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四线县城,多么特殊的一种存在模式

2018-12-06真叫卢俊

记者观察 2018年31期
关键词:外来人口本地人县城

真叫卢俊

我老家,是浙江一个非常典型的小县城,哪怕前阵子的撤县并市让它可以被称呼为地级市,但是在我印象里这依然是一个县城规模的地方。

大概三四十万人口,核心区域三纵三横,20分钟可以把老城区走遍了,我爱我的家乡,我也去过很多地方,发现这里和中国成千上万个县城都表现得一模一样。

在用脚再一次认真地走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后,我有一些心得。这些感受,或许就是一个小县城可能的未来。

大基建模式正在改变县城

很多人印象中小县城永远不会有改变,我告诉你,错了。起码最近这两年,大量的县城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撤县并市是我家乡最近最大的一个变化,伴随着撤县并市,很明显家里有两个变化,第一是高铁真正意义上要在这里设站点了,虽然是2025年才会实现,但是起码有了倒计时的时间点。

与此同时,高速路网也将这里纳入。以前我回家除了要开三个半小时的高速,还要开一个半小时的国道,使得每次的回家之路都无比艰难。

而就在这一年,高铁和高速这两个利好同时在这个县城发生着,这对一个县城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县城之所以为县城,核心是在于孤立,而未来这一切将不再存在。三四线城市的发展就用这两种特别直接的方式,赤裸裸地在我的家乡快速地推进着。

对于未来,可以感受到的是,我们和周边三线城市的融合度要更高了。

我们要推动自己从过去的四线变成三线,光是改个名字可不行,融入边上的二三线城市成为了最有效的方式。我们也对这个熟悉的城市多了一点期盼。

如果顺利的话,未来我去上海在三个小时内,去杭州两个小时,这是对生活真真实实的改变。

当然,交通的改变也从外部渗透到了内部,老家的三纵三横,如今也终于有一横变成了双向六车道,借着这个契机,我家那一条黄金主干道终于有了点改变。

赚钱后还是选择离开

每次我回家,都会找时间去做一次足浴,老家的足浴性价比真的超高,花100块不仅把你全身按到位,你还可以吃好喝好,还是高档地方,真的是身心全方位的放松。

给我按脚的服务员说,这里做服务的员工全部都是外地来的,这说明我们这里的消费能力可以支撑得起服务业的发展。

这位服务员同时表示:这里包吃包住,来这里工作从来不会出去,就指望赚两年钱之后回老家。

这是很多县城的问题,有人愿意来,但是和这个城市的关联性很弱,不会带动消费,别说买房了,他们基本上不会和外界接触,朋友也都是同乡的这些人,对于他们来说,来这里就只有一个目的:赚钱然后离开。

有人愿意来,却没有愿意扎根的。

小县城最痛苦的就是人口的问题,毕竟一个城市的发展全靠人口,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导入程度是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这有没有外来人口?不仅有,还很多,但是很奇怪,他们都不会留下来。

留下了的人为数不多的选择

另外,对于本地人,真的很多人想要出去,交通越发便利之后这样的人也就越多。

当然出去不是说那种去一线城市各种漂的,而是去到周边的二三线城市,“5+2”真的很多,因为人人有车,开回来也只要一个小时。

而留下来的,和很多文字描述的一样,大概三个方向:公务员、银行、老师。能够谈得上公司的地方,我认真找了下,大概有保险和直销公司这两种吧。

如果你要跳脱这个方向,唯一的选择就是创业。当然这两个字是一二线城市的叫法,在我们老家叫开店。

可以开一个你想要开的门面店,这里的房租还可以接受,用户的购买力也够,方向切的好大概能够活得下来。

但是我认真逛了几条街道,发现老家的门面大概做几种生意:服装店、饭店、奶茶店。大概就这么几种,当然其他洋气的也陆陆续续见过一些,但是也不知道为啥过阵子就关掉了。

特殊的商业模式

说到商业,这里很是奇怪,除了三纵三横开着的服装店、饭店和奶茶店,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基本上就是KTV和夜总会了,当然更远一点就是足浴和桑拿了。

然后中间会穿插一些大排档,每天营业到晚上三四点的那种。

当然这都是县城范围内的距离,就说在本地人心里很远的足浴店,我走路15分钟也就到了。

这里的实体店里本来卖的就是杂牌货,价格也不高,买东西5分钟的路程,还能享受砍价的快感,淘宝在这里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

外卖在这里却散发出勃勃生机,在美团、饿了么还没进来的时候,本地就已衍生出了跑腿服务,就是给人买吃的。

为什么?因为晚上这个城市的娱乐活动就是麻将,所以这就构成了这个县城特殊的夜生活模式,餐饮处灯火通明昼夜不停,其他地方8点钟之后老板就打烊了。

辛苦是真辛苦,赚钱也是真赚钱

当然,你说我们日子过得不好,那就错了。

大家都很有钱,而且我们的有钱并不会类似于一线土著依赖房产或者拆迁,是真心自己赚的。

为啥?道理也很简单,这里没公司没企业,所以剩下的都自己开店了。开的店生意可能没那么好,但是都是一两个人的夫妻老婆店,员工就是老板,老板就是员工。

这种模式下注定生意做不大,但是注定每个人都很有钱。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我家楼下的早餐店,一天就做上午4个小时,今年过年的时候听我妈聊起,两口子的年收入最少在100万以上。

辛苦是真辛苦,一年无休,365天起早贪黑,但是有钱是真有钱。

当然,也有一些人一夜暴富的,和一线城市有点类似,但是不是靠拆迁,而是宅基地的转让。

我们都说城镇化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就是把一些农村的地方变成城镇,而对于小县城来说,农村和县城的交界本来就没那么远,所以这样的城镇发展起来就比较快,后面的土地指标大多来自于过去农村的集体土地。

所以我在老家经常听到哪个村今年发了,哪个村过年集体给村民发钱了,大概都是这些利好的驱动。

这也是为什么我至今还是农业户口,因为第一如今我依然在上海落不了户,第二户口在老家确实有真金白银的利好。

真的不缺房子,但真的缺好房子

去年我家乡一个房地产项目开盘了。价格一万多,开盘的时候几千人在现场,这在老家几乎等于要开个演唱会的规模了。别误会,这里的楼市其实一直都不好,之前陆陆续续有几个项目开盘,购买者寥寥无几。

为啥啊?因为大家都有房子啊,而且不止一套,并且每套都是别墅式的、一栋一栋的存在。

所以这个城市天生对于空间和房子就没有饥渴的欲望。

但是为什么这次开盘却哄抢呢?

我后来思考了一下这个项目和其他楼盘不一样的地方,老板很聪明地做了三件事情:第一,物业引入了绿城物业;第二,边上要做一个真正意义的集中式商业;第三,配了一个双语幼儿园。

就靠这个,就把我老家的父老乡亲激活了,所有人都去买房子了,当然我也买了一套。

理由和大家想的一样:我们都不缺房子,但是都缺好房子。但凡好一点的东西,我们都愿意买单。

后来和项目销售聊天,发现两个有趣的现象:第一大家买的时候都把车位同步买了,第二大家都不喜欢贷款。

这些举措你可以理解为消费理念不成熟,但是也可以说明老家人真的有钱。

县城的出路在哪里

之前我看过一个消息,说中国有六百多个城市,其中一二线只占了4%,而构成中国的核心,都是一个个县城。

这样的县城在我眼里差不多都是一样的面貌:本地人没那么穷,但也没那么拼,外面人进不来,里面的人过得也挺自在。

就是这样温吞水的状态让很多人感觉到县城的不温不火。

但是大基建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真正改变着这些城市的未来。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好像通过高铁或者高速,可以实现外来人口导入。

但是错了,有了高速或者高铁之后,外来人口有没有导入不知道,县城人往外走的更加频繁了。我老家一个朋友,愿意早上开车去另一个城市吃早餐。

这就是这个城市或许有的未来,路网发达后,别人可能来,但本地人也可能会走。所以核心还是在于供给端。

这个城市供应什么样的产品留住人,这个城市提供什么样的收入留住人。我们反思为什么棚改可以在三四线城市这么大力度的执行,归根到底,棚改让大量县城里的人有额外的收入,然后可以留住人。

一线城市全面限制人口,二线城市抢人大战,三四线的县城,就看怎么对待这一群土著了。

任何一个小镇的未来,其实都在自己手上。

猜你喜欢

外来人口本地人县城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回流县城”是这代年轻人的时代机遇
本地人
本地人
追赶超越的“基础支撑”——数说陕西70年之“县城经济”
本地人,外地人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延津县荣获省级卫生县城称号
皱眉人
新时期上海的外来人口与城市发展许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