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晨露邀诗

2018-12-08徐一凡

大学生 2018年10期
关键词:未名湖土墙石碑

徐一凡

仅游览一次北大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燕园学子,有幸欣赏此间的朝夕流转,春夏秋冬,探寻此间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碑,我发现晨露暮霭的北大截然不同,清晨的北大最具诗情画意。

清晨是最适宜绕未名湖而行的,阳光明媚却又不刺眼,草木的香气沁人心脾。未名湖畔极具诗情画意,是燕园文物景观的精粹之所在。

在未名湖西岸山坡外侧,立有一乾隆诗碑,碑两侧分别刻有乾隆丁未(五十二年即1787年)仲春御笔“土墙”诗和“种松”诗。

诗碑原在圆明园山高水长楼之西北部。山高水长楼是专门设宴招待外藩之处,也经常举行比武赛箭。楼西面的开阔地带,是供皇家子弟和卫戍部队习练武艺的大操场。“土墙”诗作于乾隆五十二年,记录的是乾隆十三、十四年,在此地展示精湛骑射术的回忆。“种松”诗将柳与松加以对比,插柳易于速成,松柏培植二三十年尚不可观,但松柏更适宜作百年后的观赏之材。种树如此,育人更如此,眼光应当长远。两首诗相映成趣,當年颇有激励皇家子弟和卫戍部队精进武艺的意味。现如今放置在北大校园中,面对来来往往的学子,诗碑似乎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土墙

苑西五尺墙,筑土卌年矣。

昔习虎神枪,每尝临莅此。

木兰毙于菟,不一盖已屡。

土墙久弗试,数典忍忘尔。

得新毋弃旧,可以通诸理。

土墙一首

丁未仲春中瀚御笔

种松

清明时节宜种树,拱把稚松培植看,

欲速成非关插柳,挹清芬亦异滋兰,

育材自合求贞干,絜矩因之思任官,

侍百十年讵云远,童童应备后人观。

种松戏题

丁未仲春中瀚御笔

沿小路向东南,不过几步,便见梅石碑。顾名思义,碑身刻着一峰玲珑的奇石和一株苍老的梅树。关于此碑的故事,真是跌宕起伏。

宋高宗赵构在德寿宫颐养天年,玲珑的芙蓉石是宫中有名的一景。石头旁种植了一株古老的苔梅,梅石相映成趣。

到了明代,德寿宫已经荡然无存,苔梅也已枯死,而那块芙蓉石却还兀自站立着,引来不少才子为它赋诗作画。其中,明代钱塘派画家蓝瑛画得最为传神,后来刻上了石碑,立于石头旁,再配上清初孙杕画的苔梅,成了名副其实的“梅石双清”碑。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到了杭州,去德寿宫遗址找寻,看到那块扑地断残的梅石碑和矗立在杂草丛中的芙蓉石,他叹了口气,抚摩良久不愿离去,赋诗一首:“傍峰不见旧梅英,石道无情迹怆情。此日荒凉德寿月,只余碑版照蓝瑛。”乾隆回京后,芙蓉石也被送至京城。

因为原碑残败,乾隆命人重新摹制了两块梅石碑,一块从北京送回到杭州,以存旧迹;一块和芙蓉石一起放进了圆明园,在长春园专门设一座“茜园”安放,并为石头取名“青莲朵”。

圆明园被毁后,梅石碑仍保留在茜园遗址,20世纪20年代移至燕京大学。“青莲朵”与梅石碑天各一方,原置于中山公园中,现存中国园林博物馆。1964年12月,杭州的梅石碑毁于一旦。1992年,北京大学将梅石碑移到了临湖轩旁边的浓荫深处,并按照资料重建了碑顶和碑座,按照当年一碑一石的格局,在石碑旁仿照“青莲朵”重新立了一块太湖石。1996年,北京大学镌刻“梅石碑记”一文,记录这段历经800年的传奇逸事。

逆时针绕湖而行,在未名湖北岸的小土坡旁,只见一面四扇屏,上有字迹:“画舫平临苹岸阔”“飞楼俯映柳荫多”“夹镜光徵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四句组成两幅佳联,文字上下分别有荷叶卷边纹,石屏面水背山,别有一番景致。这是乾隆御笔题写的两幅对联,虽然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至今仍然清晰可辨。乾隆石屏风,每一扇自成一景又联为一体,与未名湖的湖光塔影依依相望,为景色增一份雅致。

石屏风原是圆明园福海南岸“夹镜鸣琴”的遗物,镶嵌在一座高大的亭桥两面。亭桥下为出水口,流水激荡作响,犹如铮铮的琴声,故曰“鸣琴”。圆明园先后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浩劫和焚毁,这四扇屏风被埋没在废墟残垣之中。燕京大学建校时被发现,于是安置于未名湖的北岸。

从未名湖的西北角登湖心岛时,要经过一座特别的桥,桥为五孔,方形桥墩,平板式桥面,桥墩上的花纹格外精美,其名为方外观西式平桥。这座石桥原位于圆明园西洋楼“方外观”门前,“方外观”为一座清真寺,是乾隆皇帝的容妃(传说中的香妃原型)做礼拜的地方。另外,在西门内北侧有七块汉白玉石雕西式番草桥石,与五孔桥雕刻花纹一致。

登上湖心岛,在岛东侧有一石舫。坐在石舫上赏湖光塔影,甚是惬意。乾隆年间,乾隆赏赐给和珅的淑春园正是此处,和珅在园内大肆兴建,造岛造湖。这座石舫,意图仿制颐和园内所建的“清晏舫”,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毁于一旦,仅剩基座。现如今,石舫是北大学子拍毕业写真时,不可或缺的一景。许多人选择坐在石舫,面朝未名湖,永远定格自己的背影。夜幕降临,三五好友坐在石舫上彻夜长谈,也是不少北大人的回忆。

在未名湖西岸小土山上有个小小的六角亭,其名钟亭,有钟有亭。钟——古色古香,下端铸成八瓣荷花状;亭——圆顶六角,上有彩绘。大钟上刻有“大清国丙申年八月制”,为颐和园旧物,当年慈禧太后在颐和园检阅北洋水师时所制,后成为燕京大学报时用校钟。

绕回到绿柳如烟的未名湖西畔,定会被一只造型灵动的石鱼吸引目光。石鱼的尾巴翻转向上,对天空张开大口,由黄褐色细石精雕而成。

此鱼原是“谐奇趣”西洋楼中的一个物件。圆明园在惨遭劫掠之后,翻尾石鱼在流散之中被七贝勒爷,当时的朗润园主人载涛买下,放置在朗润园中。燕京大学1930届学生毕业时,将此石鱼买来,作为留念,以表达对母校的敬爱。

作别未名湖,行至燕南园北侧,两块高大的石碑分列道路两旁,这便是莳花记事碑了。二碑均为汉白玉,螭首龟趺,碑身周边雕有龙纹图案。一碑立于乾隆十年(1745年),另一碑立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碑文表明此二碑原竖于花圃与花神庙之侧。据侯仁之先生考证,花神庙原来大致就坐落在今天湖南岸自临湖轩到博雅塔的位置。庙宇后来毁于大火,现在仅存一座庙门,就是如今那座立于湖边的赭红色建筑。当然,将其视为花神庙碑,仅仅是根据碑文的推测,至于当初立于何处,如何流落于此都没有明证。

责任编辑:徐玲玲

猜你喜欢

未名湖土墙石碑
每当在土墙村听到一声鸟鸣
游燕园(新韵)
秋天的未名湖
北大未名湖冰场对外开放
打草鞋 筑土墙——非遗传承点亮中岙畲族古村落
想起那座石碑
罗塞塔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