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问题的对策研究

2018-12-06胡玉晓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预冷冷库产地

文/胡玉晓,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1 我国互联网+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的现状

近些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开始慢慢的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就是一个典范,生鲜农产品由于其特殊性,所以其运输过程对运输设备要求很高,如今,随着我国物流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智慧物流的作用也愈加显著,无人机、机器人、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频频在物流业落地,开启全面创新的时代。互联网+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就是一个典型的“物联网”式的智慧物流,然而当前这项技术当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生鲜农产品的发展仍然不够乐观。

2 我国互联网+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的问题

2.1 “最先一公里”冷链标准化问题

“最先一公里”是农产品供应链的起始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农产品的“预冷”工作。所谓“预冷”就是把食物从初始温度(30℃左右)快速降到最终温度(0~15℃)的过程,“预冷”对象为蔬菜、水果等易腐农产品,但是,目前为止我国农产品产地预冷还未普及,而且“最先一公里”冷链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产品产地预冷技术又相对落后,导致我国的农产品产地预冷的保鲜率只有30%,而欧美的发达国家保鲜率在80%左右,远超过我国[1]。

2.2 冷链干线零担网络物流问题

2.2.1 硬件设施不完善

中国的冷链产业,无论是冷库数量、冷藏车数量在国际上排名都是比较靠前的,然而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所以平均到个人就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冷藏车占货车总量1%~3%,而我国所占的比率约为0.6%;同时在分布上也不平衡,主要聚集在沿海、华东、华中、华北、华南,而且聚积在销地,利用率不高[2]。

2.2.2 供应环节过多

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最终客户之间,需要经由批发市场、销地一级批发市场、销地二级批发市场、社区农贸市场再到最终客户,导产地致了运输过程中运输的成本不断增加,消费者成为费用的承担者[3]。

2.2.3 零担网络和信息的缺乏

冷链零担市场以地方企业居多,缺乏全国性的冷链零担网络。冷链物流企业的产品单一、功能单一、缺少完整的物流信息平台,信息利用率低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 互联网下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问题的对策研究

3.1 加强“最先一公里”冷链标准化

我国“最先一公里”的冷链呈现出不系统、不完善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解决产地:在互联网换环境下,客户根据自己的需要下单,产品的质量好坏、运输时间的长短,产品数量的多少都与产地的选择至关重要,要做到谨慎选择产地;采摘:在采摘时应当根据产品自身的特点,控制采摘的成熟度,从而方便途中商品的运送,降低货损率;预冷:预冷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遇冷工作做好之后,在整条供应链的中后端只需要比较低的冷却能力和隔热的一些措施就可以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以及品质;质检:只有对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能够大幅度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包装:包装要遵循适用性原则,不要一味寻求高质量包装增加费用;其次遵循经济性原则,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简化包装、绿色包装。

3.2 完善冷链干线零担网络的建设

3.2.1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

国家和企业都要加大冷藏车和冷库的建设,确保每人对基础设施的占有量;其次确保冷藏的设施设备符合标准;此外对于我国基础设施分配不均的问题,需要国家整体进行调控,根据每个地区人口和需求的状况来建设。

3.2.2 用互联网推动传统模式的改变

互联网下的生鲜农产品电商,要加强与终端消费者对接,所呈现的模式应为:农产品产地--农产品销地--消费者。此过程不仅包括物流,还包括产品的打造、功能的升级,以及资源的整合。

3.2.3 构建冷链物流平台

零担物流网络的缺失不利于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做不到资源整合,所以需要通过建立一个冷链物流平台。

(1)平台的作用

整合信息资源:全国零担班次以及冷库信息的整合,将各个物流公司的线路、冷库资源收集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提升物流企业的功能:由比较单一的功能向种类较多的功能转变,由简单粗放向复杂精细的转变。

(2)冷链物流平台工作流程

初期:以冷藏车和冷库为生态基础,通过商流的引入,使企业间形成较强依赖关系,如,互联网生鲜平台、食品生产加工商、进出口贸易商、产地新兴品牌商等。中期:内部的车与车、库与库、车与库之间主动性的互动与合作,重视冷库在产业链中的节点作用,掌握冷链货物的上下流向,所以要用好资源地内冷链企业在全国冷库的网点,获取上游商品的信息,同时在选择配送车辆方面掌握主动权。后期:最终目标是冷链生态资源池,冷链运输、仓储以及信息的发布、信用评级、车联网服务、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的大融合。但不能过于聚焦个体的突破,应当寻求区域代表性冷链企业进行合作,整合冷链班次信息。

3.3 提高末端冷链配送效率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末端冷链配送即最后一公里的冷链配送,对于消费者体验和满意度至关重要,冷链物流企业在配送时一定要综合注意这些评价指标。主要有配送服务质量(配送费用、送达时间、理赔响应时间、顾客满意度、违规操作率、货损率),配送服务成本(配送运输费用、货损费用、末端网点设立费用),生鲜电商企业能力(从业经验、资金状况、配送运作柔性、企业规模实力、配送管理能力)。

猜你喜欢

预冷冷库产地
冷库上“云端” 共享促共富
基于ANSYS的LNG接收站典型管道预冷分析
大型冷库建设发展趋势
推动产地农产品追溯进入下游流通消费环节
差压预冷对夏秋蔬菜预冷效果评价
四十余家肉类企业被暂停进口
差压预冷技术与装备在果蔬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射流预冷试验用温度探针的设计与测试
印尼燕窝产地探秘
警惕“洗产地”暗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