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采访与心理调控

2018-12-06

活力 2018年11期
关键词:首因效应定式对象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 157000)

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采访活动可以分为“采”和“访”两部分。 “采”,侧重于研究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对新闻事实(包括人和物)的认知过程及其规律,主要表现在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念、思考和收集(包括拍摄、录像)上;“访”,侧重于探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及其规律。采访活动是新闻活动全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通过记者的感官和意识加工转化为记者的主观认识的过程。

整个新闻采访活动贯穿了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采访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因素有关。我们有必要通过研究采访心理找出一些一般规律,在新闻采访时做好心理调控,以取得采访的成功。

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是双方知识、观念、认知、愿望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互动的,两者的心理状态往往相互影响,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调整自身的心态,同时注意并引导对方的心理,下面笔者着重谈谈采访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采访准备与“心理定势”

采访的准备工作包括对线索的分析,对采访对象的了解,查找资料准备材料,以及设定采访计划与步骤等。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是记者认知的心理过程,接受信息,对各种信息进行思考、加工,明确采访的目标和重点,把握采访对象的特点。这个过程是“暂时的、情境的准备状态”,通过短暂的心理想象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同时也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式,以便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定势这个概念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提出,并由前苏联心理学家乌滋纳捷发展成为理论,定义是“由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心理定势在记者采访准备过程中产生是必须也是必然的。心理定式可以调整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有利于提高采访的效率和成功率。

但是我们也看到,“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式也会对采访产生消极影响。采访准备过程中信息采集的片面化和记者自身的好恶容易导致“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式,造成采访时有主观倾向,甚至最后报道失实。要避免这种情况,在采访准备工作中就应该尽量搜集多方面信息,然后在采访时借助新闻敏感发现新的线索,及时修正补充脑中已有信息和观念。

二、初次会面与“首因效应”

进入采访阶段,记者的表现会使采访对象的心理发生“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称“最初效应”,是人们交往中的第一印象,指“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他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记者能否在最初的几分钟内以自身形象获取采访对象的信任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双方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有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对方首先看到的是你的外在形象,除了天生的外貌之外,得体的着装、和蔼的态度可以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接下来很重要的就是你内在的东西,你的学识、气质、修养等等,通过你的言谈举止,成为对方对你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这种学识、气质、修养不是刻意打扮出来的,是要长期培养的,也是优秀记者应具备的素质。

要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十分重要。通过采访准备中对人物特点的把握,在采访开始时就对方感兴趣的或者双方有共同点的话题进行交谈,也就是说寻找接近点作为开场话题,有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使采访顺利进行。

由于采访是互动的过程,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和外在表现不可避免地影响记者的心理。采访对象对记者会有几种不同的心理:有的乐于接受采访积极配合,有的仅是一般礼貌配合,有的是防范甚至抵触记者的采访。第三种情况在揭露性批评性报道中比较常见。好记者应具备观察采访对象表情、态度、情绪的能力,迅速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从而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应对努力适应采访对象和采访环境。对于第一种情况,交流的困难不大,但应注意对方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记者应该采取主动,以恰当的表情、神态、语言、行动影响对方,消除双方交流的心理障碍,引导对方进入良好的沟通状态。

三、采访敏感问题的心理准备

具有新闻调查性质的采访,记者的提问免不了涉及利害关系,触及敏感问题。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属于上面所说的第三种情况,采访对象处于警觉和紧张的状态,即便对记者“第一印象”良好,对记者的提问还是会防范,避重就轻甚至对敏感问题三缄其口。这种情况对记者的提问技巧来说是考验,没有一定的采访经验是很难驾驭这样的采访的。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同美国肯·梅次勒在《新闻采访》一书中提出的“漂近式”方法:“精心诱导的谈话把内容渐渐引向敏感区域。每个相继提出的问题都向敏感区域接近。假如未遇到阻力,你会顺利漂近敏感区域。”□

猜你喜欢

首因效应定式对象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解数学题要克服思维定式
高中物理中一种常规题型的解法判误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汉语里定式句和非定式句划分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