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结合彩超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以及诊断准确率

2018-12-05欧国军张旭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24期
关键词:诊断准确率淋巴结转移彩超

欧国军 张旭

摘要 目的:探讨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实施核磁共振结合彩超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治乳腺癌患者400例,患者术前均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及彩超诊断,并在术后实施病理诊断。结果:患者实施病理检查检出淋巴结转移232例。实施核磁共振、彩超联合诊断准确率较核磁共振、彩超单独诊断准确率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实施核磁共振结合彩超诊断可提升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核磁共振;彩超;诊断准确率

乳腺癌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类型。目前临床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是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及早了解患者淋巴结转移状况在患者疾病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1]。目前影像学检查仍是乳腺癌疾病诊断最为常用的方式之一。核磁共振和彩超诊断原理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明确两种检查方案联合诊断的效果,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400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均进行了核磁共振检查及彩超诊断,现进行总结。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乳腺癌患者400例,年龄23~78岁,平均(54.5±9.7)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3.4±2.7)年;病灶部位:左侧214例,右侧186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实施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患者;女性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

排除标准:手术禁忌及影像学检查禁忌患者;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患者;3个月内存在乳腺手术史患者;严重脏器并发症患者;妊娠、哺乳患者;检查配合度不高患者[2]。

方法:患者术前均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及彩超诊断,核磁共振检查与彩超检查间隔时间<1周,检查后择期实施手术治疗及术后病理诊断。(1)核磁共振检查:采取美国GE公司1.5T超导核磁共振诊断仪检查,先实施常规平扫,行横轴位自旋回波脉冲序列标准T1加权、矢状位脂肪抑制序列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矢状位短时反转恢复序列扫描成像;随后实施增强扫描,对患侧乳晕皮下注射0.2mL/kg钆喷酸葡胺注射液,注射速度2.5mL/s,随后对患者实施矢状位扫描,矩阵288×160,层厚3mm。(2)彩超检查:采取健侧卧位或仰卧位,将双臂抬高,充分显露患者乳腺,采取PHILIPSEnVisor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探头频率7.5Hz,对患者乳房、腋窝进行多切面检查,了解病灶部位、形态、淋巴结状况、淋巴结内部及周边血流状况。

观察指标: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总结患者实施核磁共振、彩超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的效果。

阳性标准:①核磁共振检查淋巴结转移阳性标准:淋巴管异常扩张;淋巴结走向呈现间断样;存在异常淋巴结增大,充盈缺损状况。②彩超检查淋巴结转移阳性标准:患者淋巴结内部及周边存在异常血流信号;淋巴结最短直径>5mm;淋巴结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可伴随出现砂粒样钙化。

数据统计: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用率表示检测结果,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患者实施病理检查检出淋巴结转移232例,无淋巴结转移168例。实施核磁共振及彩超单独诊断敏感性为96.1%(223/232), 90.9% (211/232),特异性为87.5%(147/168)、75.6%(127/168),准确率为92.5% (370/400)、84.5% (338/400),均分别低于联合诊断的敏感性98.7%(229/232)、特异性95.2%(160/168)、准确率97.3%(389/400),且联合诊断准确率较核磁共振、彩超单独诊断相比明显升高,χ2=9.281,P=0.002;χ2=39.208,P=0.000,见表1。

讨论

乳腺癌细胞较为松散,极易出现脱落状况,癌细胞极易随血液及淋巴液转移至全身,引起疾病进展,致死率高。及早明确患者淋巴结转移状况在患者预后评估及术中淋巴结清扫方案确定中具有重要意义[3]。

核磁共振检查和彩超检查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核磁共振检查是依据在特殊磁场中机体氢原子核共振过程,通过氢原子吸收能量、释放电信号获取图像的检测方式,该检测方式可获得高分辨率图像[4]。彩超检查是依据人体对超声波的反射不同实施检查的方式,该方式还可获得患者病灶及周边血流状况,操作简单,具有无创性。

本次研究中核磁共振和彩超診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均>90%,说明两种方式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及筛查中具有良好的运用价值。但特异性方面,两者均较低,误诊率较高。而联合诊断准确率较核磁共振、彩超单独诊断准确率相比明显升高,且联合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5%,刘蓉等人的相关研究中[5],核磁共振和彩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98.5%,特异性89.1%,符合率96.8%,在特异性方面诊断效果仍<90%,与本研究存在一定差异,分析原因可能与样本个体差异性相关。

总体来看,实施联合诊断可有效减少漏诊和误诊状况,分析原因是通过彩超检查对隐匿性病灶检测效果不佳,易出现漏诊,且彩超检查显像质量有待提升,易引起误诊;而实施核磁共振检查时易出现伪影,影响检测结果。两者联合运用具有以下优势:①可结合两者的特点,减少反复检查引起的经济损失及机体辐射损伤;②联合诊断可通过磁共振检查提升微小病灶检测效果,通过彩超检查了解钙化灶及血流状况;③联合诊断需多名医生阅片,减少医生主观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6]。

综上所述,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实施核磁共振结合彩超诊断可提升诊断准确率,运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龙华,杜朝晖,易宜杰,等.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和高频彩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3):28-30.

[2]李金莉.核磁共振、乳腺钼行、彩超对早期乳癌影像诊断的对比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7);11227-11228.

[3]斯兴无,徐彬.用核磁共振、乳腺钼靶及彩超检查诊断早期乳癌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4):120-121.

[4]宫美琴,王红雨.彩超与CT对乳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与预后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7):60-61.

[5]刘蓉,马兴英,许达,等彩超结合核磁共振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7):753-755.

[6]周洁.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和高频彩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4):143-144.

猜你喜欢

诊断准确率淋巴结转移彩超
T1期外周型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分析
彩超引导下经皮无水酒精硬化治疗肝囊肿的临床效果分析
彩超在新生儿早期小病灶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颈部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应用
探讨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应用彩超诊断的价值
彩超与CT联合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