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建设与地方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2018-12-08陈晓冰甘磊方荣杰

文教资料 2018年24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新工科

陈晓冰 甘磊 方荣杰

摘 要: 在国家实施“新工科”建设背景环境下,以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分析地方高校水文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包括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现状及创新实践能力评价现状,探讨当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契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地方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 新工科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创新实践能力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制造2050”、“一带一路”的提出,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对有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传统与新兴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均提出了新要求。因此,为契合当前国家新形势下的人才需要,“双一流”建设、“新工科”建设等高校发展建设与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应运而生。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地方政府经费支持力度不同、高校师资力量及学生能力差别较大等问题[1],导致“双一流”建设主要在部分名校和具有优势学科的高校开展[2]。92%的高校均设置了工科专业[3],相比“双一流”建设,“新工科”建设是新时期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工程人才培养相对普遍的方案,特别是西部地方高校,在整体实力落后中东部高校的情况下,可通过开展“新工科”建设,加速推进自身建设,实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

目前,“新工科”建设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种类繁多,同一专业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差别,但其培养目标相同,即最终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对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来说,其人才培养模式多参考水利类相关专业,缺少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详细方案。本文从“新工科”建设要求角度出发,以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依托,初步分析地方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现状,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人才的培养要求提供一定基础借鉴。

一、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针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相对较少,在这些课程中以学校公共课程为主,如“就业与创业基础”等课程,与本专业相关课程中,仅包含部分水文专业课程实验与实习,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较难满足当前“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需要。因此,可与当前本专业社会人才需求目标相结合,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补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相关专业课程。

2.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人员结构有待调整。

与中东部高校相比,西部地方高校其教育资源相比较少,且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对于人才培养来说,缺少丰富的高校人员资源与适宜的人员结构。同时,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属于工程实践性较强专业,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将从事水利、农业和地质等领域相关工作。目前地方高校该专业教师以理论型授课为主,缺少相应的工程实践经验,虽然通过校外聘请具有工程经验的导师指导学生,但该类型教师属于非全职教师,对学生指导程度有限。因此,培养该专业人才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而且具有相对完善的学缘与年龄结构。

3.创新实践人才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受到地域限制与教育水平的影响,地方高校生源以本地区学生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地方高校的生源质量。同时,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科属性决定该专业学生以男生为主,在生源结构上会对该专业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产生影响。因此,为培养出创新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在生源结构上应加以完善,提高生源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创新实践人才顺利培养。

4.创新实践平台有待建立与加强。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全面推行,全国各大高校相继开展相关专业建设。与此同时,与专业建设相配套的硬件设施建设逐步开展,如仿真模拟中心、工程实训中心等。对于地方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来说,由于受到高校自身及社会需求情况的影响,目前少有完全符合该专业的创新实践平台,多为相近专业。因此,对于地方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来说,亟待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以满足新时期该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现状

1.学生创新意识有待增强,实践能力相对偏弱。

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实践课程讲授、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及创新实践活动竞赛,使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较以往有普遍提升。但由于高校水平与学生素质差异,导致不同高校培养的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有所差别。目前,地方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除进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学习外,更主要通过“互联网+”、“挑战杯”、“创新青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竞赛活动开展创新能力实践,但参赛人数相对较少,且参赛过程多以教师指导为主,缺少学生自我创新。

2.学生创新合作精神不足,实践训练持续性较短。

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除考虑知识传授外,还应注重树人理念的实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熟练的技能知识,还具有合作职业精神。目前,地方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对于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多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缺少人文素养塑造,使得很多学生进入社会后无法较好地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缺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多表现为遇到问题就求助于他人,不善于自我解决问题。同时,由于在校学生人数众多,创新实践训练资源缺乏。

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评价现状

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教学质量即学生知识能力水平进行评价[4]。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将有利于引导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创新实践能力。但当前地方高校普遍停留在通过诸如考试成绩、课程设计成果和实践实习参与效果等对人才培养进行分析与评价,忽视系统的对学生的知识转化应用能力,即创新实践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目前,各大高校主要集中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5]、教育教学方法改革[6]及教学实践融合提升[7]等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上,对“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满足国家、地方建设需求及行业需求,即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研究甚少,缺少对“新工科”建设条件下高校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研究,同时缺少合理适用的评价方法,如图1所示。因此,开展“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效果的评价与分析,是目前实施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教育认真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完善优化新工科建设过程中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针对高校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目前过多停留在培养方案、模式和体系的建设研究上,缺少针对评价培养效果的指标体系与方法,无法建立动态反馈与调整机制,势必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对于“新工科”建设下的地方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来说,在建立完整详细的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同时,应该对方案实施效果进行合理及时评价,不断完善培养模式与方案,才符合新时期社会创新实践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介晓磊,燕海茂,朱伟峰.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34-41.

[2]张家勇,朱玉华.“双一流”建设的三个基礎性问题[J].北京教育(高教),2017(z1):24-26.

[3]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教育研究,2017,38(2):26-35.

[4]王永雄,张孙杰.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机教学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评价[J].软件导刊,2017(12):225-228.

[5]何叶.结合新工科理念对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学咨询,2017(36):155-156.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能力新工科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发现内化教学法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应用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