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模式

2018-12-08蒋东霖张爱伦

文教资料 2018年24期
关键词:机械专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蒋东霖 张爱伦

摘 要: 开拓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升学通道,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环节。本文从机械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的现状进行剖析,分析在人才培养衔接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 机械专业 人才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科技产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其结构发生转变,同时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新兴技术产业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将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1]。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将为培养我国经济、科技产业人才奠定基础,中高职衔接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载体。

一、机械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它关乎中职和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而对于有继续升学意愿的中职毕业生来讲,他们所接受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为高等职业教育打基础。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中职人才培养注重基础,高职人才培养是在中职基础上的提高。中、高职培养的人才都是向企业进行输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职机械专业毕业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开始逐渐与社会需求脱轨,社会上出现一些企业不愿意接收中职毕业生的现象,即使勉强接收也要重新在企业培训,合格之后方能上岗。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和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发展,掌握单一技能的劳动力已不能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中职毕业生有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向高等职业教育学习的愿望,渴望掌握更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更优秀的自己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匹配。

二、机械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高職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专业型与技能型相结合的初、中级实用型人才。当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时,中职教师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动手能力强,学生毕业才好就业,同时因为中职的学生性格活泼,但理论知识基础差,所以部分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存在两个弊端:其一,当中职学生升入高职时,由于理论知识薄弱,导致中职升高职的考试不合格,阻碍中职学生继续升学学习的机会;其二,高职所培养的人才除了完成相应的岗位技能训练外,还必须掌握相应的学历层次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完成高等教育阶段的本质教育,拥有较雄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2]。这导致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理论知识跟不上,进而导致技能操作不顺畅。

2.课程体系衔接不规范

课程体系与中职与高职教育决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辅相成。尽管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已经认识到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但目前中职与高职院校在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组织、内涵和实施操作策略上并没有达成共识。

首先,针对机械相关课程的课程设置,中职和高职课程自成体系,各自为营,缺乏规范的整体规划。由于一些中职院校与一些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在课程设置上不按照大纲所要求的课程进行开课,而是根据企业需求有选择性地选择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机械专业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其次,中高职院校在课程目标上没有达成共识。机械类专业课程可分为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机械专业课程、实训课程三类。一些中高职院校没有自己编排的教材,使用的是相对落后的教材,在此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由于一些中高职院校办学年数较长,一直没有更换设备,导致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的知识可能到高职院校还要重新学习,浪费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因此,这三类课程在中职与高职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重复的现象。

3.中高职教师之间缺少交流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过程中涉及学校、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具体衔接的过程中,实践主体是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但作为衔接实践的主体,双方并没有因教育实践需要,形成合作组织或开展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中职和高职教师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对彼此的教学情况、同时期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充分的了解,导致中职和高职教师没有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达成共识。

4.中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需要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培养,因此,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当前中职和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多为应届毕业生,这些年轻的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因此,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难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企业有关的知识相结合,导致一些中职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低于社会需求。

三、改进机械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具体方法

1.合理定位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都是对人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的明确应从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3]。人才培养方案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据进行制定,相对中职教育而言,高职学生在知识面上应广而宽;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应深而精。因此,在机械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中职与高职院校既要保证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脉相承,又要兼顾不同学习阶段对应的职业能力特点及学生的特点。

2.构建中职与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形成具有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职业能力连续衔接的课程体系。根据机械专业相关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定要求,以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据,统筹规划课程设置,明确各学习阶段的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标准,巧妙地调整课程结构,为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作支撑。

3.构建符合中职与高职衔接的制度体系

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体系标准是构建机械专业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先决条件。在政府部门的带头牵引下,引领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建立符合中职与高职衔接的制度体系,保证中职与高职管理系统的协调运作,为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持续有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以往的教学模式一般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尤其是机械专业,实践课程较多,因此,无论是应届毕业生教师还是在职教师都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中职和高职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安排中职和高职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使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管理经验,并与相应课程相结合,更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教师通过亲身体验,可以总结出哪些能力是中职学生需要掌握的,哪些能力是需要高职学生掌握的,这样方便教师总结自己所教课程的重难点。中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开展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行业、企业交流会、专业研讨会等,一方面有助于机械专业教师学习同行的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机械教师了解机械领域前沿的动态。

5.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学历证,还要具备多种职业资格认证的能力[4]。机械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要做到有效衔接,有相对应的职业标准。当前,大部分专业和职业虽然有對应的职业资格考试,但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中高职人才培养之间没有有效结合,因此,应在中高职院校开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把人才培育目标以资格证书的形式体现出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在国家层面,政府应掌控大局,负责出台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并鼓励行业、企业与中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在社会层面,行业、企业规划本行业的技能未来发展的方向,确定岗位的需求,详细分析岗位角色,明确本行业的核心技能,为职业资格证书提供考核大纲,根据不同岗位层次,开发不同的岗位层次考核标准。

在学校层面,中职与高职院校根据企业提供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大纲与考核标准,再结合教材和课程,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程度、职业标准为基础开发课程,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四、结语

本文对机械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分析了人才培养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机械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五种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建玲,张建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高职有效衔接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18(02):83-87.

[2]朱伟,程兆兆.高职学院核心能力策略研究[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2):8-10.

[3]刘馨潞.机械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设置现状调查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21):119-121.

[4]邹红霆.浅谈供给侧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J].时代教育,2017(14):76-77.

[5]刘明生,王玲.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剖析[J].职教论坛,2013(21):19-24.

[6]高晓梅,张永红.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着手杜绝高职教育中“泛职业化”现象[J].中国科技信息,2011(18):137-138.

[7]贾朱植,祝洪宇,林春丽.高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6):325-326.

[8]刘松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29(01):72-75,83.

[9]徐海峰.江苏省普高后生源三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问题与解决途径——兼述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01):34-37.

猜你喜欢

机械专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专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