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一种品德叫“弱德之美”

2018-12-05苗向东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叶先生叶嘉莹强者

苗向东

叶嘉莹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说,当今社会以强者为德,提倡成为强者,提倡要夺取、争取,要通过打倒别人、不择手段地去争取一切。她说她从小受到的教育提倡“弱”才是品德,她说:“其实我这一生并不顺利,我提倡‘弱德之美,但我并不是弱者。我不想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责任。”

叶嘉莹从词之美感特质中,提出了“弱德之美”这个新颖独到的理论,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这种美感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比如豪放词人苏轼在“天风海雨”中所蕴含的“幽咽怨断之音”,以及辛弃疾在“豪雄”中所蕴含的“沉郁”“悲凉”之慨,究其实,也同是属于在外在环境的强势压力下,乃不得不将其“难言之处”变化出之的一种“弱德之美”的表现。概括起来讲“弱德之美”大致包含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面临强大的压力;二是采取收敛约束的姿态,以委婉曲折的方式表现;三则是虽然表达得幽隐深微,但却是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

叶嘉莹儿时接触到的中国古典文化让她的一生都坚持遵循弱德之美。她说“弱德之美”的“弱”并不代表软弱,而是一种在逆境中的坚持。她从四岁起开始背诵《论语》等古代经典作品,其中就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是厚责和薄责,厚责自己,薄责别人,她一生都受这句话的影响。她说所谓“弱德”,是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压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这是中国儒家的传统。这既是词的美感特征,也是她立身处世的准绳。“弱德”不只是一种自我约束和收敛以委曲求全的品质,而且是在约束和收敛中,始终坚持和捍卫自我人格操守。她说:“我的一生不是很顺利,有很多坎坷,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一个弱者。”

叶先生九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履践了生命中的“弱德之美”。叶先生履历了太多的苦难,虽然身世飘蓬,但是不论飘到哪里,她仍不忘初心,坚守自我,總能够以自己的办法成长,用叶嘉莹的话说就是“要完成自己”。而处在传统文化缺失的社会环境中,叶嘉莹依然坚持是对自我梦想的执着和追求,坚守自我,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她有诗:“剩将书卷解沉哀,弱德持身往不回。”她提倡“弱德之美”,就是说自己要谦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做的事情别人不能接受,你要反身来要求你自己,看是不是我自己做得不好,所以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要求自己要严格,能够在窘境中越发刚强。“弱德”不是无为,而是内向修身有所为,外向克己有所不为。中国在“极左”路线长期占支配地位的非常岁月,很多知识分子正是凭着“弱德之美”,像水一样流入“大海”。

叶嘉莹说“弱德”是一种夸姣的质量,这种美感兼具教化的作用,是美与善的一致。“弱德”,它是有一种持守,它是有一种道德,而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都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她说这种美是一种弱德之美。她说:“现在很多人都以强者为德,夫妻、朋友吵架,你凶、我比你还要凶恶,都以为自己要做一个强者才是好的。我小时候学习的不是如此。”“弱德”之“弱”,并不代表软弱无力、怯懦怕事,而是一种逆境中的坚守、热烈中的清醒、躁动中的自持。表面上他们虽无意激烈抗争,更不主动出击,但其沉默或不屑,在逆境中的坚持,就已经表明了鲜明立场和坚决态度。在苦难横空而来的时候,她默默读诵着王国维先生的词句:“开时不与人看,怎样一霎濛濛坠。”她一贯铭记取教师顾羡季先生的那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作业;以绝望之心态过达观之日子。”她秉持“弱德之美”的人,承认自己无力掌控世事,但绝不怨天尤人,更不自暴自弃。将自己受到的愁闷、悲苦,在自己这里化解或了结,不再传递或扩散出去。无论多么艰难困苦,她都尽到了她的力量、尽到了她的责任。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时候,她都守住了自己,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责任,不以暴还暴,也不需要在更弱的人身上替自己讨还公道,始终坚持自己的修养。

颠沛流离一生的叶嘉莹崇尚“弱德之美”,不主张与命运搏斗,不讲进攻、侵犯和征服,而重在珍惜和持守。在艰难境遇中顽强生存,并在内心维护人格尊严。在捍卫起诗词尊严时,却比谁都倔强,她这样给自己下定义,“我是一个穿裙子的士,不是一个总找人家怜爱的女子。”鲁迅说的中国精神和民族脊梁也正是这样的坚持与韧性,这样的内心,其实很强大。

猜你喜欢

叶先生叶嘉莹强者
重金“买专利”暗藏陷阱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里的叶嘉莹
叶秀山的哲学追求
强者的品质
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叶嘉莹:诗词可使人心不死
强者的品质
孤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