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感与灵魂

2018-12-08高乙今

戏剧之家 2018年29期
关键词:灵感柏拉图灵魂

高乙今

【摘 要】柏拉图美学对文艺创作的研究,从对文艺活动的感受出发,将文艺创作归于灵感,并将灵感的来源及文艺创作过程与其“灵魂说”与“回忆说”相结合。柏拉图最早提出艺术创作来源于灵感,此说法直至今日依旧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同。艺术创作需要后天学习,更需要所谓天赋的存在,而灵感就蕴含于个人的天赋之中,并与灵魂具有密切联系。本文围绕灵感的来源及表现形式、灵感与灵魂回忆展开,探究柏拉图灵感说为艺术创作带来的启示,以及其与理想国理论之间的关行的探讨。

【关键词】柏拉图;灵感;灵魂;迷狂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236-02

一、灵感由神所赋

在古希腊文化之中,诗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荷马史诗中记载了传说中的古希腊英雄拯救人民,与命运不断抗争的事迹,对古希腊民众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柏拉图以诗为对象,认为是神赋予了人们创作诗以及诵诗的能力。

《伊安篇》中,诵诗人伊安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出色地诵读荷马,并且对于荷马有较于他人更深刻到位的见解,是因为自己在对诵读荷马这方面的技藝下了很大功夫。但苏格拉底却反驳伊安,并认为伊安擅长解说荷马的本领不是一种技艺,而是灵感。这种灵感是受神力所驱使的,诗神像磁石一般,吸引诗人并将诗的灵感传递给他们,接着诗人吸引诵诗人,诵诗人吸引观众。《斐德若篇》中,苏格拉底受诗神凭附创作出关于爱情的文章,并且并没有将文章叙述完整,但他却说“话就说到这里,你别指望再从我这里听到些什么了。” [1]由此可见,灵感不仅由神所赋予,甚至在进行创作的时候,神已经附在人身上,借助人的肉体和技艺来表达神召。以诗人廷尼科斯为例,此人一生中只创作了一首《谢神歌》,但却成为了经典之作,这就是诗神借廷尼科斯来表达自己,诗歌从本质上讲就是属神的。诗人正是因为拥有灵感,所以能在各种类型的诗中专一于其中一种诗,就像伊安提到荷马就可以滔滔不绝,但提及他人时就没什么想说的。

灵感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最接近神的状态。柏拉图认为,人们在受到神力的作用下得到灵感,进而陷入一种迷狂的状态。正是在这种迷狂的状态中,人们失去了平常理智,才有能力进行艺术创造,才能代神说话。而“陷入迷狂”正是创作中的一个正常现象,艺术家们为了创作出优秀生动的作品,必定要将自己情感与作品进行融合,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甚至异于常人的状态之中。

迷狂有四种,分别是预言的迷狂、祭祀的迷狂、诗歌的迷狂与灵魂回忆的迷狂。在迷狂的状态之中,人能够与神进行交流,获得神旨,或者直接被神附体。虽然处于迷狂状态的人很难受到理智的支配,但是迷狂产生一种美满的效果,使人们感受与神同一的美好。

二、灵魂回忆

灵魂本身是不朽的,自动的,并且灵魂的羽翼完满,就能够升入理念世界,但如果灵魂失去羽翼,他就会下落至尘世的人身上。灵魂驾驭马车追求着神,以获得神那样的完满。但是灵魂的马车很可能会受到马匹与御车人的拖累,导致灵魂无法紧跟着神,而向尘世坠落。灵魂附在人身上,但它还保留了自己的不朽,所以能够转世,附在不同的人身上。

神通过附在人身上传达的东西其实是来自理念世界的,而通过回忆所获得的理念与神同处于理念世界之中,所以人的回忆是一个获得灵感的过程。因为灵魂虽受肉体的束缚,但它其实是见识过理念世界的,所以人们其实已经具有知识与理念,只不过只有依靠回忆才能唤醒我们原有的理念。尘世的事物对人产生刺激,于是人们就回忆起理念世界中相应的理念,而创作的过程就是将理念世界中的东西摹仿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身之上。

不论是在这种迷狂之中,还是处于其他的迷狂,灵感和迷狂总是不可分割的。灵感与迷狂二者同时存在,不分先后,因为人们在获得灵感的那一刻就开始迷狂了,而在迷狂之中灵感会不断持续。柏拉图认为通过灵魂回忆所陷入的迷狂是最好的,“这样的人一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真正的美,他的羽翼就开始生长,于是他只能像鸟儿一样,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届一切置之度外,因此被人指为疯狂。” [2]

但是灵魂对真理的认识也是有差别的,从尘世之物引起对上界的回忆并不是每个灵魂都能够做到的,只是暂时见识过理念世界的灵魂和在尘世堕落的灵魂都不能够回忆理念。灵魂的羽翼更完满,灵魂就能更加接近神和理念世界。然而能够回忆理念世界的灵魂的羽翼也并不同样完满,他们的灵魂之间存在差距,这就导致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程度的天赋。进行创作的人们,大多数只是资质平平,拥有一般的天赋,但也能够使他们进行正常的创作。然而每种创作总会有极少数人拥有高超的天赋,他们由此进行非凡的创作,产生世人都为之惊叹并能广为流传的作品。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创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为天赋是无法通过后天培养而改变的,人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具备较好的天赋而消极面对创作活动。同时,追求理性和善的人天赋能够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反之天赋则会受到蒙蔽。这就要求进行文艺创作的人,不能完全沉迷于迷狂之中,不顾理性,而是要追求美德,保持理性始终能够发挥作用。

三、非理性灵魂说与理想国

柏拉图讨论灵感的时候,将诗歌、绘画等文艺创作与神相结合,并强调灵感的非理性迷狂状态。但在柏拉图的理论体系中,追求善、美、理念,就一定离不开理性的指导,同时德性也使我们服从这种理性的指导。在《理想国》中他提出要将一切摹仿诗人驱逐出理想国,用理性对灵感进行批判,认为诗人与画家会造成人们品性的败坏。这些理论看似产生了矛盾,为了正确看待非理性灵魂说与理想国的关系,应当以理性为切入点进行理解。

柏拉图认为画家、诗人都是摹仿者,他们对于所模仿的对象不具有知识,所以只能对对象进行摹仿而不是进行创造。人们普遍认为能以某事物为题材作好诗的诗人,必先对其所诗歌化的食物有知识。但是像荷马这样出色的诗人,不仅作诗,还谈论有关战争、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话题,但是除了作诗之外他并没有指挥战争、治理国家或教书育人的能力。诗人在进行摹仿的时候也不会去请教应用者对事物所有的知识,他们也没有对事物正确的见解。诗人们只会为迎合大众,摹仿人们非理性的那一部分。

人们的欲望与理性总是存在着矛盾冲突,欲望与理性会指导人们有大相径庭的行为。一个遭受灾祸的有理性的人,在众人面前会节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但当人们在欣赏悲剧的时候,情感会感到哀伤,产生同情。喜剧中类似小丑般的行为与某些低俗的言语,也表达了人们用理性克制的诙谐的部分,但也引得观众的共鸣。如雅典喜剧家阿里斯拖芬的著作《鸟》中故事与台词表达的荒诞。人们对诗歌戏剧的反应与我们理想的理性状态相违,而诗人们的诗歌只会使人们远离理性而偏爱欲望,导致人性中理性的不断缺乏。

既肯定非理性的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又坚持理性的主导地位,这正是柏拉图以理性为主导的理论体系的特点。可以理解为,诗人在迷狂中不知理性与道德,他们只顾产生作品,而不顾作品对公民所产生的影响。在理想国之中,被驱逐的应当是摹仿人们的非理性部分的诗歌,而赞美善与美的诗歌应当保留。这就说明,诗歌与绘画作品也应当受到理性与道德的调控。但在对于个人来说,追求理性与善的人,灵魂越完满,天赋与灵感就越优越。那么灵魂完满的诗人,就不会为摹仿普通物质群众所认为的美,而是创作歌颂真正的美的诗歌。

参考文献:

[1][2]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2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53+164.

[3]李平.“模仿”与“灵感”的指称滑移—论西方元典诗学一个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D]. 上海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灵感柏拉图灵魂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柏拉图之灵魂观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游走在音乐创作间的顿悟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灵魂树 等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