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2018-12-08孙静

文教资料 2018年2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国学教学改革

摘 要: 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石。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拾经典,在国学视域下对大学语文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实践,是增强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国学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这都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指明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明确方向: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拾经典,在国学视域下对大学语文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它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理想人格。然而目前从校方重视程度、师资、教学效果等各方面来看,该课程教学现状都不容乐观。一些学校或专业将大学语文视为可有可无的补充品,开课时间及开课质量得不到保证,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就大学语文课程本身来说,从教材到讲授都不能令人满意。一些教师教学只是重视选篇内容的介绍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有效梳理,忽略该课程与国学文化的必要联系;学生学习多数停留在对作品文字表面的理解,缺少对作品内涵的深入挖掘,对作品蕴含的文化精神参透不了,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而积极应对的文化智慧更是匮乏。

再次,在功利化、工具化的教育语境中,国学教育缺失,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的大学语文教学也忽略了人文精神。当今一些大学生公文不会写,基本的应用文体如请假条、借条、总结、申请书等写来更是漏洞百出,作业、实验报告、毕业论文中的错别字极多,语法修辞上的毛病举不胜举[1],古诗词名句积累量极少,国学知识一片空白,一些大学生的国学水平堪忧。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将英语课作为必修课的高校有一千余所,而将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的仅不到四十所。这说明目前我国国学教育的尴尬[2]。

二、大学语文渗透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国学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跨越千年,已经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它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目前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反映了大众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视及由此产生的深刻反思。

大学语文教学需要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及经典作品进行分析鉴赏。这些经典对社会的反映和思考,对大学生人格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重视阅读国学经典,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知识,把大学语文中孤立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纳入一个更广阔的国学教育背景下,更深刻地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大学语文课堂“复兴”国学教育的必然选择。

三、大学语文教学渗透国学教育的实践探索

大学语文是在大学第一个学期开设的课程,一般来说大多数院校开设不会超过54学时,甚至更少,一直悬而未解的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需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解决。在教学内容上,将课本内容拓宽延伸到历史文化知识中,把国学经典与考试训练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或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索,或者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经典作品和语文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或者在教学中灌输传统文化常识,进行国学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提高对国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和文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1.编订新教材,更新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材版本繁多。大多是立足于“好文章的引导性、示范性”,以文学经典为阅读文本,对文章的结构和特点进行分析,但缺乏对文化思想的系统解说,因此编写一部符合时代精神、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融合国学知识的新型教材,利于将国学中的人生理念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渗入作品的讲授之中。教材要能用国学思想、思维方式、教育传统贯穿全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孔孟语录”到诸子百家,从选篇到课外的拓展阅读,从中国文化思想到民族风俗节令都要渗透和强调国学传统。这样,将国学教育重新纳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指导学生全面阅读国学经典,带领学生挖掘出它的内蕴,走进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学世界,让他们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对经典篇章的文化思想、行文布局能够有理性的认识和独到的评价,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2.改革教学方法,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国学情怀。

从传统教学方式来看,一些教师片面强调课程的人文教化功能,习惯于高高在上的授课姿态,对学生缺乏了解与关注;教学手段单一,方式呆板,教师“一言堂”,课上课下缺少互动与实践。学生觉得既无趣又无用,很难喜欢上大学语文。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是通过重塑经典,培养鉴赏能力;通过理论渗入,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加强互动,培养表达能力。

(1)讲读结合,讨论归纳。

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阅读听课为辅,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积极思考的传统授课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部分篇章,示范如何鉴赏分析,然后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鉴赏品评,让他们说出心里最真实的感受,老师加以引导,细化深化,形成理论高度的认识。

比如讲解《诗经·蒹葭》一诗,老师从该诗的朦胧意境入手,讲到诗歌的多重主题,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提出对主题的理解。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这首诗是爱情诗、怀人诗、招隐诗、人生理想和追求难达的共鸣、政治诗、思乡诗等多种见解,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自的理解,形成认识,最后从个性到共性总结鉴赏规律和方法,教師加以引导,使课堂组织由单一的授课变成分个人探讨、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解《楚辞·湘夫人》时,学生学习了屈原追求理想、上下求索的爱国情怀,深入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及与该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风民俗,又围绕屈原自投汨罗而死,展开讨论“人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应该怎样看待自杀”?讲苏轼的《定风波》引导学生体验苏轼古诗文中的人文精神,深入领会苏轼独具特色的豁达通脱、疏狂不羁、乐观开朗的个性。从而使大学语文课堂成为各种观点碰撞的交汇场,让一个个见解与个性展现出来,让国学思想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交流,在不断的对话中强化,实现经典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对学生的熏陶[3]。

(2)平行阅读,拓展知识。

大学语文课要在几十个学时里讲解跨越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可采取让学生平行阅读的方法,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上课老师讲解作品后,让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鉴赏其他文章,对于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类作品不同时代风格相近的作品加以比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一位作家或一种文化现象有全面的了解。

比如《庄子·秋水》一文,从内容上是在告诉我们怎样认识客观世界,但是道家思想中还有“达生”。怎样才能“达生”呢?道家明确指出要摈除各种外欲,要心神宁寂,事事释然。推荐学生《庄子·达生》一文进行平行阅读,让学生体会李约瑟先生的“中国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的深刻内涵。

讲完《长恨歌》,让学生课外阅读咏李、杨爱情故事的诗文,写一篇文章介绍古代文人学者对这一历史事件所持的观点态度,并阐述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将对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的思考行诸笔端,一方面提高学生文献综述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引導学生将经典作品的价值充分运用于生活,思考经典作品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3)举办竞赛,提高能力。

在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后,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举办多种竞赛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①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就大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思考研究。所谓“不辩不明”,一方面通过论辩加深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另一方面以此作为锻炼口语能力、启发智慧的方式,使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并得到锻炼和提高。比如以“仁者无敌/仁者未必无敌”,“理想人才以仁为主/理想人才以智为主”,“功可以补过/功不可以补过”,“儒家思想更适合我们当代社会/道家思想更适合我们当代社会”等辩题举行辩论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和共同协作的方式学到团结合作的方法和意义,使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②古典诗词朗诵大赛,古典诗歌诗句接龙大赛。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吟诵,提高大学生对中华古典诗文的领悟能力,更好地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热情。把古代的“飞花令”引入课堂,妙趣横生。

③人文知识竞赛和中华传统文化大赛。教师制定竞赛规则,拟定竞赛题库,学生通过阅读复习,巩固国学知识。其他环节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完成,其中包括飞花令、书法、绘画、民族舞、民族乐器演奏、人文演绎环节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展示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风貌。

(4)建设国学知识资料库。

国学经典的通俗化、大众化,只靠大学语文课堂上几十个学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网络的力量来推广。当前高校国学经典的传播与推广还面临一些障碍,比如,学生的古文和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快餐文化盛行,大量挤占了阅读时间。有必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渗透国学知识。可向学生推荐中央电视台的视频节目,如《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信·中国》等。利用精品课程网站推荐需要阅读的经典篇目,并对经典著作的鉴赏进行导读,力求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资源,把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向更多大学生和大众传播,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将国学知识渗透到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中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也是大学教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孙静.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对策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2):390-394.

[2]董雪莹.浅论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5):124-125.

[3]陈党.在古诗文教学中彰显国学精神[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8):39-42.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国学教学改革
“垂”改成“掉”,好不好?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