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0—2016年中国农作物栽培模式研究文献分析

2018-12-04张银乐于粮赵伟进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7期
关键词:文献分析栽培模式文献计量学

张银乐 于粮 赵伟进

摘 要:为弄清中国有关作物栽培模式的研究状况,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对2000—2016年全国有关作物栽培模式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6种期刊发文量分别大于100篇,共计2922篇,占文献总量的23.22%,其中现代农业科技载文量最高,达458篇;41名作者的发文量分别大于5篇,其中发文量5~10篇的作者32人,占比78.05%;文献发表量在2000年至2015年不断上升,在2015年最高,为1148篇;作者隶属机构分布,在所搜集的12585篇文献中,有13个机构在此期间发文量大于150篇,共计1126篇,占搜集文献总量的8.95%;研究领域及内容,其中有关园艺及农作物的文献较多,总计10889篇,占比86.53%,研究内容为覆盖方式的有4560篇,占36.23%,其次是种植密度和耕作方式,分别占比23.77%、21.79%。

关键词:栽培模式;文献分析;分类统计;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7-0156-03

Literature Analysis of Crop Cultivation Model in China During 2000—2016

Zhang Yinle et al.

(Plant Sciences College,Tibet Agriculture & Animal Husbandry University,Nyingchi 8600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rop cultivation mode in China,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bibliometric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 on crop cultivation pattern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6.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 16 journals was more than 100,totaling 2922,accounting for 23.22% of the total literature. Among them,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d the highest number of articles,reaching 458 articles. The number of papers sent by the 41 authors was larger than 5,of which 5~10 were 32,accounting for 78.05%. The volume of literature was rising from 2000 to 2015 and reached the highest in 2015,to 1148. The author is affiliated with the organization. Among the 12,585 documents collected,13 organizations issued more than 150 articles during this period,totaling 1,126 articles,accounting for 8.95% of the total collected literature;The research field and content,among them,there are more literature on horticulture and crops,total 10889,accounting for 86.53%. The content of mulching method is 4560,accounting for 36.23%,followed by planting density and farming methods,accounting for 23.77% and 21.79% respectively.

Key words:Cultivation mode;Literature analysis;Classification statistics;Bibliometrics

近年來,随着人们对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研究热度的不断加强,使得此方向研究发展迅速。然而关于研究栽培模式方面的作者、作者隶属机构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尚未见报道。为此,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对2000—2016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有关栽培模式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分析,进行了分类规整,以期为今后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检索2000—2016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有关栽培模式文献(含出版著作、论文集、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简报等)共检索出有关栽培模式研究文献12585篇。

1.2 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及Excel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期刊的载文发布 由图1 可以看出,发表有关栽培模式的研究文献达100篇以上的期刊有16种,文献量达2922篇,占搜集文献总量的23.22%。其中现代农业科技载文量最高,达458篇,占文献总量的3.64%,远远高出其他期刊载文量,具备明显优势。

2.2 不同年份及作者的发文量

2.2.1 不同作者发文量 由表1可以看出,发文量大于5篇的作者共41人,其中发文量5~10篇的作者32人,占比78.05%,发文量10~15篇的作者6人,占14.63%;发文量在15~20篇、20~25篇及25篇以上的作者均只有1人,所占比例较小,仅为2.44%;发文量大于5篇的作者发文量总计353篇,占搜集文献总量的2.8%,可见大部分作者发文量少于5篇;发文量在5~10篇的作者发文量为204篇,占大于5篇作者发文量的57.79%,是搜集文献总量的1.62%。作者发文量大于15篇的文献量为73篇,占比较小,是大于5篇作者发文量的20.68%,仅为搜集文献总量的0.58%。

2.2.2 不同年份发文量 从图2可以看出,2000年发表栽培模式方面的文献最少,仅为240篇;2000—2015年文献发表量不断上升,在2015年达到顶峰,为1148篇,虽然在2016年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基本保持稳定。在2000—2016年的17年期间,发表该类文献最多是最少年份的5倍左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进入21世纪之后,更多的研究者投身此方面研究,使我国的栽培模式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

2.3 文献作者的隶属机构分布 由图3可知,发表文献量大于150篇的机构有13个,共计1126篇,占搜集文献总量的8.95%。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文量最多,达328篇,占文献总量的2.61%;其次是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发文量分别为104篇、84篇,分别占比0.83%、0.67%。由此可知,西北农林大学有关栽培模式研究较为深入,具备明显优势,而剩余的11459篇相关文献来源于除此13所机构以外的其它研究机构及院所。可见,不同机构对于栽培模式的研究存在明显差异,需在今后加强人才力度的引进,缩小差距,均衡发展不同区域、不同研究机构有关该领域的研究。

2.4 文献研究的领域及内容

2.4.1 研究领域 由图4可以看出,有关栽培模式发文量大于100篇的共有8个研究领域,园艺作物方面的研究最多,高达5781篇,占文献搜集总量的45.94%,其次是农作物领域研究,发表有关农作物文献5108篇,占比40.59%,两者之和占文献总量的86.53%,而有关其他领域的研究较少,可见园艺与农作物研究较为普遍深入,具备明显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园艺与作物学科起步较早,涵盖范围广泛,并且与民生息息相关,致使研究人员向此研究领域聚集,从而导致其他领域研究较为滞后,发展极不均衡。

2.4.2 研究内容 由图5可以看出,所发表的有关栽培模式的12585篇文献中,属于覆盖方式(包括覆膜与秸秆还田)的文献为4560篇,占文献搜集总量的36.23%;其次是种植密度研究,为2992篇,占文献总量的23.77%;排名第3位的是耕作方式研究,占文献总量的21.79%。总体来看,有关栽培模式的研究较为均衡,其中覆盖方式研究较多,印证了当前有关提高作物水肥利用,防止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的研究成为了当前栽培技术主要研究内容,这也与目前中国近半数耕地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迫切需要提高作物水肥利用率密切相关,从而促进了该研究内容的飞速发展。

3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果表明,有关栽培模式的研究较为广泛,发展较为迅速,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有关栽培模式研究的机构较多,但是研究水平差异较大,致使一些地区发展不均衡,在今后发展中,希望能够通过人才引进等措施,促使不同地域的研究水平均衡发展。由所研究的内容不难看出,新型的栽培模式已成为当前粮食增产的主导力量。其中地膜覆盖技术能够对降水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节分配[6],并且可以有效阻止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耗散,从而显著提高作物水肥利用效率[7-10],促进作物增产,被广泛应用与西北干旱少雨地区。

长期以来,作物栽培主要侧重于表型方面的研究,而大部分基因的表达都是受光、温、水、气、热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有关栽培措施对基因表达的影响还处于空白。为此,今后应加强栽培措施对基因表达的研究,以期获得更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措施,使目的基因能够得到最佳表达效果,使得作物高产栽培研究更具有目的性[11]。

参考文献

[1]王亚鹏,吕向贤,李云毅.北方旱地农业综合开发及结构体系建设[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14.

[2]谷茂.中國半干旱区降水的农业高效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1-10.

[3]王虎全,韩思明,唐拴虎,等.维渭北旱原冬小麦全程覆膜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16(1):24-30.

[4]李生秀.解决我国西北水资源匮缺发展旱地农业的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1999,1:6-8.

[5]李华,王朝辉,王西娜,等.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1):369-374.

[6]解文艳,周怀平,杨振兴,等.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水分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4):128-133.

[7]刘祖贵,肖俊夫,孙景生,等.土壤水分与覆盖对夏玉米生长季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2,20(3):86-91.

[8]李磊,张强,冯悦晨,等.全膜双垄沟播改善干旱冷凉区盐渍土水盐状况提高玉米产量[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5):96-103.

[9]胡敏,苗庆丰,史海滨,等.不同地膜覆盖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2):173-177.

[10]樊廷录,李永平,李尚中,等.旱作地膜玉米密植增产用水效应及土壤水分时空变化[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9):3721-3732.

[11]贾继增,高丽锋,赵光耀,等.作物基因组学与作物科学革命[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316-3332.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文献分析栽培模式文献计量学
《广西民族研究》创办30年来刊发文章的回顾与展望
1例肺结核合并原位癌的病例报告
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现状和特点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