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要多些“玩的养料”

2018-12-03杨启锋

知识窗·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圈养健康成长课间

杨启锋

曾几何时,在操场踢毽子、跳绳、扔沙包……这些自由自在的课间活动点亮了很多人美好的童年记忆。而今,在“圈养”中成长的孩子们怎能快乐?

表面上看,学生多,操场小,学生的课间活动给学校带来很大的安全压力,学校不得已才减少课间活动。归根结底,是校方管理的惰性思维和推责思想作祟。近年来,一些学校为了做到学生安全“万无一失”,拆除了单双杠等运动器械,取消了春游之类的野外活动,禁止学生在课间奔跑……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导致学生的活动能力弱化,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只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毋庸置疑,玩是学生的天性,更是他们成长的一种方式。目前,很多学校的学生总是“宅”在教室里,“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活动事”,总是“耕了课堂教学的地,荒了课间活动的田”,无法在课间活动中增强体质,提升能力。当下,中小学校园的“宅童”现象日益普遍,学生们体质下降、体能不足。“圈养”式管理导致学生们活动量大幅减少,使得校園里的“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

囿于课堂的“圈养式”教育模式,重知识积累,轻活动实践,导致学生们无从知晓“知识从哪里来,又该到哪里去,最后怎么用”,极大地弱化了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接受的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应该在户外活动中愉悦身心、强健体魄。

学中玩,玩中学不仅是一种教育智慧,还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缺少课间活动是一种“缺钙”的教育,容易让一些学生患上“自然缺失症”,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好奇心,上课不专心,情绪调节能力和户外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容易产生封闭、孤僻、脆弱、烦躁等不良性格。学生如果长期远离玩、跑,不仅仅是缺失了快乐的情调,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儿童与自然本能亲近的天性,背离了儿童健康成长的规律,这正是当今学校教育亟须拉长的短板。

“玩”是学生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养料”。活动和安全不是“鱼和熊掌”,二者完全可以兼得,唯有相得益彰,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所以说,在保障中小学课间安全方面,学校宜疏不宜堵。这样,既能保障学生课间安全,又能让学生在自由的课间活动中增强能力,快乐发展。因此,管理者和教育者不能“坐以待毙”,要科学地设计课间活动方案,合理地分配活动区域,把课外零碎时间集中利用起来,安全有序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课间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总之,唯有摒弃因噎废食的教育思维,才能让课间活动撑起学生成长的半边天,切实搅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池春水”,真正让“玩”的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半亩方塘”。

猜你喜欢

圈养健康成长课间
浅谈提高圈养野生动物福利的途径
好好谁觉,赶走黑眼圈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Children and media
A Mother’s Day in the hospital