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视光人才均衡培养,“温州模式”名扬天下
——专访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验光配镜部主任金婉卿

2018-12-06刘哲宇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8年23期
关键词:眼视光视光医科大学

文/刘哲宇

编者按:大脑中85%的信息是通过人眼获得,健康视觉对人们获取信息至关重要,但随着人们社会活动信息化接收方式的改变,人类对视觉的依赖程度和用眼负荷不断增强。近几年,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斜弱视患者人数增多,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问题频出,为此,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和开发新型材料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与本刊携手开启了《观“视”界》栏目之旅,通过陆续走访全国知名眼科医院的视光中心,从专家专业视角出发,分享他们在眼视光领域的独到见解。

成立于1958年的温州医科大学是我国眼视光教育界当之无愧的最高学府之一,提起温医,缪天荣、王光霁、瞿佳、吕帆等星光熠熠的名字共同构成了我国眼视光教育的发展史。温医培养的毕业生们也活跃在今天我国眼科和视光产业的各个岗位上,成为这一代眼视光人的中流砥柱。作为国内最早的教学机构和最早的眼视光学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温州医科大学已是桃李满天下,培养的眼视光人才不仅质量精,数量也大:全中国的视光医生里,每十个就有一个是毕业于温医的!

本期的《观“视”界》栏目,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验光配镜部主任金婉卿教授,她不仅是一名眼视光医生,也是温州医科大学的资深老师,更是温医早期眼视光教育的毕业生之一。经由她口,我们对这所历史悠久、动态发展的眼视光教育殿堂更多资讯,以及温医附属眼视光医院在20年经营中的真知灼见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敢为人先,“温州模式”引领国内外行业发展

金婉卿介绍,温州医科大学目前在眼视光专业学生培养上的教学模式非常丰富,已形成涵盖本专科、七年制本硕连读、5+3一体化培养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外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的多层次、国际化的眼视光医学高等教育体系。在课程方面,温医理论教育与实际操作并重,不论是以验光师身份毕业的三年制学生,还是学满五年的医学生,都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学习相关视光学专业课程,如《接触镜学》《双眼视觉学》等。

从1988年正式招生至今30年,温州医科大学共培养了超过4000名视光医生,超过全国同期上岗眼科医生人数的十分之一。如此长青,一定不单单只是依靠先发优势而已。作为温医眼视光专业92级荣誉毕业生,同时也是温医眼视光系《眼镜学》课程组组长的金婉卿对于母校的历史沿革如数家珍。她说,温州医科大学的眼视光教育有两大特点,一是起步早,二是全面发展。今年9月,一座高22层、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眼视光医教楼”投入使用,这意味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成为全球空间最大的眼科机构之一。新医教楼的正式启用也是庆贺成立于1998年的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20周年院庆之举,而“8”这个年份,也与温医有着不解之缘。

1978年,温州医科大学成立眼科光学研究室,同年招收了首批眼科光学硕士研究生;10年后的1988年,学校成立眼视光系,成为国内首家创办眼视光专业教育的高校,同年开始招收国内首批眼视光学专业三年制专科学生,1993年开始招收国内首批眼视光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1998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成立,距离最早的视光研究生入学整整20年。

说起母校眼视光学科近几十年飞速发展的原因,金婉卿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有几位有远见的领路人,办医疗、教学、科研这样的事,最需要魄力与长远的目光。说起温医早期的领路人,绕不开温医视光学的鼻祖缪天荣教授以及他的两位学生:王光霁教授和瞿佳教授。上世纪50年代,缪天荣教授发表了眼科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对数视力表和5分记录法》,为日后的眼科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目前全国普遍使用的“标准对数视力表”,就是他的重要研究结晶。

金婉卿教授在工作中

在上世纪80年代,他的两位学生王光霁和瞿佳,一位是美国视光学与温州视光发展的桥梁,另一位就是今天的眼视光医院院长。美国的眼科学和视光学完全分离,两者经常“打架”,到头来两者的发展都受阻。这样的现状引发师兄弟俩的思考,经过讨论,催生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尝试把眼科学和视光学结合起来,创建一个眼视光专业?在广泛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温州医科大学的校方领导坚持“敢为人先”的温州精神,把眼科学与视光学同时培养的新型教育模式坚持了下去。

2012年,眼视光医学专业正式纳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已有15所医学院校设置了五年制眼视光医学专业。国外学界也开始认可这种眼科学与视光学综合的授课理念,并欢迎同时具备视光与眼科背景的专业人才,还将这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称为“温州模式”。受世界眼视光学会的委托,温州医科大学还制定了“眼视光”的中文定义。

视光学、眼科学相辅相成,眼视光全科医生造福患者

在教育上取得创新性突破后,瞿佳教授又大胆地将“温州模式”延伸到科研和医疗领域,成立了卫生部眼视光学研究中心,创办了国内第一所以“眼视光”命名的眼科专业医院。时至今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已经形成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产业、公益、推广六位一体的眼视光体系,温州本部每年接诊视光门诊的患者约30万人次,配镜量超过10万副。

金婉卿医生从1995年毕业后就留在眼视光学院开始参与工作,也完整见证了眼视光医院20年来的发展,她说,总结看来医院有两大特点,一是发展快,二是动态变化。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并不是从零开始建立的,20多年前,学校视光系下已经设有视光门诊部、近视激光中部和眼底中心,视光门诊部已经开始以接近医院的形态服务患者,虽然没有医院的资质,但是一直为学校师生积累着宝贵的临床视光经验。1998年,为了让学生更系统地进行实训,校方整合各部门组建了眼视光医院。

建院之初,医院门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于别的医院眼科病人远多于视光病人的情况,这所完全由温医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眼视光医院里几乎全是慕名而来的视光病人。当时金婉卿正是在视光门诊工作的一名年轻医生,在她的记忆里,尤其是周末,医院门诊中的视光就诊患者便人满为患,眼科门诊的医生倒还清闲。在眼科与视光并重的建院思路指导下,视光的繁荣带动了眼科门诊的全面发展,许多慕名而来的视光病人在建立起对医院的信任之后,也会到这里来检查和治疗眼病。随着医院的发展,眼科门诊人数渐渐与视光门诊人数持平,在视光较为清闲的周一至周五,金婉卿等一批具备眼科专业知识的视光医生还会一起参与看看眼病门诊。到今天,视光门诊人数已经达到巨大基数,进入放慢的增长期,而快速发展的眼科门诊开始反过来带动视光门诊的发展了。金婉卿说,每年查看统计报表,都能感受到医院鲜活的动态发展,眼科与视光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螺旋上升。

如今的眼视光医院,又在医生队伍普遍实现具备视光学和眼科学双重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开始推行全科医生的理念,要求医生们在接诊一名患者后,全权负责到底,不论患者进行验光还是眼病检查,最终结果都要返回挂号医生,所有的处方由一位医生开具,必要时进行相关的专科会诊转诊。金婉卿说,打造这样的眼视光科全科门诊,对患者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在别的眼科医院,一名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面临眼常规检查、验光、检查、训练等多个阶段,在其中被派往给不同医生看诊,责任划分一直在变,不同医生对于一位病人的了解情况也不相同。推行眼视光科全科门诊之后,虽然医生们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和更高的知识结构要求,但患者能够在诊疗中得到连续的、个性化的诊治,这既是目前一定要做的事,也是未来眼视光门诊的发展方向。

对每位医生个人来说,双重学科背景的要求提升了他们的个人综合能力,未来想要在眼视光医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目前院方要求医生具备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金婉卿说:“作为一个眼视光医生,检查眼病、验光配镜、眼科和视光的诊断处理等技能样样要能,医院现在对医生的严格要求,对患者是有好处的,对医生未来的全能发展也十分有利。”

从医院整体的角度来说,背靠着温州医科大学实力强劲的教研团队,高标准之下的医生队伍有更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学术素养,进而也滋养了整个医院的学术与科研水平。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排行榜(眼科学)”中,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位列科技影响力第二,学术影响力第一;同时位列自然(Nature)出版集团发布的全国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行榜(眼科学)第一,在全国所有医院的生命科学大类文章中居第14位。

眼视光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得益于一直秉持的“大眼科”理念和“一体化”格局,也得益于即使面对众多不确定甚至质疑,依然坚守的初心。❏

左起:本刊记者刘哲宇,三井化学医疗保健/功能材料销售部销售经理唐蕴智,金婉卿教授,上海康耐特光学有限公司华东区销售经理荆歌、市场部经理张瑛

猜你喜欢

眼视光视光医科大学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天津醫科大学眼视光职业培训学校
“工匠精神”下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视光科普,任重道远
视光中心离我们有多远
眼镜配饰化——除了视光,就是它!
“视”所能及——近视防控新形势下的视光师培养
守望光明·全面直击眼视光进展与视觉健康——2017西湖论坛在杭州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