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历史总复习教学的“三部曲”

2018-12-08王磊

文教资料 2018年24期
关键词:总复习三部曲初中历史

王磊

摘 要: 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直观重要的学科之一,承担着培育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历史学科在中考考试中地位的有限性,一些学生认为历史复习只需要死记硬背即可。其实不然,复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复习是实现“教”与“学”双向达标的重要方向。鉴于此,作者就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教学进行简单论述,兹以反馈给各位同仁。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总复习

系统地复习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中考前期的总复习作用尤为突出,它不仅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更是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成绩的重要途径。历史复习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巩固旧知识,并从旧知识的认知中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综合能力。为了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掌握初中历史基础知识及提升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科学而有效的复习必不可少。那么,如何总复习才能更加有效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从以下三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三部曲”之按纲理线,理清结构

复习课与新授课是不同的,复习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系统化我,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深化。历史与其他学科不同,初中历史教材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内容多,从最初的元谋人到现代历史,古今中外,包罗万象。要在紧迫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历史教师务必要在复习阶段引导学生按钢理线,构建历史知识体系。首先,教师在指导复习时应该把握整体。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历史知识都可以构建成一个网络,为此历史教师在复习时必须注意知识点、线、面的串联。从点、线、面三个方面复习,可以将历史知识归纳整理为一个完整的网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按纲理线时务必注重纵横练习。没有纵横联系与对比,历史变不成体系,而是一团乱麻。只有通过纵横联系与比较,复习时学生才能从多样化的视角了解历史的全貌,才能真正理清知识脉络。

1.以“点”为复习切入。

“点”,顾名思义就是历史的知识点。在历史学科中的“点”就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复习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求学生牢记住事件的名称、事件的时间、时间的起因、发展过程结果及事件的影响,这样便可以进一步深刻地掌握历史知识,把握历史教材中每一个重要的“点”。比如秦统一六国,事件名称是“秦王扫六国”;时间是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事件的人物是秦王嬴政;时间发生的过程是秦国先后消灭并统一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秦朝;事件的影响包括结束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这就是按照“点”进行复习回顾。

2.以“线”为复习切入。

按照“线”进行复习回归,这里的“线”可以说是时间线,按照时间表纵向地进行复习巩固。如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当然,按照时间线复习的方式可以运用于某一知识点的记忆,比如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复习可以按照时间线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补充记忆。如1914年,萨拉热窝实践;1915年,意大利参战;1916年,凡尔登、索马河战役;1917年,美中参战、俄国革命;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这样既能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又能透析同一个时间点整个世界的历史横向发展。

3.以“面”为复习切入。

借助“面”,与“点”和“线”相比,“面”涵蓋的内容较为广泛和全面。比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就可以借助三条纲线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网络体系,第一是列强侵华的屈辱历史;第二是中华民族反抗的斗争历史;第三是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借助这三条线索将中国近代史的知识点理顺、理清。这样学生记忆近代史知识点时就不再孤立地记忆,而是依靠联想,依靠类比提高记忆的效率。

二、“三部曲”之抓住重点,阶段复习

初中历史教材涉及内容繁杂,从中国历史到世界的历史,从古代历史到近代、现代的历史,不仅包含历史知识,而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的内容,可以说包容万象,浩瀚复杂。而且在复习实践教学中,会出现学生已经将教材反反复复地复习若干遍,就是记不住,每天面对枯燥且需要大量记忆的历史知识,就是学不进去等现象。这是因为,复习总是循环往复,不讲究侧重点和针对性造成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复习效果,初三总复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历史教师应该抓住每个阶段的侧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复习巩固,从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达到复习效果。

1.第一阶段复习。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很容易对一些知识点产生疑问,而复习课最大的教学目的除了帮助学生巩固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外,还要解决学生在新课后留下的疑难问题。这是第一阶段复习的要点。在第一轮复习中,历史教师要在“精”字上下足功夫,依据课本逐章、逐节全面地复习。另外,在第一阶段复习时,历史教师不能省略板书这一环节,在进行板书时要有条不紊,利用纲要、表格和图示法等形式板书,帮助学生明确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细化历史知识,为接下来的几轮复习打好基础。

2.第二阶段复习。

第二阶段主要的复习要点是建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网络以供他们在复习时做到知识的不遗漏。在第一阶段复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掌握较多的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并没有点线面多方位、全面地整合知识。为此,在第二轮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的线索,并进行拓展补充,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的复习与巩固,又有助于为第三轮复习查漏补缺做足准备。

3.第三阶段复习。

第三轮复习主要目的是查漏补缺,而习题是查漏补缺的有效方式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每个学校都会组织一定形式和数量的各种模拟考试。对于学生来说,第三轮复习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模拟考试的试卷是依据《考试大纲》精心命题的,与中考的难易程度相似或相同,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借助模式考试试卷的点评与分析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帮助学生在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做题的技巧,包括读题的技巧、答题的技巧,提高应变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初三历史总复习的最大效果。

三、“三部曲”之注重训练,强化应用

练习题可以将以上所有复习内容都落到实处,但练习题的效果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与数量,切勿实行“题海战术”。

1.突出重点,减轻负担。

初中历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现代社会,时间跨域广,知识点多,覆盖面广。为此,历史教师在出题时应该根据中考的复习提纲及考点归纳等设计一些具有特点的练习题,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比如,像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这一历史知识只需要熟练记忆即可,而对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的“商鞅变法”则需要在熟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基础上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与意义。为此,历史教师在命题时应该突出“商鞅变法”的重点,而不需要过多训练学生对“尊王攘夷”的记忆与认识。

2.专项训练,夯实基础。

一般来说,初中历史考试中考查的习题无非是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等几种,历史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题型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对于选择题的复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选择题的答案,更要让学生了解选择题题目的背景知识及各个选项内容背后的历史知识。比如,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它的建立者是( ):A.杨坚;B.李世民;C.武则天;D朱元璋。显然这题的答案是A杨坚。这道题考察的是课本中的基本历史事实,只要了解隋朝就可作答,可以说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送分题。但教师在指导复习时不单单要给学生复习杨坚就是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的隋文帝的知识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复习B、C、D选项中的人物及朝代的对应关系。另外,材料解析题是中考历史中最主要的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区分度强及分值比重大等特点。历史考试中的材料解析题一般分为纯文字材料题、图标材料题及文字加图标材料题三种。历史教师在进行材料解析题强化训练时一方面要借助材料题引导学生对涉及的知识进行知识结构的整合和细化,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

3.收集错题,强化认知。

收集错题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对错题的整理分析快速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和能力的欠缺,另一方面收集错题,建立错题本能大量节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减少无效学习的时间,对初三总复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尤其明显。那么,如何选择错题呢?一是整理出张冠李戴、识记不牢的错题,比如对历史上几次统一战线记忆不清导致的错题;二是概念不清、囫囵吞枣的错题,比如对民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待议制度等概念认识不清的错题;三是因为思考的不够全面导致的错题。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紧扣考试大纲整合复习资料,合理规划每一阶段的复习计划和重点,进而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成绩。

参考文献:

[1]夏小霞.初中历史复习教学目标制定与达成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04).

[2]肖國强.初中历史复习的教学核心:关系要素[J].新课程(中学),2015(06).

[3]李红梅.初中历史中考复习备考与要素法学习实践与运用[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2(10).

猜你喜欢

总复习三部曲初中历史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日杂志总结出轨者“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