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资源的挖掘

2018-12-08刘德海赵乾范忠永

文教资料 2018年24期
关键词:鲁班育人院校

刘德海 赵乾 范忠永

摘 要: 地方高职院校作为植根于地方而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入地方文化,成为带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一部分,这些鲜活细腻而有特色的地方优秀文化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具体表现,既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和强大生命力,又具有其独特的地方烙印和鲜活的表现形式,其张力和作用更强,是地方高职院校在实施“立德树人”工作中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因此,充分发现和挖掘有代表性的地方优秀文化并努力将其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地方高职院校实施“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地方高职院校 文化育人 资源挖掘 育人功能

一、文化育人的时代背景

优秀文化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为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连续不断的精神力量,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连续不断地召唤人的心灵,塑造人的行为,并最终与人合体共生,继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它是比实用更强大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树人”却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和浸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行为、价值和风俗等文化的总称,是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繁衍生息、历史传承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蕴含着丰富的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思想和智慧。因此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创新精神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这样才能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突破。

地方高职院校作为植根于地方而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融入地方文化,成为带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一部分,这些鲜活细腻而有特色的地方优秀文化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具体表现,既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和强大生命力,又具有其独特的地方烙印和鲜活的表现形式,其张力和作用更强,是地方高职院校在实施“立德树人”工作中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因此,充分发现和挖掘有代表性的地方优秀文化并努力将其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地方高职院校实施“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

二、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育人功能的实现

鲁南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周边拥有丰富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将这些文化资源有效利用可以发挥新的育人功能,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1.儒家优秀文化资源与其育人功能

儒家思想作为影响中国历史发展几千年的文化,自东周春秋时期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至今依然有着至关重要的育人价值,鲁南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传承区,是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等儒家先贤的故里,至今依然保存有完好的儒家文化的历史遗迹——三孔、两孟、颜庙等。儒家思想在其形成、完善、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整套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独具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理论,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響。儒家思想是以“仁”为中心,以德、智、礼、义、信、孝的全面养成和实践为目标的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为后世人们的道德教育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思想珍品。如“仁“就是儒家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最基本的为人的规范。“仁爱”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应该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优良品行。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又一集大成者,将儒家思想进一步完善为“信与义”的价值主张,这正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题中之意。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长期以来一直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必将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从而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肥沃土壤。发挥好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去粗取精的形象植入课程教学、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活动构建的育人工作中,必将取得“立德树人”工作事半功倍的效果。

2.墨家创新创造文化资源与其育人功能

墨子作为世界级大匠师,是墨家文化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多项成就,如“验证了小孔成像”、“机械设计三大定律”等,充分展现了其在物理学、化学、逻辑学等各科知识上所达到的那个特定时代极高的认识水平,奠定了中国古代科技创新体系的标志,支撑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科技创新创造的文明历程。在墨子故里滕州存有大量的墨家文化资源。墨子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方式倡导建设一个“平等”、“兼爱”的大同社会。在技能传承上注重“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目标追求,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范、严格的纪律规范、能言善辩的辩论技能和广博熟练的知识技能,这些理念无一不和当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墨家思想是以理性、逻辑和工程师精神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思想体现,其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至善至美的创新精神正是当代中国“双创”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因此,大力弘扬墨子的创新精神,是筑牢高职教育文化根基、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之一。

3.鲁班工匠精神的文化资源与其育人功能

鲁班是鲁国人,今滕州人,据考证滕州境内依然留存有大量的鲁班建造的遗迹,如鲁班堤、鲁班井等,给滕州乃至整个鲁南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鲁班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耀眼的精神财富之一,被公认为“工匠精神”的根与魂,鲁班也被誉为“工匠祖师”“百工圣祖”,当地精排的柳琴戏“鲁班的传说”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内容通俗易懂,真实鲜活,体现了鲁班文化“潜心求学、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精益求精,自主创新”的中国优秀文化内核。因鲁班而成的成语典故:“鲁班学艺、鲁班造锯、班门弄斧”等在当地广为流传,已成为后世向其学习、自我规范、追求精湛技艺的“励志经典”,对高职大学生更有着不可替代的工匠精神的育人功能。大家留书,巨匠留物,鲁班一生精于制造、善于发明,其发明制作的成果至今依然在使用或传承,其创造的卯榫结构的建造技艺历经两千多年后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公认为技艺图腾和智慧之光,因此鲁班成为建筑行业的开山鼻祖,鲁班精神自然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警示典范和最高的职业价值追求。因此,鲁班精神对于地方高职院校,特别是拥有建筑类、制造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来说,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是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和价值追求的最有效的优秀文化表现,将在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中发挥重大作用。

4.奚仲造车文化资源与其育人功能

奚仲是薛国的先祖,更是中国古代车文化的始祖。据《滕县志》记载:“当夏禹之时封于薛,为禹掌车服大夫。”《地理志》曰:“夏车正奚仲之国也。”在现在的枣庄市薛城区奚公山周边仍存有大量的奚仲文化遗迹,如奚仲造车处、奚仲墓、车服祠(奚公庙)、奚邑、驯马场、奚仲井等。奚仲造车是中国车文化的起点,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还体现了中国古人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而这正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向,对于汽车等专业学生的教育引导意义更大。

5.善国(滕文公善政)历史文化资源与其育人功能

两千多年以前,滕州大地上一代贤君滕文公(名弘)推行以“仁政”为核心的“善治”文化,行善治、执善教、施善政,重农耕,推井田制等,使滕国百姓安居、民心所向,把滕国治理成名扬天下的善国,如今的“文公台”依然静静地屹立在原地,成为滕国实行善政的历史见证。善,在中国古代是美好的象征,意为品质淳厚,心地仁爱。《说文》对善的解释是“吉也”。《国语·晋语》曰:“善,德之建也。”“善”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锤炼和积淀已经融合为滕州乃至鲁南大地上人民的一種文化自觉,又以一种随时代发展的方式和行为传承和表现出来,既内塑自己,又外化他人,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追求,而且是人类共同的梦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其实完全可以理解为是与中国“善文化”一脉相承全新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见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源,是历史发展长河中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理想追求,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在中华民族代代相传至今日的时代体现。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成为职业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资源。

6.红色文化资源与其育人功能

鲁南在近代史上发生过许多气壮山河的革命故事,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其中铁道游击队的战斗史就是其中最典型、最真实、最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意义,是鲁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堪屈辱、不屈不挠地奋勇抵抗的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铁道游击队的出现,“像把钢刀刺入敌胸膛”,被敌人称之为“飞虎队”,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典型传奇故事,至今仍为世人广泛传唱,并内化为地方人民的“精神之钙”不断升华。以铁道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为依托建设的“铁道游击队展览馆、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微山湖抗日烈士陵园、老火车站、洋行、炮楼等”,以实物的形式向人们诉说着他们是中国人民不甘屈辱的代表,是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开展爱国主义国防教育最好的资源。

三、结语

地方优秀文化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其鲜明的地方特性,更具体更鲜活。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只有因地制宜地挖掘和利用好这些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以巧妙的形式、恰当的方式和合适的时机展现给学生,在供学生欣赏、对比和参与的过程中发挥育人的功能,才能使“立德树人”的工作落实、落细、落小,才能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建宁.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J].前线,2017(3).

[2]吴桂韩.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深刻意蕴[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4).

[3]田旭明.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J].湖湘论坛,2017(1).

[4]李金坤.墨子“兼爱”核心精神新诠[J].衡水学院学报,2017(3).

[5]王珺.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J].求实,2010(Z1).

猜你喜欢

鲁班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小鲁班
超级『鲁班』
聪明的鲁班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