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困境

2018-12-07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市民化生产力进程

1 引言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的主观感受和意愿越来越受到尊重,也被纳入政策发展考虑范围之内。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应当得到新的突破,即应当考虑农民工的自身主观感受和意愿,将农民工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上。但是,当前来看,无论是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等外部因素还是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出发,市民化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有待进一步解决。应当从制度、社会环境等角度出发,提供有助于农民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尽快实现市民化的选择路径。结合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思想,应当深入了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观意愿与心理诉求,再根据实际所得结论制定相关政策目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发展。当然也不能忽略其他外在条件,要规划发展城镇的公共服务事业,让农民工进城后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情况,我国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选择、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以及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搞清农民工市民化前后农村与城镇的发展状况,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研究意义,理论上有利于形成符合中国实情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现实中有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协调城乡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2 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困境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存在诸多的困难。从农民工自身融入城镇状况来看,农民工在心理上和生活上并不能快速适应城镇的环境;站在社会文化角度看来,农民工由农村迁移到城镇这种社会变化也给社会和人带来一系列影响,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在农民工迁移的过程中发生着变化,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也受到市民化进程的影响;考虑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后对农村与城镇的影响,可以发现这一进程给农民、农村和城镇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困境可以分为外部困境与内部困境,外部困境主要是指农民工市民化后生活的城市社会环境,内部困境主要是农民工个人在迁移过后产生的主管心理感受以及其自身素质问题。下文基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外部困境与内部困境,介绍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主要现实困境。

2.1 制度限制下的权利保障不足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权利保障至关重要,这涉及到社会公平问题、协调发展战略等。在实际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障,这体现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家庭的医疗保障问题和农民工应当享有的基本社会保障、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和收入分配等。农民工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首先与他们自身有关:其一,农民工迁移到城市,从生活的农村转移到城市,本身的社会福利就发生了变化,根本不能与城市居民相比;其二,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加上自身素质的局限,农民工的权利意识淡薄,有时候他们不知道自己应当享受何种权利,也不会去进行自身维权。另外,归根结底,“二元”制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给农民工造成权利保障不足。农民工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参与城市建设,但却无法共享城市发展的“福利”,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2.2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从当前社会生产力水平看来,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发达,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城市化的进程与生产力发展不可分割,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前提条件城市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即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城市化水平。城市在进行规模扩张时需要一定的生产条件,如果没有足够的生产力水平,城市扩张难以进行,发展受到制约。农民工在迁移的过程中,城市的自身发展水平也会对这一进程产生影响,这是一大外部影响。在生产力总体水平不够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差距较大,农民工为了获取更好的生活迁往城市,但是却未曾考虑生活在城市可能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这不利于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和协调城乡发展。

2.3 文化差异下的归属问题

当农民没有选择市民化这条路时,农民生活的环境与城市相差较大,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农民工都处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下。但是一旦农民选择成为农民工,迁移到城市,从农民工进城的目的谈起,农民工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他们为城市带去了劳动力,参与了城市的共建,但是在生活中并没有感受到如同生活在农村一样的“归属感”。一方面,从农民工角度来说,有些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只是为了获取收入,他们仅仅是“借住”在城市,城市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没有感情的,所以从他们自身来说,他们不需要生活在城市的“归属感”。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居民或多或少的“排外心理”和对自身身份的优越感,他们忽略甚至看不起农民工,农民工作为这样一种“外人”,加之,农民工在城市根本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内心其实是没有“归属感”的。

2.4 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欠缺

对农民工来说,生活在原环境中是没有太多问题的,然而当他们迁移到城市生活时,就会面临一系列问题,这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之前生活的农村环境导致的,新的环境的变化对他们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从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看来,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在城市生活要更困难。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农村,很容易思想保守,视野封闭,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较差;由于本身受教育程度很低,农民工的就业技能欠缺,学习能力较弱,也没有强大的社交网络;从农村到城市,他们的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参与意识等都比较淡薄,生活上收入和消费水平有限,心理上“归属感”不强,短时难以融入城市已成必然。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发现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由于制度限制自身权利保障不足,在当前城镇化水平下生活质量难以保证,生活在城市的个人归属感不强,自身素质的欠缺导致幸福指数较低,这些现实困境应当新型城镇化条件下得以更好的解决,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本文给出的主要政策建议如下:

3.1 加快改革制度,提升农民工生活待遇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障碍很大程度上与现有的社会制度有关,即城乡二元结构依旧存在,农民工很难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的权利。应当坚持“共建共享”的理念,构建一元结构,进一步消除市民化进程中的不平等、权利保障不足等问题。针对现有的户籍问题进行改革,让农民工不再是“外人”,有在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同时废除与户籍相关的城市居民的相关特权,进一步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的权利。

3.2 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前文提到的生产力的发展会影响城市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给农民工更好的城市环境,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健康的自然环境,进一步全面保障农民工的权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另外,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

3.3 加强政府引导,改善社会环境

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作用。除了在制度方面,政府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维护农民工的权利,保障其在城市的基本生活。此外,政府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农民工将城市当成自己的家,有归宿感。通过加强宣传,引导社会接纳农民工,提高其社会归属感;同时引导农民工积极维权,包括让其自身树立维权意识,以及建立社会组织促进农民工保障个人权利。

3.4 提升农民工自身生存能力

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其自身能力相关,个人能力的提升对农民工来说非常关键。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生活,需要提升其自身的生存能力。在思想上,农民工应当主动适应城市;要想在城市有更好的生活,提升个人就业技能必不可少,农民工应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适应城市节奏;公共意识的培养对农民工来说也不可或缺,因为他们搬到城市,就意味着他们也是城市的一份子。

[1]黄慧,阮文彪,孙博睿.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进展[J].世界农业,20 17(3):204-210.

[2]胡杰成.小城镇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挑战及出路——以福建沿海A镇为例[J].兰州学刊,2018(3):197-208.

[3]谭小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两栖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与困境[D].山东大学,2017.

[4]解浩.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工市民化障碍与对策分析[D].辽宁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市民化生产力进程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