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的调查

2018-12-08包文婷

文教资料 2018年24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创新精神高职学生

包文婷

摘 要: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以适应文化业态创新发展的需要,是艺术类院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调查发现,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水平总体呈正态分布;男生在标新立异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汉族学生在教师支持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学生;城市学生在大学课程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学生。大一学生在创新精神上显著强于大二学生。

关键词: 创新精神 高职学生 艺术院校

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十二届全国人大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此将民族创新精神培养和国家创新能力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和战术深度。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大学生创新精神对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教育学、心理学就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研究内容缺乏整合性,或侧重人格,或侧重思维,其研究对象大多来自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综合类高校学生,对高职学生特别是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较少。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成为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试图在调查的基础上,客观展现艺术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现状,为艺术院校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南某艺术类高职院校大一至大三的班级进行团体调查。共发放问卷607份,回收问卷589份,回收率97.03%,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561份。在被试中,男生195人,占34.8%,女生366人,占65.2%;汉族504人,占89.8%,少数民族57人,占10.2%;农村353人,占62.9%,城市208人,占37.1%;大一192人,占34.2%,大二181人,占32.3%,大三188人,占33.5%。

1.2研究工具

采用王洪礼、刘红编制的《大学生创新精神调查问卷》(CSCQ)[1][2],包括创新精神的两个维度和七个子维度。两个维度分别是主体维度和客体维度,七个子维度分别是:灵活与变通性、标新立异性、批判性、反思性、教师支持、大学课程和同伴影响,其中,前四个子维度属于主体维度,后三个子维度属于客体维度。问卷采用五点评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问卷总分越高,表明创新精神越强。各维度及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85与0.902之间。

1.3统计分析

使用SPSS20.0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的总体状况

根据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得分分布和数据变异情况,绘制其整体数据的得分频数分布图,如上图所示。上图表明,561份样本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偏度值为0.070,峰度值为0.221,创新精神得分均值为128.71(标准差为13.82)。根据正态分布的特点,采用加减两个标准差的标准划分出高、低组。创新精神得分低于101.07(M-2SD)的为低分组,得分高于156.34(M+2SD)的为高分组。调查结果显示,低分组的学生数为1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3%,高分组的学生数为1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8%,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水平呈正态分布:2.3%属于优秀水平,95.9%属于中等水平,1.8%属于较低水平。

2.2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在各维度上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知,创新精神7个维度的均分在13.58~24.04,由于各维度包含项目数不同,将各维度平均数除以各维度项目数,得到每题的平均得分,以此比较各维度得分大小。在灵活变通、标新立异、批判性、反思性四个主体维度中,标新立异、反思性相对较强;在教师支持、大学课程和同伴影响三个客体维度中,教师支持相对最弱,说明在艺术类高职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力度有待加大。在7个维度中,同伴影响得分最高,批判性得分最低。

2.3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的比较分析

从表2可知,不同性别、不同族别、不同地域艺术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分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仅在个别维度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在标新立异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汉族学生在教师支持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学生;城市学生在大学课程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学生。不同年级的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总分及教师支持、大学课程、同伴影响维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显示,大一学生的创新精神总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P﹤0.01);教师支持维度,大一学生得分高于大二、大三学生(P﹤0.05,P﹤0.01);大学课程维度,大一学生得分高于大二学生(P<0.001),大三学生得分高于大二学生(P﹤0.05);同伴影响维度,大一学生得分高于大二、大三学生(P<0.001,P﹤0.01)。

3.结论与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水平总体呈正态分布,约2.3%属于优秀水平,95.9%属于中等水平,1.8%属于较低水平。在创新精神的主体维度中,标新立异、反思性相对较强;在客体维度中,教师支持相对较弱。男生在标新立异维度显著高于女生;汉族学生在教师支持维度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学生;城市学生在大学课程维度显著低于农村学生。大一学生在创新精神上显著强于大二学生。

3.1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水平较好的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水平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占调查总人数的98.2%。这说明被调查对象的创新精神总体上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与刘红(2011)、王立高(2016)在民族地区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3][4]。分析原因如下:一是标新立异和反思性这两个主体维度对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产生了积极作用。标新立异和反思性维度每题均分都高于总量表的每题均分。艺术类高职院校注重学生艺术创意、技术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创新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反思性对人产生创造与创新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和意义,近年来,高职院校极力推崇和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职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使高职学生具备监控和评估问题解决的过程的能力。二是同伴影响和大学课程这两个客体维度对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创新精神的7个维度中,同伴影响维度的每题均分最高,大学课程维度得分在客体维度中次于同伴影响,高于总量表的每题均分。艺术类高职学生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较融洽,对创新的认识和态度比较积极,同伴之间在和谐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艺术类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學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2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的差异性特点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差异性特点如下:一是男生在标新立异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对男女的角色定位差异造成的,如鼓励男生冒险,期望女生温顺,这就导致男生更勇于求异求新,面对问题时更敢于提出独特新颖的见解。二是汉族学生在教师支持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学生。样本所在高校学生、教职员工均以汉族为主,以汉族为主的师资队伍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度不够,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灵沟通难以实现,这就使得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支持力度低于汉族学生。三是城市学生在大学课程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农村学生。农村经济状况相对于城市较差,农村学生高考升学率低于城市学生,特别是进入好大学的机会,对于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学习,农村学生会更努力、更积极,对其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不同年级的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总分及教师支持、大学课程、同伴影响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来说,大一学生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创新精神水平,大二学生的创新精神水平则相对较低。这可能由于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对一切都抱着积极尝试的态度,敢于在课堂和各种活动中发表看法;学校针对大一学生的各种报告、讨论等有利于创新精神培育的活动相对较多,教师对于大一学生的关注度、支持度相对较多;大一学生的生活圈相对集中在学校,与同伴的交流较多,容易从同伴处获得支持和鼓励。大二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新奇消退,面对日渐熟悉的大学生活,逐渐失去了打破城规、勇于尝试的热情;学校和教师层面对于大二学生的关注度远不及大一和大三学生;不少大二学生开始校外兼职,与同伴交流日渐减少。进入大三后,在当前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学校针对大三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越来越多,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育;大三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完成顶岗实践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激发。综上所述,艺术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水平在大一时较高、大二时较低、大三时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升符合情理。

参考文献:

[1]王洪礼,刘红.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心理测量学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3):679-681.

[2]申繼亮,陈英和.中国教育心理测评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68-275.

[3]刘红,王洪礼.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育研究,2011(11):82-88.

[4]王立高.民族地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五所院校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52-56.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创新精神高职学生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