星空图,在2012年3D版《泰坦尼克》中将其修正过来。

从2012年到2018年,完成了第一环节上的2D转换3D格式之后,上海国际电影节对于《泰坦尼克》的技术改进主要体现在放映环节对影片的提振。就在观众们还久久回味着李安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从拍摄、制作到放映的系列技术参数,如3D、4K、120帧,两年之后的卡梅隆又把20年前的老片做了技术更新。《泰坦尼克》在技术参数上被调整为杜比视界模式,Dolby Vision,激光放映系统提供给这部老影片翻倍的光学表现力和图像再现力。按照卡梅隆的预期,上述的海上沉船,那片黑漆漆的夜景海面戏和星空画面,将再次得到更为清晰的视觉展现,而这个亮度的实现在20年前的技术条件不仅不可能达到,甚至难以想象。

3D修复技术进一步完善后,产生的带动作用亦将辐射到方方面面,直接影响到影片的生产和影像的观看双维。后者对于技术升级的需要更为实际而具体,比如直接接触观众并提供观看体验的3D眼镜。目前很多中国影院默认提供的3D杜比眼镜是按照欧美人的脸型结构制造的,并不适合亚洲人相对扁平的鼻梁结构,严重拖累到顶级技术影片的观看实效。毕竟前往影院观影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仪式性集体行为,3D眼镜架在鼻梁上却多次轻易地下滑,对于流畅观影必然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干扰。再一次不出意外的,电影技术的先锋派卡梅隆又在进行新的3D技术领域拓展—裸眼3D实验。无需外在的观看辅助,而是整体上升级影院的硬件设备,实现视听审美的自由无碍。

作者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项目名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GD1706“传统文化资源激活中国电影供给侧创新研究”

刘书亮主编《电影艺术与技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373页

李昱 编译《<泰坦尼克>中的电脑特技》《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泰坦尼克卡梅隆
雪上“泰坦尼克”
离梦想近一点儿
The Titanic II Is Making Its Maiden Voyage in 2022 “泰坦尼克2号”将于2022年下水启航
闭上眼睛数到十
卡梅隆的细节
看谁更像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