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桑:千万遍为你,终成一曲悲歌

2018-12-06王一冰

祖国 2018年21期
关键词:哈桑悲剧性阿米尔

很早以前就知道《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起初只是肤淺的根据名字猜测这部小说的内容,以为是一部有点童话色彩的作品。但直到今天有机会读到它,才发现它深藏的厚重的悲剧感是那么震撼人心。合上书卷,“哈桑”这一文学形象,便刻进脑海中一般,久久挥之不去,让我们心疼甚至为之流泪。

这是一部以第一人称(“阿米尔”)为视角进行描写,具有一定自传体性质的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小孩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童年经历。小说的前半部分,或者说大部分都是讲述两个人童年的故事。小说中,他们是主仆关系,他们之间的友谊,(我暂且这样说)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深刻的阶级属性的烙印。而这一点,就从一开始注定了哈桑的卑微的身份,也为后面出现的悲剧性的情节埋下了一个不算伏笔的伏笔。这也就不难理解,当两个人在一起时,为什么总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支撑起这部小说主要框架的两个人。从作者的艺术设计中,我们很清楚一点,就是说,阿米尔是这部小说的主角。作者选择了阿米尔作为整部小说叙述和推进的点,作者也将自己本人的情感因素和思想倾向,巧妙地通过对阿米尔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实现了相对完美的表达。

但是这部小说也给人一种“双主角”的印象,在我看来,这非但不是艺术处理上的失败或者瑕疵,反而更体现了作者艺术创作的高超。但是哈桑这一形象虽然没有占据主角的位置,但他才是体现出这部小说艺术水准的风向标与核心价值的关键。这是一部充满了悲剧意义的作品,它的艺术价值最大的内核在于它的悲剧性,而哈桑恰恰具备了这一艺术特质。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是要借助阿米尔这个人物,以他为突破口,客观全面地解读哈桑这个灵魂人物。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说,真正进入了这部小说的艺术世界,也才真正感受到了这部小说巨大的艺术魅力。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已经理清了如何更好地走进这部作品,作为悲剧(这部作品艺术性)的担当和灵魂,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哈桑:自身的阶级属性与阿米尔的衬托。

说到哈桑自身的阶级属性,正如我之前所说,哈桑出身卑微,他是阿米尔家的奴仆,即便他实际上与阿米尔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也没有改变这一阶级属性。这是个非常关键的信息,当我了解到哈桑这段身世的时候,我第一个想法就是,为什么阿米尔的父亲没有认下哈桑?如果他也能获得像阿米尔一样的身份和一切的话,那么哈桑的人生会不会反转?但我瞬间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是这样的想法也并非没有一点意义。这个看似大胆甚至荒诞的想法,直接揭开的就是这部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时代背景。人与人的不平等性,我们也可以直接换一个词,那就是阶级性,在当时当地具有浓厚色彩。哈桑实际上是阿米尔的父亲与一个身份低贱的女仆生的孩子,哈桑生母的身份,决定了哈桑虽然身上流着“上流人物”的鲜血,但也无法跨越更为等级森严的阶层,即便是看似强如阿米尔父亲那样的人也是不可能的。我们从作品中,也看到了具体表现阿米尔父亲强悍勇敢性格的情节,比如面对俄国大兵那部分,为了自己的同胞免遭羞辱,不惧面对强敌。但是在面对自身的阶级体系时,他也不得不低下倔强的头颅。这既是对阿富汗当时不公平社会制度的一种揭露,同时再次暗示了哈桑悲剧命运的不可逆性。

正因为哈桑的命运已经被预定了,所以,在命运的安排中,他只能是阿米尔的附属品。玩伴的表象下,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平等的地方,比如,有时阿米尔有了别的玩伴,就可以完全忽略哈桑想和他一起玩的请求。即便他们在一起时,阿米尔作为主人,也牢牢占据着绝对优势和话语权。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一句这样的话作为小结,那就是在哈桑之外,阿米尔还有很多的选择性。但是对于哈桑来说,他的世界里只有阿米尔。此刻,我们似乎可以重温这部作品中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们可以想象哈桑当时的心情和表情,他的悲剧性形象跃然纸上。

让我们再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具体分析一下哈桑的性格。那么我们就从他的性格入手,再度去解析他这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

这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哈桑协助阿米尔赢得放风筝比赛胜利这个情节,这也是决定这部作品故事走向的分水岭。也就是说,如果在这之前,那些悲剧性的东西还只是隐藏在文字的背后,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的话,那么这个情节之后,整部作品的悲剧性的基调就完全显现。我们先说说哈桑的小主人阿米尔。对于阿米尔来说,赢得这场比赛是具有双重意义的。从表面上,他获得了一场让人羡慕的比赛,满足了自己对于荣誉的渴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场胜利,阿米尔与他父亲的关系也将得到很大的缓解。小说已经不止一次表现了父亲对于阿米尔的冷淡,阿米尔对父亲既是害怕的,同时又想得到父亲的关怀和疼爱。阿米尔也为此感到苦恼,他曾走进父亲的房间,这是他明显希望引起父亲关注的具体表现,但是他的父亲对他的态度,从总体上说还是拒绝的。我们知道,除非发生一些“大事”,否则这对父子的关系是无法真正改变的,而赢得这场放风筝的比赛,恰恰就是那件“大事”。小说中多次写到了比赛之后,阿米尔父子俩和睦相处的情景。从结果上说,阿米尔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东西,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那么哈桑呢?我们知道,阿米尔能赢得比赛,是与哈桑的帮助离不开的,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哈桑在这里面的作用。我们说这场胜利有哈桑的功劳,是没有问题的。但阿米尔得到了某种圆满,但哈桑却没有得到任何奖励,而且是在哈桑发生了那么大不幸的前提下。在阿米尔作为见证者或者说目击证人的前提下,我们看看阿米尔都做了些什么,连最起码的安慰都没有,对于作为受害者和牺牲者的哈桑来说,这难道不是悲剧吗?作为众多读者中的一员,我在读到哈桑被侮辱那段,尤其是那简单(其实不简单)的细节描写,那条被扔在一边的裤子,我当时几乎要冲进书里去救哈桑,甚至还联想着,把他乱蓬蓬的小脑袋埋进我的怀里,让这个可怜的孩子好好哭一场,这就是我一个普通读者在看过那个情节后的直观感受。这个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孩子,为了阿米尔得到最后那只风筝,成为了“追风筝的人”,他在成全了自己的主人时,却牺牲掉了自己,他在遭遇了人生重大不幸时,所表现出的隐忍和无助,让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誓言更加让读者为之感动,为之心疼。由此,哈桑这一形象一下子就抓住了万千读者的心。

当然,要更好地解读哈桑的悲剧性,我们不能不提到的就是这本小说的主角,阿米尔。应该说,当我们了解阿米尔这个形象越多时,也就越能了解哈桑这个艺术形象。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对比之下凸显悲剧性,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我们首先看到,阿米尔是作为哈桑的主人而出现,虽然童年里他们是一对玩伴,但是身份的尊卑还是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具有天然的阶级性。而一个孩子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优越感,是不是更为强烈地让人厌恶那个时代的不平等性?

也正因此,他们的友谊一定是不公平的。我们说,阿米尔对于哈桑的友谊是保留的,不彻底的。即便是个孩子,他的骨子里也有这样的认知,这也为后来哈桑受辱时阿米尔的反应奠定了合理的情感基础和阶级基础。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哈桑出事时的情景。阿米尔当时是有足够的条件和充分的理由去帮助哈桑的,但是他犹豫了,无论当时他的自私和怯懦看起来是多么的正常,但改变不了的事实是哈桑已经被欺侮了。我们大胆设想,他考量的因素里面,绝对没有或者说很少顾及到哈桑是自己的朋友和伙伴这一条。他是不是觉得哈桑帮他去追风筝,是一个仆人对主人该尽的义务,甚至会将之看做是哈桑想示好的表现?我没有再刻意地深挖阿米尔当时内心的活动。但哈桑受辱的事情就发生在他眼前的时候,那一刻作者进行了非常细致、甚至非常写实的描写,在我看来,这实质上是将阿米尔推上了道德的被告席,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感情不露声色地表达出来。而在描写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阿米尔,但是内心当中一定是更為哈桑感到难过,是不是又想起那句话呢?就在这两个人之间,一个正在受辱、一个却正在考虑得失!这是不是巨大的悲剧!这是不是两种人性的直接较量,相比之下,我们是不是更加爱上了这个叫哈桑的孩子。

我们再切换一次角度,其实,阿米尔对于哈桑也有妒忌和防备的一面,这要从阿米尔与他父亲并不和睦的关系上理解。其实他们父子俩之间的感情问题,是与阿米尔自身有很大关系的,或者说只是他们父子之间的事,与哈桑没有丝毫关系。但是阿米尔却将哈桑视为他们父子间关系能否缓和甚至变好的一种潜在威胁,套用一句流行语来解释,那就是哈桑背了黑锅,而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哈桑的悲剧命运。至于阿米尔诬陷哈桑,我们也能从这里找到一丝原因。我觉得,阿米尔之所以要诬陷哈桑,一方面是承受了巨大的心理负担,(这个我将在下一段中做以说明),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阿米尔害怕事情败露(虽然可能性不大),他的父亲会更加瞧不起他,同时,会加倍对哈桑好作为补偿。这个是阿米尔绝对不能接受的,对于这一点的恐惧,甚至超过了内心的自我谴责。因此,他决定去诬陷哈桑。

承接上文所言,小说在后面,重点表现了阿米尔的悔恨和自责,并且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将他的这种感情表现出来。但是对于读者,我丝毫不会原谅阿米尔,阿米尔甚至为了自己居然去陷害哈桑偷东西,使哈桑被迫离开。无论他之后将采取何种方式来弥补,但对哈桑来说都已经失去了意义。对于读者来说,也更加重了大家对阿米尔这个人物的厌恶。

小说结尾部分的设计还是很精妙的,不但紧扣了小说的主旨,而且命运的轮回,使我们更深深体会到了人生与人性中更为本质和深邃的东西。我们知道,哈桑最后死了。他的死,小说中并没有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但恰恰是这种所谓的简单化处理,反而更加加重了读者对于哈桑这个人物的想念。我们也看到,即使有些故事情节没有哈桑的“戏份”,我们也能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对话感受着哈桑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满足着读者对于哈桑的朴素感情。

最后的最后,阿米尔陪着哈桑的儿子去放风筝,也终于在命运的安排与自我良心的驱使下,成为了哈桑儿子的“追风筝的人”。小说写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我却把这部分内容反复看了好多遍,我的脑海中一直出现着哈桑的模样,他不顾一切地跑去帮助阿米尔追那只决定了他悲剧命运的风筝。如果是影像化处理,他的脸上一定带着微笑。我相信在他奔跑的画面外,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画外音一定会一直回响着,也变成了一只美丽的风筝,飘向遥远的天边……

(作者简介:王一冰,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学历。)

猜你喜欢

哈桑悲剧性阿米尔
感恩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解读
为你,千千万万遍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不一样的风筝
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教学探讨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