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一带一路”背景下矿业安全类来华留学生培养的思考

2018-12-08程健维

文教资料 2018年24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教学质量

程健维

摘 要: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由于国内外语境、教学理念不同,留学生在中文语境下的学习,对其求学活动造成了双重挑战。本文以矿业安全类海外留学生在中文语境下的培养为研究目标,开展相关教学及教改活动,区分国内外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思路及方法的异同,寻找适合海外留学生同时具有中式教学特色的国际化教学方法及培养模式,帮助留学生顺利接受相关专业教育,促进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来华留学生 中式教学特色 培养模式 教学质量

一、引言

一直以来,留学生教育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动各国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矿业领域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遇的好机会。中国矿业大学已成为国际知名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矿业安全工程作为全国双一流建设优势学科,其培养的矿业方面特色人才,势必要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趋势和“一带一路”等对外交流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因此,对矿业安全类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和完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国际化进程的飞速增长,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逐渐认识到拥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许多国家已从实际出发,制订了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计划。英、法、德等国认为,要培养出面向世界的国际工程师;《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则提出“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日本则要求本国学生“拥有强烈的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主动适应国外生活和工作环境”。国内近期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在相关环境和政策下,培养大批了解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且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竞争的优秀人才。

打开世界地图可以发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供给—消费”的资源链、“技术—人才”的转移链。欧洲及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西亚、中亚、东南亚及澳洲为主要供给国家,澳洲、中国等培养了大量采矿人才,积累的人力资源及技术储备需要进行生产力转移,这给予中国矿业大学绝佳的机会,有必要在国际化教学理念的研究过程中做出贡献。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向海外留学生培养国际化矿业类人才,培养优秀的、适应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矿业人才。为沿线国家源源不断的运输国际化人才,有利于提高中国矿业大学乃至中国教育系统培养的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在国际发展中的话语权和地位。

二、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国际矿业类知名学府,一直致力于培养面对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等对外交流的国际化人才,使毕业生拥有国际化视野和思维模式,掌握先进的国际理论与通用知识,具备国际沟通的合作能力,提升留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与本土学生培养模式稍有不同,本次研究从以下几点开展重点实践工作:

①突破学科细分的限制,完善国际化跨学科综合课程组织建设模式及架构;

②整合校内资源,发挥专业长处,建立一支符合培养留学生的教师队伍;

③实践环节的完善,包括现场矿山实践基地及校内实验项目规划,使留学生感受到中国的矿山规划、建设及运行理念。

我国教育同国外的教学理念、方法很不同,留学生处在中文语境下学习,也对其求学活动中造成很大挑战,课程设置与教材等方面缺乏科学系统性。因此,为了矿业安全类来华留学生能够顺利接受专业化教育、获取相关知识,开展相关教学及教改活动,对其在中文语境下的培养进行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进行研究:

(一)加强留学生教师队伍建设

加強来华留学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外语教学等方面进行培训,完善教师业绩评价办法,建立一支拥有较高学术造诣、精通教学、关爱留学生生活的优秀教师队伍是迫切需要的。教师队伍建设时需要留意以下几点:

1.树立多元文化教学理念

由于来华留学生的地域广泛,文化背景大不相同,因此水平都有所差异。这就要求相关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国际教育观,加深对多元文化教学理念的理解,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构建多元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认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留学生的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包容来华留学生在学习水平、思维方式、接受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努力将中华文化和留学生自有的文化进行有效交流、融合,实现因材施教。

2.提高外语交流能力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应该更接近国际标准的双语甚至多语教学。与此同时,参加国际学生教育的高校一线教师需要拥有一流的外语交流能力。在选择课堂教师时,高校应以外语能力为重要条件,明确教师外语水平的具体要求,优先考虑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注意外国学生理解课堂内容的能力,逐步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同时可以聘请国外优秀的矿业安全类教师,如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讲师Guang Xu,美国的Jason Han,卡特皮勒公司矿山机械事业部职业健康专员Joey Xu等,负责课程部分内容的讲授,深化教课内容的改革、内容贴近现场、授课方式贴近国外。

3.一流的国际视野

为了提高中国教育体系下留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有必要使教师具备国际标准的全球视野,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具有中国教学特色的国际教学方法和培养系统。高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到海外知名大学或企业访问学习,积累国际层面的专业技术经验,了解中外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差异,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强学术成就的同时加强对外籍教师的任命,建立外籍教师人才库,加强对外籍教师的选拔和考核,确保外籍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二)海外初、中等教育体系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衔接与过渡

针对我国的初等及中等教育同国外的教学理念、方法存在的差异问题,突破学科细分的限制,完善国际化跨学科综合课程组织建设模式及架构。进一步完善国际化教学体系与现代国际采矿知识体系,在传统的采矿、安全专业以外,根据国际学生的需求和国外专业的设置、跨学院、跨学科扩展矿业地质、选矿、矿山环境保护等课程。每门课程要完善课程专用PPT,讲稿、组织好课程内容及讲义,并进一步完善并逐步完善相关考核机制,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国际化专业交流能力。

(三)一流的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

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是我国留学生教育的核心,对扩大中国留学生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重要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矿业类人才国际化培养平台

深化建设矿业类人才国际化培养平台,促进矿业类相关学科的学科深度融合交叉教学,例如以Project的方式,组织矿井从勘探、开发、生产、环保、资源利用全生命周期的大型课程作业项目,多位不同专业老师指导及学生协作完成。加强实验室模型建设,引进国际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与技术,如3D环幕、VR设备、AVIE等,扩大国际实习规模,同时加强实习与教学内容的相融,形成国内外授课的相互补充,促进国内外矿山企业文化的交融。

2.完善国际化课程组织建设

进一步完善国际化教学体系与现代国际采矿知识体系,除传统的采矿、安全专业以外,根据国际学生的需求和国外专业的设置、跨学院、跨学科扩展矿业地质、选矿、矿山环境保护等课程,加入课程目录中,每门课程要完善课程专用PPT,讲稿、组织好课程内容及讲义,并进一步完善并逐步完善相关考核机制,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国际化专业交流能力。

3.相关教学教材编写、教学录像录制及网站建设

组织编写专业的中文或者中英对照特色教材,开发课程网站,进行微课、慕课的录制,方便校内外、课堂内外、网络线上、线下的拓展学习,用于国际化矿业类人才的培养。

4.实习基地的建设

遴选具有国内采矿特色的煤矿企业单位,作为接待国外留学生认知中国矿山的实习实践基地,不仅要使其了解国内最先进的技术,而且有助于国外学生毕业后与中国有深度合作。通过进一步的培育建设,使中国矿业大学拥有矿业安全类国际一流课程、能够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国际一流师资队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业的发展输出高精尖人才。

(四)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留学生在汉语语境和教学理念上的不足最终归因于双方文化的差异,陌生的环境,语言障碍,生活习惯等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国际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因此,对留学生的教育进行创新、人性化管理,积极引导他们适应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在管理模式中教学管理是核心,應该补充行政管理和日常管理。外国留学生的管理必须按照一系列行政措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避免问题的发生。加强管理人员与留学生的沟通,设立专门的老师负责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全面了解留学生学习和生活动态,帮助留学生适应国外环境。同时努力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形成自治、自学意识,增加留学生之间、留学生与国内学生的交流机会,有利于规范国际留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模式下,有必要明确各部门及其下属机构的职责分工,完善管理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并教给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师和其他人员。文化交流学院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在管理国际学生时也需要加强联系与合作。

三、结语

本文坚持“强化特色,注重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师队伍改革、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造就一流师资队伍,编写一流教材,创建精品课程,培养一流矿业安全留学生人才。即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开发专门的教材,教学资料备注特定术语的中文解释及在讲解中的提示与教学实践的控制,语速的放缓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做好产学研互动工作。走出去是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在企业从事科研活动,请进来是聘请企业一线人员不定期来学校给师生进行讲座。在“一带一路”倡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要抓住机遇和挑战,结合我国国情和倡议定位,探索形成具有中文教学特色的国际化教学方法及培养体系,培养一流矿业安全留学生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6 年度我国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 /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170301_sjtj/201703/t20170301_297677.html,2017.04.17.

[2]侯瑞君. 《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综述[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88-89.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12).

[4]沈曦, 胡新.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策略[J]. 世界教育信息, 2017(22):18-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 850/201009/t20100921_108815.html,2010.09.21.

[6]朱建楠,邓方,孙晴晴.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留学生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实践及探索[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1):99-101.

[7]张汶军,田丛苗,邓道君.“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的困境与对策——以H大学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03):26-31.

猜你喜欢

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