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煤矿企业“两化融合”促安全生产管理

2018-12-07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两化融合工作面梅花

梅花井煤矿隶属宁夏煤业集团,系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主力矿井。2006年建矿以来,坚持走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强化党的建设,持续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政治核心作用,弘扬煤炭工人“五特精神”,以独具特色的梅花争先文化为引领,初步建成了矿井建设智能化、安全管理预控化、运营管控精益化、科技创新全员化、煤炭产品清洁化、企业文化特色化、教育培训系统化、队伍建设军事化、矿区环境园林化的国内一流安全绿色职能矿山,以每年清洁高效生产原煤千万吨的实力被誉为“塞上梅花第一井”。

1 实施背景

随着煤矿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矿井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信息系统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基础数据有所偏差。各系统存在局限性,兼容性不强的问题突出。前期的信息化建设注重技术问题,没有实现深层次的企业内部管理变革,不少的信息化系统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旧有机制和组织模式未能跟随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业务流程的改变而改变。要与企业的管理流程、企业文化、思维模式实现对接。同时,信息化人才是特别复合型人才,信息化技术人员不仅要懂业务还要懂企业管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方面存在着重投入,轻维护的现象。鉴于以上原因,煤矿近几年更加注重在信息系统建设时,以应用系统建设为主体,加快建设关系企业发展的应用系统建设,建设先进、合理的应用系统平台强调信息系统手机的及时性、广泛性和有效性。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信息化经验的积累。

2 推进“两化融合”的主要做法

一是致力于技术创新,与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煤炭科研院所等国内知名院校加强技术合作与系统开发,在改进生产工艺、水文监测监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实践了产、学、研结合新路子。二是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各专业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行规划,确定主要实施内容、资金投入、实施步骤、考核指标等。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后的应急保障机制,同时强化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努力做到对突发事件提前预警,确保集控“零误差”;持续改进完善信息化平台,使监控操作更加人性化、控制效能更获提升,数据查询更加便捷、准确,确保系统“零缺陷”;持续提升信息化人员的理论知识、业务意识、岗位技能、操作水平,确保操作“零失误”;加强对受控工业设备的管理,矿机电动力科加强检查和检修管控,全力保障设备有效运行,努力减少设备停机率,力争设备“零损害”。四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式提高人员素质。邀请国内知名煤炭科研院所、综合实力较强的信息化建设企业来我矿进行实地调研,结合我矿的实际情况,对我矿信息化维护人员进行培训。同时选派优秀的 “关键人员”走出去,向信息化建设比较好的单位进行学习,提高我矿信息化维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五是加强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确保各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推进“两化融合”取得的效果

3.1 “六大系统”创新应用,保障了安全生产。

我矿建立健全了“六大系统”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值班人员和维护人员等,建立健全“六大系统”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六大系统”管理机构实行了24小时值班制度,当系统发出报警、断电、馈电异常、系统故障等信息时,及时上报并处理。我矿加强了“六大系统”的日常管理,整理完善了各系统图纸等基础资料。

建设完善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和紧急避险系统,实现了井下人员自救、逃生、避灾等整体功能,与灾害事故预防和事故应急救援共同构成防范事故发生、减少人员伤亡、降低事故危害的有机整体,是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在我矿安全生产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和发展。

3.2 “无人值守”系统,提高了安全管控效率。

梅花井煤矿从“保障安全、减人增效、降低成本、提高管控效率”总体要求出发,于2013年对+850主排水系统、井下原煤运输系统、压风自救系统、压风制氮系统、井下采区变电所等五个子系统进行改造,并配套建设完善关键部位以及各机房的通信联络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和视频监控联动系统,实现了无人值守。

结合我矿的生产实际,在地面原煤生产煤流线使用远程集控,在调度室实现了“一键启停”;主斜井胶带输送机、二三四五区段石门胶带输送机、各采区变电所、+850主排水泵房、井下环形水仓、压风车间、制氮车间等通过技术改造,均实现无人值守。

自动化子系统实施无人值守改造后,共计核减现场岗位操作工人60名,实现了设备数据采集离散化,设备控制集中化、智能化的目标;做到设备操作在矿调度中心,减少了现场操作人员,提高了安全管控系数,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带动煤矿安全生产的作用。

3.3 “三维”数字化系统运用,实现了信息的集成化。

梅花井煤矿综合信息化系统采用“三维”数字化矿山系统平台,在画面上通过三维技术集中展现了矿井安全生产状况,主要展现矿井生产布局、实时安全监测数据、生产系统、通风系统、通讯系统等,实现了矿井安全信息的集成化、一体化。主画面能够并随着工作面推进自动完成绘图。

3.4 井下“红绿灯”应用,规避了安全风险。

梅花井煤矿辅助运输系统采用无轨胶轮运输。我矿率先在集团建设应用胶轮车监控系统。在二号缓坡井、一煤组辅运大巷、23采区辅运大巷内设置了车辆读卡器,在每个调车硐室安装有“红绿灯”,为每辆入井车辆安装具有电子识别卡。系统建成后不仅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地对井下胶轮车运行进行监测监控,自动调度车辆运行,并实时地用电子显示屏和语音报警的方式提示驾驶司机注意,有效控制了超速、闯“红灯”等违章行为;更将井下车辆派遣、工单考核、出车统计、材料管控、油料管理等区队日常管理内容融入监控系统中,更好地发挥了信息化建设的平台作用,推动了梅花井煤矿胶轮车管理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同时,胶轮车运输管理,对集团公司井工矿井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没有成熟的经验借鉴。我矿从制度建设入手,先后建立完善了《梅花井煤矿胶轮车使用管理办法》、《梅花井煤矿胶轮车调度管理制度》、《梅花井煤矿胶轮车调度员岗位责任制》、《梅花井煤矿胶轮车监控系统管理规定》和胶轮车运输管理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3.5 企业管理精细化,实现双增双节目标。

为实现我矿成本监控,我们将自己内部所有经营信息集中到一个管理平台上,实施精细化管理系统,集成本、预算、材料、设备、安全、工资、绩效等信息为一体,通过全方位、全过程控制,加强预算控制,杜绝浪费,实现事前预算、事中预警、控制、分析,事后考核。

梅花井煤矿建设精细化管理系统(IFMS),以成本精细化、岗位精细化、安全精细化为核心,实现成本、材料、人资、设备、租赁、水、电、费用、生产、隐患、本安、三违、岗位、奖罚等业务的精细化管理,精细到工程、精细到班组、精细到人员。在业务流程处理的过程中实现定额控制,成本监控,超耗预警,自动统计,数据分析的功能,达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在透明、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进行考核,进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产增效、降低成本,实现双增双节的目标。

该系统充分考虑了先进性和实用性,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系统与管理人员交互简单、明了,同时适合矿管理人员的操作习惯,为管理层提供个性化的图表。

3.6 采煤工作面自动化,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2013年梅花井煤矿与北京天玛公司合作,在4月底成立了当时开采的1102206自动化开采工作面攻关小组,于7月18日中班成功实现自动记忆割煤,该综采自动化工作面的顺利实施达到两点效果:

一是将工人从操作工变成巡检工,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二是将工人从危险的工作面采场解放到相对安全的顺槽监控中心,提高了工人的安全系数,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对煤矿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随后又先后在1110202工作面、1102204工作面、110610 8工作面等工作面继续使用自动化技术开采取得明显成效。

1.设备故障率显著降低。梅花井煤矿自2015年开展可视化管理后,通过全员参与设备维护,设备隐患、小缺陷造成的故障显著降低。

2.员工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岗位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明显提高,改变了以前单一的专业维护模式,减少了设备故障,为提升设备效率奠定基础。

3.设备“三率”大幅提升。通过深入开展机电设备可视化管理,2017年综采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率、开机率、设备综合效率(O EE)同比2016年提升了4.2%、8.5%和6.84%;2017年综掘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率、开机率、设备综合效率(OEE)同比2016年提升了5.2%、9.2%和8.21%;设备故障率控制在1.2%之内(同比下降15%)。

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填补了神宁集团在综采工作面自动化领域的空白,促进了神宁集团煤矿开采技术进步,对提高综采生产效率、有机结合精益化管理工作、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两化融合工作面梅花
15104大采高综采面矿压观测与规律分析
孙义煤业110106大倾角综放工作面过断层技术研究与应用
浅埋中厚煤层超长工作面末采矿压规律研究
梅花
基于信息化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基于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在核电群堆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梅花引
梅花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