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乡区域金融差异化分析

2018-12-06吴秀娟上海大学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比率城乡金融机构

文/吴秀娟,上海大学

当前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区域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内生增长动力还需增强,部分区域存在过度开发问题,经济社会活动的过度集聚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值得关注。本文在此背景之下,根据近年来的中国金融的相关数据,以及专家学者的研究,对中国金融在城乡区域发展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归纳总结中国城乡区域金融差异化的主要表现。

1 我国城乡区域金融差异的现状分析

1.1 我国城乡金融相关比率(FIR)

金融相关比率(FIR)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在我国大部分学者直接用银行存贷款代替金融资产总额来近似计算金融发展状况,修正后的金融相关比率为:FIR=(S+L)/GDP,其中 FIR 为金融相关比率,GDP 为各地区生产总值,S 为金融机构存款额,L 为金融机构贷款额。

以我国几个地区为例,北京的金融相关比率上升的速度最为突出。按照周立对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程度的分类(1999),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属于高金融发展地区,浙江和河北属中等金融发展地区,而江苏则属于低金融发展地区。从金融相关比例的角度来看,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1.2 我国城乡存贷款余额相对比率(LSR)

所谓存贷款比率,是指将银行的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进行对比。由于目前企业对贷款的总需求大于银行的供给,资本市场供不应求,适当提高贷款利率能够平衡资本供需,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符合市场的运行规律。

对于我国城乡存贷款余额的相对比率,笔者采用的是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城乡存贷款相对比率的对比,发现可比性并不强。当中存在的原因是选取的金融机构不恰当,城市的金融机构主要是以商业银行、建设银行等较为大型的银行作为存款和贷款的选取机构;而相比农村而言,作为集体性的金融机构是农村居民比较信任,并且在农村普遍存在的金融机构之一。同时,信用社仅仅是属于金融机构的范畴,然而在金融交易等活跃性的交易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多。

1.3 我国城乡金融机构数量变化

金融机构数量能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该地区金融发展的程度与水平。通过资料的查找,本文通过对比城乡之间的金融机构数量的多少来反映城乡区域金融间的差异。主要对比的金融机构为分别为城市和农村所特有的金融机构。

农村具有其固有的特色,经过以往的合作社等集体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农村具有信用社数量要比城市的信用社数量要多得多,而农村的商业银行的数量远比城市的商业银行的数量要少得多。然而,纯粹从金融机构的数量仅能表现出其金融的规模,但是对于资金的吸纳程度、结构、群体等方面的信息,无法能够从中做出相应的分析。

总体而言,从现状分析定性的角度,城乡区域金融在确实存在差异。

2 我国城乡区域金融差异成因分析

2.1 地理区位因素

从区位理论的角度而言,我国的城乡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区,地段分块的特征。大体上时以城市作为某区域的中心,主要产业是商品服务性行业;其次,以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蔓延,形成郊区地带,主要是从事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类型;再次,如此规律最外层边缘地带为农村地区,由于受到的城市经济辐射的影响较少,主要以农业生产和其他轻工业类型的产业。

由此可见,地理区位因素对于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分化越发明显,如何在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统筹城乡各个方面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成为不得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2.2 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制度

我国当今是采取全国统一标准的金融市场制度,当然任何一件事物都具有双面性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采取全国统一标准的的金融市场制度能够使用统一的指标进行全面的管理,然而,这并没有考虑各地区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造成的城乡区域金融产生差异化的现象。如此以来,不仅有的地区不能完全依据该标准的指标进行规范化管理,而且甚至会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出现有标准形同没有标准的现象。

2.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在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之下,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影响我国城乡区域金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第一,原有的经济总量就不对等,城市已经达到高度的城市化水平,而有的农村仅仅是城市化的起步阶段,有的农村甚至还没有进入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中去;第二,人力、人才资源的分布不平衡,绝大部分人力、人才资源选择大城市作为自我实现的空间,能够利用城市里已经足够领先的各项资源条件,很少会选择到农村等相对偏远的地区发展;第三,各地区间的信息交流、经验交流缺乏,通常地区与地区之间是通过强强合作模式进行,或者是选择发展水平与自己城市相当的作为区域间的合作伙伴,大城市与偏远农村等地区的经济合作较为罕见。如此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仅能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一部分区域稳稳当当地发展,有的区域发展资源欠缺,导致区域间生产结构及生产水平的差异。

3 改善我国城乡区域金融差异对策及建议

3.1 依据地区特点,差别化的金融管理模式

金融发展应该根据各城乡的发展状况及发展水平,对城乡区域金融进行一定程度的差别化管理。主要体现在金融相关政策方面,做到符合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毕竟,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是不同的,为此,差别化的金融管理模式有助于地区为该地区的金融做出有针对性的,实效性的措施,从而更好地发挥地区优势特点。

3.2 适当进行金融创新

石红英(2007)认为,应通过金融制度创新,形成与区域特色有机结合的金融制度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政策倾斜力度,缩小区域金融差异。朱建芳(2007)认为,我国区域金融协调政策的重点是推进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引进市场机制,尊重市场力量,鼓励制度创新。 金融创新基本手段主要包括贷款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

3.3 加强区域金融合作

依据区位理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周边地区可为城中地区起到辅助的效果。加强城中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合作,从而可以达到扩大经济发展范围,又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金融等方面的差距。从金融发展的角度而言,对金融较为活跃的地区鼓励其创新,并将实践经验良好成果普及到金融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中去,以至于能够使资金具有良好的配置,甚至达到最优化配置的水平。总的来说,加强区域金融合作能够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的原则。

4 结束语

依据上述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区域金融确实存在差异化的现象,城乡区域金融差异化的程度与其影响因素、程度大小有关。即城乡区域金融差异化与地理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以及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制度等原因有关。中国城乡区域的统筹发展有赖于缩小城乡区域经济的差异,金融亦属于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为此,依据地区特点,采取差别化的金融管理模式、适当进行金融创新以及加强区域金融合作,作为城乡区域金融发展的举措,目标为缩小城乡金融差异化而探索创新之路。由此对城乡区域金融差异化程度分析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比率城乡金融机构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比率分析公司财务状况——以步步高及永辉超市为例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千点暴跌 两市净流出逾7000亿资金
美拭目以待的潜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