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发展会展业需要的魄力和智慧

2018-12-10陈猛

中外会展 2018年11期
关键词:办展会展业会展

陈猛

在近日某市举行的会展企业座谈会上,有行业代表指出当地展馆的消防部门规定,展馆内展位距墙要达到六米,远远超过某发达城市规定的两米距离,这造成了展馆的大面积空置,间接导致展会主办单位成本的提升。而当地会展管理部门负责人向展馆负责人了解情况后,也曾就消防方面的问题与有关部门进行过沟通,然而一顶“消防安全”的大帽子下,沟通无果。同时,由于当地没有强有力的会展协调管理机构,企业办展需要对接十几个部门,大大增加了办展成本,多头管理且标准严苛等问题也成为饱受当地企业诟病的一个现象。在会展城市之间竞争越发激烈,更多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业的当下,上述问题反映了政府在大力发展会展业时普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试图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谈一谈政府发展会展业需要面临的问题以及为此需要做出的准备。

首先,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强有力的行政资源支撑。政府发展会展业,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 ,对于企业而言,办展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硬件环境、市场环境、政治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是指展馆设施、酒店能否满足办展需求,市场环境主要是指当地的经济状况、消费能力、产业基础是否适合举办相关展会,而政治环境则是指企业办展需要面对的与政府部门协调沟通的难易程度和成本高低。在这三者之中,前两者相对稳定,短时期内不会发生重大改变,那么让企业感受最直观的,也是政府最有可能有所作为的就是政治环境。会展行业是典型的“婆婆多”,办展需要十几个行政部门的管理,尤其是这里面还涉及公安、消防、海关等手握重权的要害部门,企业对接起来可以说是疲于奔命。如果某地有会展专门机构(会展办、局),能够帮助企业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则能很大程度降低企业的沟通成本。但是会展局(办)能否“搞定”相关部门,换言之,能否与这些部门有效沟通,获得其理解和支持,这要取决于其是否足夠“强势”。这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会展局(办)的行政级别是否够高,是否能够获得当地政府足够的授权;二是当地主要领导(一、二把手)是否足够重视会展业。业内常说会展业是“市长经济”或者“一把手产业”,就是指领导是否重视对展会的成败影响极大,主要领导重视会展业,各个部门大开绿灯,会展业就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反之就发展得慢、发展得差。至于会展局(办),自然是行政级别越高,能调动的资源越多,在协调相关部门的时候腰杆也能更硬。纵观国内会展业发展较好的二线城市(一线城市情况特殊,暂不讨论),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会展办或者会展局。但是目前国内还有很多城市没有专门的会展管理机构,有的城市即便设置了会展办(局),也是挂靠在商务部门或者贸促机构的某一个处室,行政级别和影响力都太低,能够发挥的作用自然十分有限。因此,笔者以为,一个城市如果要大力发展会展产业,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立一个强力的会展管理部门,一个能够协调各方、与各职能部门说得上话的当家人。

第二个问题,政府该不该花钱补贴会展业。国内会展城市几乎已经形成一个惯例,发展会展业必出台专项资金政策,甚至有互相攀比奖励额度的情况,这种做法在业内一直是有争议的。支持者多为会展企业尤其是成长型的会展企业,他们需要政府资金来抵消部分办展成本,辅助其渡过创业阶段的艰难,平稳壮大。而反对者则认为扶持资金是非市场行为,打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不利于行业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应该说,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对于城市决策者而言,是否设立奖励扶持资金,设置多少额度,这需要对自己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市场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政府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经营环境是否良好;二是对比同类城市的优势是否明显。

国内大部分会展城市都有会展资金奖励扶持政策,而北京、上海这样的会展发达城市反而没有会展政策(这里专指市一级的政策),其中的原因各不相同。北京是因为城市首都功能定位,对于包括会展在内的大型活动是持谨慎态度严格管控的,自然不会大力支持会展业,尤其是在城区范围内。而上海没有会展资金政策,则是由于其本身会展业高度繁荣、市场环境良好,已经不需要政府的资金来铺路了。以国内的发展环境而言,越是市场化水平高、发展环境越好的城市越不需要(依赖)政府资金,越是发展环境不完善、基础差、市场化水平低的城市越需要政府资金。但是,城市发展环境能够达到上海那种高度市场化的城市,国内几乎没有,因此大部分城市还是需要政策资金的。此外,一个城市是否设立会展资金,还要考虑竞争行情的需要,在与自身处在同一水平的城市当中,如果大部分城市都设立了会展专项资金,那么无论该城市环境如何,可能都需要设立会展资金,这是保证在城市竞争中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至少不能与对手差距太多。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那个城市,在消防规定无法更改的情况下,如果政府用财政资金补贴展会费用,降低企业办展成本,就能抹平其与其他城市竞争方面的价格鸿沟,抵消部分劣势。

第三,政府要敢于担当、勇于改革创新。许多企业在反映办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都会吐槽公安、消防等部门的有关做法。企业提出的具体困难需要政府解决,如果有关部门都害怕担责任,那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只能是部门之间互相扯皮。上海之所以能成为国内会展城市的龙头,政府在机构改革、服务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许多城市学习的。上世纪90年代,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初建成之时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国外展商进不来。一个展览涉及十几万到数十万人,这么多人要办理签证,光花费的时间就是巨大的社会成本。怎么办?当时的浦东新区连展览业态都没有,政府机构也只是一个浦东开发办公室,仅仅下设三处两室,人均连一张办公桌都没有。但即便是这样,政府仍勇于任事,充分利用自贸区的政策优势解决了这个问题。利用自贸试验区,浦东规定:只要有展会邀请函,就可以落地签,并可以停留6至7天,这为外商到新国际博览中心参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现在很多地方也都有了自贸区,但是如何用好自贸区却是一头雾水,许多政策推行不下去,这还是相关部门工作没做到位。

新国际博览中心每一个展览都规模巨大,布展、拆展期间大量卡车造成道路拥堵,司机难耐,附近居民也怨声载道。此时,浦东新区公安、商务委、消防、知识产权以及市场监管局等与展览有关的部门全都下沉到展览现场集合办公,各部门会商处理出现的各类问题。浦东为博览中心专门找了一块地方停放布展和撤展的卡车,同时建立了专用APP,用智能方式让司机预约进场,司机候场时也可以放松休息。花木路上的卡车拥堵之患化解了,居民投诉量也大幅下降。现在很多城市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发展会展业的决心往往无法突破行政管理的阻力。浦东建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全部实行一窗受理,办事创业,只要往窗口递一次材料,其余的就交给服务中心办了,实现了群众少跑腿,部门和数据多跑路。如果各地都有这样的决心和自我改革的魄力,会展业将会少很多阻力。

发展会展不是一句空话,政府需要更多的智慧和魄力!

猜你喜欢

办展会展业会展
会展信息
2020年5月-2021年12月
中国鼓励企业线上办展参展
集中办展聚精华,海博会打造交易型专业展会
互联网时代会展业的出路何在?——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访谈
西安会展业发现状及策略
会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