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农村电商模式下的精准扶贫策略研究

2018-12-06彭翔英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精准物流电子商务

文/彭翔英,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

1 农村电商助阵精准扶贫的可行性

农业是中国最传统的基础产业,受到生产效率不高、需求市场不了解、买卖中间环节较多等因素的制约,农民收入难以提高,造成了农村贫穷。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管理和完善精准识别机制,因地因人施策,把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确保扶贫政策和资源真正惠及低收入群体。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农村电子商务是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真正使三农服务落地。农村电商既是众多电商巨头眼中的下一块蛋糕,也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农产品在当地市场达到供求平衡后,再增产反而会造成滞销,造成农民亏损严重。农产品滞销卖难近年来一直困扰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发动爱心人士积极捐款,购买农民滞销果蔬之类的新闻,但精准扶贫不是精准救济,暂时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达不到持续增收脱贫的效果。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借助“互联网+”,把贫困地区的收入模式从生产性收入转到经营性收入,依托政府扶贫资源,做好基础设施、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铺设出一条农村电商助阵精准扶贫之路。

2 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据商务部的大数据分析显示,2017年全国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12448.8亿元,同比增长39.1%。截至2017年年底,农村网店达9 85.6万家,较2016年年底(816.3万家)增加169.3万家,增长20.7%,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在农村电商快速布局、高速增长的同时,电商助阵精准扶贫在基础设施、品牌建设、物流体系和专业队伍方面依然面临很多挑战。

2.1 互联网意识不强,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农村电商面对的农民农户群体,普遍对互联网、电商应用不熟悉,实际操作水平都较低,这给电商精准扶贫带来了挑战。农业加工企业中有一部分还沿用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缺乏计算机和相关软件设备,对于动态信息的收集、跟踪、获取、分析和整理不擅长。对于各类数据尤其是大数据的处理能力不足,数据无法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严重制约了企业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进一步运用。

2.2 品牌建设迫在眉睫,农产品定位有待加强

现在的社会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农产品在市场上知名度不高,质量参差不齐,就难以形成拳头效应。品牌意识缺失是导致守着金山银山却换不来真金白银的主要症结之一,随着市场对农产品品牌化的要求显现,建立和培育农产品品牌已成为提升农产品市场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品牌建设,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是破解农产品滞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农产品之所以能成为品牌,一定代表着它有优良的品质保证,但只成为有着优良品质属性的产品还不够,还需要为这个品牌找到准确的定位才行,反之,看准了市场却拿不出像样的品牌,同样也行不通。

2.3 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目前很多农村地处山区,现代交通运输设施、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设施、货物包装和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都处于相对落后水平。物流产业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协调机制,物流企业各自无序发展。缺乏提供物流服务的本土骨干企业,与城市物流发展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缺乏物流产业的管理和信息化经验,特殊物流的研发水平低下。物流业发展的滞后无法有效支持和保障农村电商的迅速发展。

2.4 经营主体规模小,农村电商人才亟待补充

农村电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布局分散,缺少大项目的集聚,更没有引领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实力,无法吸引电商人才回流。据《县域电子商务人才研究微报告》指出,农村电商人才缺口大,结构失衡,是目前发展农村电商面临的普遍问题。尽管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专业培训,但仍然存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短缺、难获取且难留下。一方面是电子商务快速普及应用所造成的人才需求膨胀,另一方面受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非常缺乏各类电子商务的技术和运营人才,导致企业发展、产品营销和品牌提升遭遇瓶颈。

3 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政府引导,实现多方联姻

近几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对电子商务发展中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农村电商市场空间虽然大,但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是无法长久生存的。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实施,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发展规划,加强政府引导,强化政府在产业规划、信息化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的作用,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借助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政策、资金优势,科学推进农村电子商务项目建设,形成产业集聚区,改变散乱的现状,促进电商产业资源共享、互助共赢。把电子商务作为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抓手,探索电商助阵精准扶贫的模式,通过“政府+平台+服务商+贫困户+产业”的系统性工程,建立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多元渠道,形成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培育产业为重点的社会化运作和协作机制,让贫困户充分参与到种养、收购、包装、存储、运输、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带动他们增收脱贫致富。把短板拼接,让农村电商的发展之路越来越顺畅,亟需多方通力合作,主动施策,共同发展。

3.2 推进产业融合,增强品牌建设

农产品品牌的建设,首先要充分利用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地区特色农产品。然后要紧抓“互联网+”机遇,推动互联网和优势产业充分融合,在产品包装、质量检测、溯源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做深做精农产品加工业,延展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围绕“农产品进城”的痛点,打造农特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支持农产品“地标保护”“绿色”“有机”“无公害”等资质的申报认证,加强特色产品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品质、价值和知名度。加大农产品品牌的宣传,争取与媒体渠道合作,为农产品品牌宣传创造相关机会。通过技术创新、扩大规模、推广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打造名、优、特农产品牌。

3.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运营成本

首先是发展农村地区宽带网络,不断提升覆盖率,提高传输速率,加快农民普及,逐步缩小城乡间差距。其次要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整合物流信息与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运用先进的信息、仓储、分级包装、冷链等技术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以电子商务交易为中心的实时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培养高素质的物流配送人员,形成一整套科学、高效的物流支撑体系。最后是发展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形成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导、以政府政策性金融为辅助的多样并存、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造血”功能。

3.4 加强教育培训,完善人才队伍

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鼓励通过网络创业就业。让亿万农民通过“触网”走上“双创”新舞台。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共举的办法着力解决人才瓶颈问题。引入经验丰富的电商运营人才或者机构直接加盟和借助第三方培训机构力量,培养本地的电子商务人才。鼓励大学生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以典型示范激发贫困户的创业和就业热情。加大对贫困户的教育培训力度,使更多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购买生产生活资料、销售自产特色农产品。加大对优秀电子商务企业及企业家的宣传报道,树立典型形象,带动其他人从事电子商务。

4 结语

进一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助阵精准扶贫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综合施策,多管齐下,加大对农村地区物流、信息、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人才培训及相关公共服务供给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化规范体系,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通过新思维、新方法、新模式,大力推动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猜你喜欢

精准物流电子商务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新丝路电子商务公司办公室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精准的打铁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