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绿色债券的现状及改善策略

2018-12-07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债券绿色发展

1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

2017年11月6日至11月18日,在德国波恩召开了第22届联合国气候大会,这次大会因为是从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的首次大会,所以备受各界瞩目,公众对于此次气候大会能够取得怎样的进展和成果充满期待。

作为签署《巴黎协定》的一员,中国一直在用自身的行动来找寻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平衡点。在“十三五规划”中,中国政府明确要求不仅要发展经济,更要绿水青山,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在此次大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表示,中国建立碳市场,目的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全社会减排,实现气候行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前,历史数据核查、能力建设、基础设施等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全国碳市场进入审批程序,准备启动。2014年5月,我国发行14核风电MTN001,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碳债券,也是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首支产品。然后到了2 016年经过三年的发展,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已经变成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2 世界绿色债券发展的现状

2007年,首单绿色债券由欧洲投资银行发行,每年保持四五单的频率,总融资额每年都不超过10亿美元,但是到了2013年市场出现了转机,在这一年国际金融公司与纽约摩根大通共同发行了I FC绿色债券。此时,各国的公司与地方政府也在2013年进入该市场,美国能源署推行住房清洁能源机制,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筹集资金,以推动居民住房及商用住房的绿色化改造;瑞典的哥德堡于2 013年9月发行了市政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指定用于环保项目,包括公共交通、水资源管理、能源和废物管理项目。就这样,绿色债券才出现爆发式增长,2014年全年就发行了164笔,当年总融资额366亿美元,全球也开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市场。目前的全球绿色债券市场主力在欧美,以美元、欧元为主要货币进行发行,发行人以欧洲投资银行(EIB)、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开发性银行为主。咱们国家在绿色金融市场,目前是跟印度一样的水准,刚刚摸进门。鞋你都没脱呢,谈什么上桌吃饭?当然,咱们这个鞋脱的时间稍微有点长:业内普遍认为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首支产品,是2014年5月发行的14核风电MTN001”,首单碳债券。然后,半死不活了一年。2015年下半年,在监管层的推动下,开始加速发展。 特别是2016年,银行间市场的绿色金融债和企业债、中票,交易所市场的绿色公司债和资产证券化产品,此起彼伏的现世。好在,印度脱鞋的时间会更长。

3 我国绿色债券目前发展出现的问题

至于我国为何至今都无法跟国际标准接轨,主要是有些实际障碍需要解决: 一是国内的绿色项目认定体系,自己都尚未统一。目前我国有三个认定标准,银监会和发改委各自有一套绿色项目分类标准,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目前遵循一套; 二是国内对于绿色项目的认证,与国际普遍标准存在差异。比如从绿色债券适用范围上看,气候债券倡议将所有与化石燃料有关的项目都排除在外,而中国规定仍适用于清洁煤炭。那么,如果中国要发展绿色金融,主要的阻碍在哪里?在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上,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市场,先行者一直是绿色债券,我就以此为例子来说说上面的问题吧。更主要的是,目前国内的绿债市场,在实际操作中确实有些阻碍,总的来说:理想看着丰满,现实有点骨感;前途也许光明,道路实在曲折。作为发行人,就面对两个很现实的问题:1、相对于绿色债券,发行人更倾向于普通债券。目前除了国家发改委审核的绿色企业债外,其他绿色债券品种,均需要第三方的专业评估机构,对其募投项目进行绿色认证(虽然规定是“建议”第三方评估认证,但在实际申报中是必须提供的),增加了成本;对募集资金的监管更加严格,除去对券商和监管银行的要求更细致,更增加了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每年评估;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目前绿债的募集资金用途,并不能用来补充发行人的流动资金,不如普通债券的募集资金使用灵活。2、目前绿色的融资品种,需要匹配绿色项目。资产和负债不匹配性比较严重,一般符合绿色认证要求的项目,建设周期普遍较长,而目前绿色债券的发行期限大多较短,不如银行项目贷款周期更匹配;目前相关监管部门,尚未对大多绿色债券品种临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做出明确规定(只有绿色金融债本身为金融机构的融资,可以将闲置募集资金投资于非金融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以及具有良好信用等级和市场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工具);绿色债券,其真实的融资成本,可能要比银行的项目贷款还要高一些。其实上面讲的种种障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实质的优惠政策落地。目前唯一实现的,就是各方监管机构,确实对发行人申请绿色债券品种,纷纷开辟了“绿色”的审批通道,大大提高了审核效率。但国际上现行的很多优惠政策,在国内都没能得到执行,真正实惠的政策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而这一块,我认为正是各方参与者在未来应该关注的地方。

4 完善我国绿色债券后续发展的诸多配套措施

个人观点,未来应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政策,来促进国内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

4.1 降低融资成本

真正降低绿色金融产品的融资成本 比如可以借鉴绿色金融债,将普通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按照不同评级或者不同折算率纳入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抵质押品范围;适度提高绿色公司债券在交易所市场的折算率;对认购绿色金融产品踊跃的投资机构,可以在综合评价或单项新业务准入上,或在资产占有、风险资本占有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对海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发行,进行相关配套的支持等等。

4.2 降低产品风险

降低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提高投资者兴趣 比如鼓励地方成立专项担保基金的落地,地方上如果意愿不足,适当给些资金支持;加强碳排放收益权等其他增信方式的推广;适度放松担保公司担保绿色债券的杠杆倍数;对绿色金融产品实行差别化的担保政策等等。以上政策的落地,能够真正的提高发行人和投资者进入该市场的积极性。希望在未来,各方的参与者,不再是仅仅为了“声誉”、“情怀”以及监管的“压力”。就中国现在这个环境,哪个有点良心的,不想着为后代的碧水蓝天去付出点努力。好在国内的金融市场,也有那么一些人,在坚持的做着这些事。有幸,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4.3 应抓住绿色债券创新发展及规范管理的关键性环节

应抓住绿色债券创新发展及规范管理的关键性环节。建立一个由金融和环境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中介和评估机构等多方参与的核查体系,建立完善的认证和监督体系,是绿色债券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一是要强化绿色项目的认定。目前,人民银行的《目录》和国家发改委的《指引》均对我国绿色债券项目分类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但两者口径略有差异,且缺少互相的认可,应协调统一绿色项目目录认定口径。同时,应在现有《指引》和《目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绿色标准。另外,应加快与国际公认的原则和标准的接轨。

4.4 应引导地方政府积极合规地参与绿色债券市场业务

应加强对地方政府的宣传、引导和调动,让地方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立足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于推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立足于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特别是结合当前进行的地方政府债券改革,以自己作为发行主体或组织辖区企业及项目作为发行主体积极参与到绿色债务市场业务发展中。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国家绿色债券发展顶层设计框架内,在监管部门的严格尽职监管之下进行的,谨防绿色债券重蹈城投债的覆辙。

猜你喜欢

债券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020年9月债券型基金绩效表现
2020 年 7 月债券型基金绩效表现
2020年2月债券型基金绩效表现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6年9月投资人持有债券面额统计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