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产评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若干思考

2018-12-07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资产评估

我国《资产评估法》于2016年颁布,确立了资产评估行业的法律地位。2017年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布局下,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制定了“十三五规划”,全面指导、科学规划行业发展。为落实“十三五规划”,向评估行业输送优质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高校资产评估专业有必要掀起新一轮改革狂潮,课程体系改革便是其中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1 课程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课程体系是学历教育的载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遵循适应性、综合性、国际性、实践性原则,从资产评估学科属性、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及培养目标综合考虑来设计、安排资产评估课程教育体系。资产评估专业以知识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动手操作熟练、职业素养高尚为培养目标,致力于综合性高端人才的培养。在此培养目标下,专业定位坚持以会计学、财务管理为基础,经管交融为依托,文理工相互渗透为抓手,提高学科的交叉性和复合性。在专业定位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原则如下:增强学科的综合性和网络联结性,提高对社会经济需求的适应性,提升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拓宽学生视野具备国际性。根据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建设原则,可开通相应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和选修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2 课程体系建设的推进举措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资产评估学科课程建设应稳步推进,着眼全局,以人为本,注重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2.1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试行课程负责人制,按照“课程建设负责人统筹、所在学院主管、主讲教师具体负责实施”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三级之间分工明确、有机协调的建设模式,完善和提升资产评估专业主干课程的试题库建设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如下:

2.1.1 通识课程模块

通识课程是在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趋势下,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和思辨能力。通识课程是一种非职业性、非专业化教育,并非向学生教授专业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博雅涵养、批判能力、质疑思维的高层次的人文教育和人性教育,注重学生道德、情感、思想、认识的和谐发展。通识课程作为现代最有效的素质教育方式,是树立“学者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通识课程体系可分为四大板块进行建设:综合素质板块,目标在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文化修养,代表课程有大学语文、经济活动与社会管理;成长能力模块,着眼于提升学生成长能力和发展潜力,代表课程有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及指导;通用能力模块,致力于学生科学精神、批判思维的树立,代表课程有批判思维导论;公共课程,助力于学生树立优秀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代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1.2 基础课程模块

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必修的课程。基础课程要以“经管融合、专业延伸”为原则,拓展基础理论知识间的联系,缓解因严重知识分裂带来的问题,创造“欣赏别人领域,提升自我领域”的契机,达到1+1>2的效果。通过该课程模块学习,能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主要开设课程有: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会计学、统计学、经济法、金融学。

2.1.3 专业主干课程模块

通识课程、基础课程用于提升学生知识的宽度,主要在大一、大二期间开设,而专业主干课更重视学生学习的深度,主要在大三、大四开设。专业主干课作为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专业判断能力和执业能力提升具有重大作用。专业主干课程与CPV课程联接也最为紧密,与评估行业发展契合度比较高,具体开设课程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资产评估法律及准则、房地产评估、机电设备评估、无形资产评估、金融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国际资产评估。

2.1.4 选修课程模块

选修课程模块应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灵活性和个性化,开拓学生视野,延展知识边界,挖掘知识宽度。选修课程应满足学生不同需要,根据学生课程选择情况适当开设,主要在大三、大四进行开放。选修课程开设应注重社会热点,服务于混合所有所改革、文化科技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大力拓展PPP项目咨询、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等咨询活动,还要具备国际视野,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战略。选修课程主要包括:珠宝评估、环境资源评估、绩效评估、税基评估、建筑工程造价、海洋资产评估、农业资产评估、知识产权评估、商业资产评估、文化资产评估、品牌价值评估、私募风投评估。

2.1.5 实践课程模块

资产评估作为一项应用性、技能性、综合性学科,必须根植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加强

面向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将校外真实评估案例搬进课堂,将校内课堂移到公司评估项目,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建设实践教学课程集群,完善实践见习评价制度,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有效考评并对学生划分不同评价级别。

2.2 课程建设新趋向:大数据时代

资产评估的目的是为委托方提供价值评估结论的参考意见,利用定量数据对企业价值进行定量表达。数据信息获取渠道越广泛、越权威,才能选择更加合理的评估方法,才能制定更加科学的评估程序,评估结论才可能越接近资产内在价值,评估结论才能更让交易双方信服,更好发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力度,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资产评估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评估人才的数据搜集、挖掘、分析和处理能力。除前面所述课程模块外,可根据高校自身师资能力和硬件情况开设相应课程,包括数据数据建模与分析,大数据分析、经济社会统计软件(SPSS、EVIEWS、STATA、EXCEL)、数据库应用与处理、网站数据信息分析等。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建立大数据分析研究的理念,掌握信息数据检索、分析处理与利用的基本技能。

高校在设置大数据相关课程时,还要注意研究行业信息研究规划和管理规范,主动融入行业信息标准,提高课程学习与行业信息发展要求的接入性和通用性。建立信息数据管理平台,与大型财经网站、经济分析机构、券商展开合作,利用“互联网+”思维共享信息数据,实现资产评估行业数据全覆盖,建设一流、综合性的数据库。组织统计分析、计算机软件编程、经济模型方面专家组成项目组,开发自有评估项目业务软件,实现评估对象情况调查、合同签署、评估计划制定、人员组织、现场勘察、信息搜集、项目分析、数据估算、评估结论得出全过程的数据处理,发挥信息建设的集成优势、规模效益优势,减少人为误差,规范实务操作过程,最大化呈现评估项目全真环境。

3 课程体系建设评价

资产评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评价为:通过对体系设立阶段、运作阶段及最终效果阶段的综合评价,分析体系设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判断体系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评价时间与评价类型方式要具有一致性,评价时间由定期评价与非定期评价构成。定期评价一般在其中或期末对所有专业学生组织统一测评,提出课程体系建设的结构性问题。非定期评价可在学期中任一时段展开测评,对课程教学内容作出适当改进、调整和修正。课程体系建设评价主体要具有全员性、相关性和多面性。行业专家、学科领导、同行教师、学生代表组成评议组,对课程体系建设多个角度展开全方位评价,规范评价流程,明确评价标准。评议组及时向学科组反馈评价结论,建立有效的交流反馈机制,进一步完善资产评估课程体系。

[1]张彩英.资产评估学科发展的实践及问题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3).

[2]夏喆.“点线面体”四维渐进培养模式下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构想[J].财会月刊,2016(3).

[3]王开田.资产评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会计之友,2007(2).

[4]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十三五”时期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规划[Z].2017-6-19.

[5]梁美健,周阳.资产评估学科定位与增值建设.经济师,2015(7).

[6]李珍,乔宏,尉京红.大数据时代资产评估人才的培养路径[J].会计教育,2016(9).

[7]苗敬毅,李娟,李婷.基于Boyer理论的资产评估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1).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资产评估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守住硬核资产是“硬道理”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